专题12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创新能力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48626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2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创新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专题12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创新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专题12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创新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专题12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创新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专题12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创新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2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创新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2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原始性创新能力(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科技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主要问题研究(摘要)牵头部门:重庆市人事局第一部分 重庆市科技人才主要问题研究一、重庆市科技人才队伍现状与问题直辖以来,重庆市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质量有所提升,队伍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科技人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共有713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和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有56项,累计专利授权9028件。从总体上看,科技人才总量不足。2000年科技活动的人员65152人,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21人,每万人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为13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只相当于四川的36.72%、陕西的48.1

2、5%;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的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与四川省、陕西省比较,创新实力存在明显差距。“知识创造”在全国处于“弱势”地位。高质量论文总数和被引用频次少,专利保有量只相当于四川省的1/2。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仍然较为严重。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并没有真正确立;科技人才待遇偏低。2001年,全市的人均GDP为5654元,低于全国(7543元)人均水平25.04%,科技与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占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仅为72%,排全国第29位;从事R&D活动的科技人员年均R&D经费支出为7.2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社会机制并没

3、有完全形成;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力与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二、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到2020年,重庆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两番,达到90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00美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左右。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强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根据19972002年全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实际数据,设定4、5、6作为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以2000年全市的人口数作为基数,预测2010年和2020年全市的人口总量在3216.983483.94万人; 2010年科技

4、人才应为11万13万。到2020年,科技人才总量至少应为3540万人。三、推动重庆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选择在未来15年中,重庆市应该成为全国的技术应用次中心、区域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区域的技术应用中心。重庆市在全国和区域经济格局中的这种定位,决定了在未来的15年中,经济增长方式要完成从要素驱动型向投资驱动型、进而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变。要完成这一转变,就必须实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跨越式的发展。重庆市科技人才队伍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

5、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概括为“以人为本、人才强市、改革开放、坚持创新。”)到2020年,重庆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全市经济持续增长和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保证;以增强全市区域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为建成长江上游及西部经济中心提供科技人才智力支撑;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根本,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高效率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全面树立“知识重庆”、“人才重庆”的新形象,全力构筑长江上游和西部科技人才高地。实现这一目标可分为两个阶段:到2

6、010年的阶段性目标是:构筑长江上游科技人才高地。其主要指标是:每万人中的科技人才以及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例居长江上游各省、自治区前列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科技人才总量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3万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达到50%以上;科技人员的原始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的目标是:构筑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高地。其主要指标是:每万人中的科技人才以及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例居西部各省、自治区前列。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比例达到70%以,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以上;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原始性创新能力位于西部各省、自治区前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应该遵循宏观管理与市场调

7、节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建设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自主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业务能力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的基本思路是:以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为根本,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政策和法制环境;树立“知识重庆、人才重庆”的形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实现重庆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新的跨越。四、对策建议围绕着“2020科技人才计划”,建议市政府:实施6大工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海外人才智力引进工程、科研团队建设工程、科技人才环境建设工程、科技人才资源信息库工程、新世纪高校建设工程

8、。建立5大机制:科技人才投入机制、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科技人才有效激励机制、科技人才管理使用机制、科技人才队伍及结构的调整机制。第二部分 重庆市专利主要问题研究一、我市专利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现状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市的专利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势较快,入世以前,重庆地区专利申请量每年不到2000件。199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1274件,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2l位,2000年也仅有1780件,排名20位。入世以后,我市专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专利申请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排位逐年上升。2001年由2000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17位,20

9、02年升至16位,2003年排名16位,专利申请年均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企事业单位专利保护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2003年,我市工矿企业专利申请达到2238件,占据半壁江山。一些企业间还结成专利联盟,共同应对国际专利纠纷。专利管理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重点抓好了支柱产业的专利工作,支持了重点企业的专利申请,已启动重庆市专利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并且通过计划和市场渠道,促进专利实施。(二)存在的问题(1)我市专利工作发展仍然量少质弱。重庆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累计总量仍然排名靠后,在31个省市中处于第20位,而且,我市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外围技术方面,核心技术很少,相对于其它几个发达省市,我市

10、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太少。(2)企事业单位的专利工作整体进展缓慢。企事业单位专利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量少,仅占37.6%,而目前国际上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量与非职务的平均构成比例已接近95 : 5。(3)大多数企业还不善于应用专利信息功能,一些企事业单位不检索专利文献,闭门造车,导致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有些企业不查阅专利文献,不了解引进技术的法律状况,盲目引进,上当吃亏;有些企业盲目仿制、构成侵权。(4)专利管理力量薄弱。我市专利行政管理不适应加强专利保护的需要,专利管理体系和专利服务体系仍需不断完善;专利信息手段落后;专利行政执法仍需进一步加强。(5)专利技术实施

11、转化的渠道还不畅通,缺少现代化、高效率的专利技术交易平台和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专利产业化专项资金还没有建立,影响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仍未得到解决。(6)专利方面的国际化人才相当匮乏。二、发展目标我市专利发展的总体目标:推动、指导市场竞争主体运用专利制度、掌握世贸组织有关规则,迅速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切实做好专利管理和保护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使专利纳入到从研究开发到转移、扩散的技术创新全过程;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经济秩序,有效促进高新技术专利化和有自主专利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我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体目标是力争专利申请量年增长幅度达到20%以上,专利授权量年增长幅度达

12、到10%以上。三、政策建议(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发挥市专利联席会议统一领导协调的工作机制,加强全市专利工作宏观协调管理。全市形成市、区两级专利管理和保护工作体系。成立重庆市专利咨询专家组,聘请市内外精通专利业务的专家组建专利咨询组,对我市地方性重要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出台,重大计划的实施、重大案件的处理提出咨询和建议意见。支持和鼓励组建各类专利自律性、维权性组织或行业协会,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切实培育、发展和规范专利侵权调查与鉴定等服务机构,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专利保护中的作用。强化科技工作专利导向。(二)加强宣传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专利法律知识,推动社会专利意识的提高。市

13、专利管理等部门制订专项计划,在全体市民中开展专利的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市民的专利意识。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中专利保护的宣传,树立重庆市在专利保护方面的良好国际形象。继续实施专利人才培训计划,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专利培训工作体系。组织一批高层次的专家队伍,高起点地开展专利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三)加强和完善专利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筹建“重庆市专利交易市场”; 加强重庆市专利服务中心的建设;推动金融机构与专利技术实施厂家的合作,继续积极运作专利权质押贷款事务,为专利技术实施和扩大产业化规模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大力发展专利商标代理、专利资产评估、专利交易、专利咨询等中

14、介服务机构;建立重庆市发明协会和重庆市专利保护协会;加快专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四)促进专利技术转化。通过计划和市场渠道,促进专利实施。(五)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六)提高专利资产管理效益。第三部分 重庆市技术标准主要问题研究一、我市技术标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标准化机构设置不全,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直接影响了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2、资源配置不到位,工作开展困难。全市90%以上的企业都没有标准化工作资金,甚至购买相关标准的经费也没有。标准化人员地位低、待遇低、素质低。3、企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低下,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4、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极少,在两个市场的竞争都处于

15、被动局面。5、工业企业采标率低,标准水平低,采标程度不高,直接影响企业产品标准水平低,质量不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我市技术标准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重庆市技术标准工作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WTO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和采标工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构筑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标准化工作和采标工作保障体系,加快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行业采标工作步伐,通过加强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全市传统工业技术水平,促使全市传统企业加快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0年,全市汽车摩托车整车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形成若干核心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将建立完

16、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各方面标准化工作有序开展。到2010年,全市重点发展的骨干化工医药企业将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重点发展的化工产品采标率达到70%,骨干企业和主要的研究机构承担部分国家技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制定工作。建立以天然气化工、医药为重点的支柱产业的采标体系。发挥冶金行业基础较雄厚的优势,继续支持重钢、西铝等大型国企吸引外资提升冶金行业技术标准水平。三、政策建议(一)成立由分管工业市领导任组长的采标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采标工作的协调领导;(二)设立标准化专项基金,加强标准化基础工作;(三)建立奖励制度,引导企业加强标准化工作及采标工作,在新产品开发、科研、政府采购等方面制定鼓励政策,从多方面推动企业采标;(四)建立培训机制,为标准化工作和采标工作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