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梅”及其与“元字”的纷争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04181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阳梅”及其与“元字”的纷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南阳梅”及其与“元字”的纷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南阳梅”及其与“元字”的纷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阳梅”及其与“元字”的纷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阳梅”及其与“元字”的纷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阳梅”及其与“元字”的纷争记载“南阳梅” 的时间应在三十年代以后。最先见于兰著的是日本的 兰华谱:“ 南阳梅,本品为宜兴顾同荪氏所发现的秘藏品名花。叶姿,中阔的半立叶性。叶长一尺五、六寸。叶肉肥厚,堂堂大方姿势。花容,三瓣圆头,厚肉紧边,合背分头的半硬兜捧心,尖如意舌,为色绿,平肩开的名花。附记,本品似较优胜于程梅 。目前栽培不多。 ”留下一帧花叶全照和一帧花容特写照。自三十年代以后, “南阳梅” 一直在日本留传,1966 年东洋兰花物铭鉴 、1973 年中国春兰铭鉴 、1979 年 蕙兰铭鉴 、1992 年 中国春兰铭鉴以及春兰名品鉴赏栽培 、 春兰铭品写真集 、 一茎九华铭花集分别都有

2、此种的记载或照片。1973 年台湾董新堂 蕙兰专集 中记入了此种:“南阳梅(Cym.Oiwakensis Hay.Nan-Yong-Mai):叶广,厚肉,浓绿色,半垂性,长约四十七、八公分。花梗高出叶上,大花嫣然,破格优美,故属稀品。小花茎赤紫色,花梗粗长,高约五十公分。花序井然,每梗着花七、八朵,赤径( 茎) 中首位 ,堪与庆华梅比美。主副三瓣丰厚,紧边,淡黄绿色,平肩,径约五公分。捧心大,半硬。如意舌,幅广,上有红散点。本种系宜兴顾同孙(荪) 氏培养,性质强,繁殖开花均易,惟如栽培管理不良,花带浊色,应注意。 ”留下一帧黑白照。九十年代初,从日本返销的“ 南阳梅 ”开始涌入国内,兰友们对“

3、南阳梅” 的认识也是这个时期开始。国内兰著记载较早的应属成书于 1992 年发行于 1993 年元月的绍兴兰文化 ,记载较为简单:“ 南阳梅,梅瓣,瓣端有尖锋,肉厚,半硬捧,红色如意舌。 ”其后出版的有关春兰蕙花的兰著中大多有此品的记载和照片。北方兰友见到“南阳梅” 的时间更晚一些,大约在九十年代中期或以后,有人多次从日本带回的蕙花中便有标有“南阳梅”的蕙花来。无花之草难能辨认,有花之草又似“ 元字” 或其它名品( 日本返销草中少有冒名顶替的行花)。兰界里一直有“南阳梅” 与“ 元字” 为同种异名的说法 ,当然也有两个品种的观点。我个人更倾向于两个品种的观点,这在后面还要谈到。通州的严雄飞先生

4、与台州的葛新星先生都曾谈到过“ 南阳梅” 与“ 元字”的区别,很值得参考,现将部分摘录于下。严雄飞先生谈到两种的区别时说:“元字清道光年间苏州浒关爱蕙人选出。于 1934 年被日本人引进。南阳梅民国年间宜兴顾同荪密藏珍品。于 1936 年被日本人引进。老种元字一直在江苏流行。南阳梅绝迹数十年。一直到返销草来后,才一睹丰采。1996 年 3 月余姚华东六省一市兰展盛会上,我地资深兰友周老曾购得“ 南阳梅” ,当年四月开出令人称羡的花朵,因其有所疑虑,专门来电要我前去一观。到周家看后,将其认定为元字,他亦称所见略同。这说明返销草中两品不分,从日本兰者方面就混淆了。而一般兰友又怎能辨清丫。当年为了完

5、全弄清来龙去脉,写信向江苏大名家兰友探讨,此友在全国兰界乃至国外名气极高,现在四川定居。当时回信认为两品即一品。今年四月有幸兰展相会,同桌而饮,旧话重提,一笑置之。我认定元字和南阳梅的不同点如下:一.产生的年代相隔数十年。二.顾同荪家是当地望族,又处蕙花之乡。绝不会麦菽不分,而将元字当新品密藏。三.日本养兰名家小原荣次郎所著兰华谱有图为证,两品截然不同。四.我多次看到两品的开相,确有明显区分。五.叶型差别。元字的叶同程梅,宽而垂弯;南阳梅叶型稍窄,斜立带垂。六.舌头不同。元字舌为执圭舌(古时官员上朝用的拜具) ,南阳梅是大刘海舌(有书认为小如意舌和尖如意舌,大同小异) 。七.发草有别。元字勤花

6、慢草,南阳梅发草较快.开花滞后。八.捧瓣有异。元字五瓣分窠半硬捧,有拳头捧之称;南阳梅为合背半硬捧。 ”葛新星先生谈到两种的区别时说:“他们的风格还是有明显不同的。1、花色:元字比南阳要深绿一点。2、花姿:元字外三瓣比南阳的外三瓣脚要长一点,元字抱开南阳直开。3、舌头:元字舌为执圭舌南阳梅是大刘海舌,开足后很难分辩。 ”4、捧瓣:是他俩的主要区别。元字半硬捧且圆整光洁,捧前端口有隐约的拇指形并紧捧蕊柱。而南阳梅为分头合背半硬捧,起兜比较厉害,且蕊柱外露清晰可见。这些对比可以作为区分两种的一个参考。我个人认为区分两种的主要依据是:1, “元字”叶姿雄伟若“程梅”,半垂叶姿; “南阳梅”叶姿半立状

7、;2, “元字”为分窠半硬捧心,捧前似有指形; “南阳梅” 为合背分头的半硬兜捧心 ;3, “元字”为标准的“执圭舌”; “南阳梅”为尖如意舌。“元字”总的叶形半垂状,中心叶略带斜立;而“南阳梅” 斜立性较强,两者从外观的表现很明显。 “元字”的捧为分窠半硬捧,捧背不相连,捧端为指状形态, 如手执“朝板”(舌),有人称其“ 抱拳捧”, 双捧确也象两个手掌一般,并不显得厚实;“南阳梅”的捧背相连,为合背半硬捧,何为合背?是指两捧上沿的中部至瓣根基部联结成整体,而并不是两捧上沿相搭的形态,捧端的雄性化明显强于“元字” 的捧,捧端厚实而光洁 ,从兰华谱 “南阳梅”特写照上便看得很清楚。我们现在见到的

8、大部分“南阳梅” 实花和彩照,能见到合背的捧形吗 ?“元字”的舌为“ 执圭舌”,这种舌形的整个形态为长方形,前端形于倒“山” 字,除了舌前端中间呈三角尖状外 ,舌前端两侧也成尖状,一长两短,如同三角刃一般。如此说并不是把“朝板” 变成了三角刃。朝板是长方形的 , “元字”的舌端是尖状的,如同在长方形的前端加上没有底边的三角形,与长方形连接的三角形两底角看起来象似突出似的,又加上两侧的红斑很明显,给人一种视觉感觉罢了。 “南阳梅” 为尖如意舌,其舌端不呈现倒 “山”字,除了舌端尖状外,舌缘两侧呈缓弧状。这是两品舌形根本差别所在。我们知道捧瓣的“三瓣一鼻头” 、 “连肩搭背”、 “分头合背”“ 五

9、瓣分窠”都是兰花雄蕊化程度不同的表现, 其舌形的变化也是兰花雄蕊化在舌瓣上的展现, 雄蕊化越强,中窠越显紧缩,捧瓣易出现相连,舌头短小而不舒,甚至达到“拳头梅” 。 “南阳梅”的雄蕊性化程度明显强于“ 元字”。我们通过兰华谱对“南阳梅”和“元字” 的花品描述及所留下的特写照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有人说两品的中窠差异很明显,这一点我是完全赞同的。至于草的长短、花茎与花瓣的颜色深浅、萼片是否长脚是与栽培有着密切关系的,兰蕙小史中说“元字”“开花时浇水则走长。 ” 兰蕙同心录中说“ 元字”“ 五瓣分而稍长。 ”乃安居艺兰笔谭称“元字”“萼片长圆”。我虽然认为长短不能作为两品比较的重要根据,但是“元字”

10、历来有“长脚元字”的说法,而“ 南阳梅” 却没有这样的说法。实际当中确实能看到开品比较好的、外瓣较短的“元字”。当然长与短是相对而言。关健还是与放花时的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舌形的不同认定和花品近似“元字” 的观点,也算是兰家们一种折衷的看法。至于勤花慢草或者勤草慢花则是艺兰大师们的个人体验罢了,当然是值得借鉴的。之所以兰友们有“南阳梅”即是“ 元字” 的看法,还是从历史上和返销过程中找原因。我们前面己经谈过, “南阳梅”是宜兴的顾同荪先生珍藏的名品,三十年代的后期漂洋过海,保存于小源荣次郎的京华堂,1937 年小源荣次郎将其记之于兰华谱,同时兰华谱中也记载了“元字” 。但是自 兰华谱以后,

11、我们上述所提到的 1973 年中国春兰铭鉴 、1979 年蕙兰铭鉴同时记载了两个品种以外,1966 年东洋兰花物铭鉴 、1992 年中国春兰铭鉴 以及春兰名品鉴赏栽培 、 春兰铭品写真集 、 一茎九华铭花集等等记载中,我们只能见到“南阳梅”,却没有了“ 元字”。既使有“元字” 的记载,却连“元字” 的图片也难能见到一张,而“南阳梅”, 不仅日本、台湾、大陆甚至南韩也有栽培。这段时间,日本兰界很可能出现“元字”与“ 南阳梅”混同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其它传统品种中也常有出现,例如不少日本兰人认为“天兴” 即是“畹香”, 这也不见得是日本兰人的故意行为,日本兰花网上的“畹香” 便是“天兴梅” 。既使是

12、返销中的“ 南阳梅”也不一定都是“元字”,1999 年无锡第九届兰博会上 ,朱和兴老师购买的日本挂牌品种“ 南阳梅”四苗两箭,在兰展上得了金奖,后来被南京的刘小均(此字下面应加金字 ,读 yun)买去,认定为“老染字”。朱和兴老师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见1999.3兰杂志和兰蕙小史新版 。从日本倒卖返销苗的兰贩的口中 ,我也听到过一些解释:除了见花所购以外,很多无花之草常常混同在一起,由于难以记清准确名称,故销价很低。这也是倒卖者愿意购买的原因。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是见了花,所标品名出现了张冠李戴,据日本兰人介绍,前辈人留下时便是这个名称。那么返销到国内的“南阳梅”的草大部分为“元字” 的现象便

13、不难解释了。兰友们手中的“ 南阳梅”以及近些年国内外的兰著、兰展上出现的“南阳梅 ”很多都是“元字” 。那么,怎能不得出“ 南阳梅”与“元字”是一个品种的结论来呢? 尤其眼下满天飞的“南阳梅”彩照,很难找出一帧与兰华谱记述相付的“南阳梅”,可是却与兰华谱记述的“元字” 以及目前流传的“ 元字” 相仿,岂能不令人产生疑问? 得出一个品种的结论来 ,也是不足为怪的。返销的“南阳梅”在九十年代未苗价不过几百元,二 000 年以后苗价开始了飚涨,2001 年年中苗价大约在3、4 千元 ,到年底几乎翻了一番 ,苗价直追 “元字”,目前虽有价差,但也非常接近, “元字” 虽然己见突破万元,“南阳梅” 不也

14、接近万元。这大概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些问题。中国兰谱中没有“元字”记载,在刊登的两张“南阳梅” 中,有文字介绍的第一张(283 页) 与一茎九华铭花集中的“南阳梅”为同一张照片,谁能说它不就是“元字” 呢?对于“南阳梅” 与“ 元字”的比较,我虽然因为是两个不同品种,但对于自己见到的“ 南阳梅”又持否认的态度,也只能以兰华谱的记述与照片为根据,所言也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难免偏颇。留待于方家们更正吧。 “南阳梅” 落山于何地?山采为何人?落山的具体时间?这些眼下难得考证。目前流行的记载是民国初期宜兴顾同荪珍藏此种。据说顾同荪为当时的宜兴望族,其生平不见介绍。有人从名称上分析“南阳梅” 产自河南

15、省西南部的南阳,这不过是一种意会而己,兰史上也查找不到这种根据来。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南阳梅” 产自南阳的可能性, 南阳北靠伏牛山,南临汉江,东依桐柏山,西接秦岭,三面环山,南端开口的盆地,此处也多有蕙花产出。但是流传下的名品之中未见名声。也许就象春兰老种中“太原梅” 、 “太原荷”, 说其产自太原,恐怕也无人相信。那么“南阳梅”是否产自宜兴附近山区呢? 虽然历史上宜兴多有爱蕙之人,选出很多名品来,例如己失传的“老翠蟾”、 “阳羡翠蟾”、 “星元仙”、 “宜兴仙”,现在依然存世的“ 潘绿”、 “仙绿” 等等。这其中有的产自宜兴,有的属宜兴兰人们选出。那么宜兴只能记为“南阳梅” 的选出地了。最近与常熟陈海蛟先生在谈到老种蕙花的时候,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末见过的老种我是严格按老的资料描述去理解。 ”所言极是。 注:黑白照为兰华谱中“南阳梅 ”;彩照是喻伯军老师拍摄的“ 元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