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社科文附答案

上传人:八婆 文档编号:803695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社科文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社科文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社科文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社科文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社科文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社科文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社科文附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4 济南市二模二、 (9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学问(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说法,未必为人普遍接受,但认识论历来是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则为多数哲学家所接受)。所谓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观世界;包括山河大地,也包括人类自身。古代哲学家一开始就注意观察客观世界的构成,推测构成世界的材料成分。中 外哲学家都是从关心天地万物构成开始其哲学探索的。这是宇宙论阶段。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不满足探求世界的构成,还要进一步探求其所以构成的理论根据,即玄学家所说的“所以迹” 。这是中国哲学史发展的本体论阶段。人类认识不断深入,转而观察、研究人类自身、主观世界,考察人

2、的认识能力、认识的可能性和局限性,这就由本体论进入人性论的阶段。对于人性论的研究,佛教有它独到的地方。印度佛教有很多关于心理活动、心理摹述的记载,但论证的是如何纯洁心灵,杜绝杂念,完全是为宗教修养的目的。这一套学说传到了中国。中国哲学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利用佛教的思想资料完成了自己的进程,从而从本体论进入心性论。这是佛教传播者们所未料到的结果。南北朝时期佛教心性论还带有外来文化的某些生硬痕迹,如“阿赖耶识”即属于引进的概念,与中国哲学传统观念不甚衔接,虽然在理论发展的道路上是衔接的。禅宗在这一条道路上使它中国化,明确提出“明心见性”的新范畴,正式建立了心性之学,已经发表的各种版本的坛经以及南宗

3、定是非论 、坛语等禅宗文献以及其他已有的大量禅宗资料,有不少关于“心性” 、 “本心” 、 “识心见性”以及“顿悟”和自修自悟的生动论述。心性论的建立,是隋唐佛教在理论上的贡献,而贡献最大的应推禅宗。心性之学建立之后,得到中国哲学界的普遍认可,禅宗成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宋明理学可以说是接着禅宗的心性之学继续开拓的新领域,形成儒教。儒教还吸收了道教思想和佛教其他宗派的思想,但主要脉络来自禅宗。禅宗,不是外来的宗教。禅宗的出现不是从中国思想的主流之外横插进来的一股思潮。它是中唐以后,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它提出的心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环节,是嫡系正宗而不是旁支别派。禅宗对佛教

4、其他宗派自称“教外别传” ,它在中国哲学史的地位比它在正统佛教中的地位重要得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对其他的文化领域产生过广泛影响。(节选自任继愈禅宗与中国文化)6下列关于“禅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被中国传统思想改造后形成的一个分支教派。B禅宗最大的贡献是在隋唐佛教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心性论这一哲学理论。C禅宗的思想实际上是中国思 想发展史上的主流,它是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D禅宗思想在正统佛教中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影响较大。6.B(“的理论基础上”有误)7下列对禅宗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禅宗使带有外

5、来文化某些生硬痕迹的心性论与中国哲学的传统观念衔接起来了。B禅宗完成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心性论的中国化,正式建立了中国的心性之学。C禅宗提出“明心见性”的新范畴,下启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环节。D禅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对其他的文化领域产生过广泛影响。7.D(答非所问,偏离题干要求;题干指向“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 ,而此项指向“在中国文化方面”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学问,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说法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接受。B中外哲学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宇宙论到本体论,到人性论,再到心性论的相同历程。C中国哲学借用了佛教中关于人性论的研究成果,

6、完成了从本体论到心性论的进程。D宋明理学是以禅宗心性论为主体,吸收道教思想和佛教其他各派思想形成的哲学体系。8.C(A. 原文 “认识论历来是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则为多数哲学家所接受” ;B.中国哲学是从本体论进入到心性论,其他哲学则是从本体论进入到人性论;D. 宋明理学“是接着禅宗的心性之学继续开拓的新领域” , “主体”一说无据。 )22014 德州市二模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节选)郭 莹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

7、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 “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民间广为流传的“和气生财” “和气致祥” “家和万事兴” “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等俗谚,以及流播千古的“将相和” “兄弟和” “姑嫂和”等历史美谈,便反映出以和谐为取向的社会心态趋势。中国人的贵和取向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宗

8、法型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在落后条件下对互助协作的寻求,正是“和为贵”处世观念的现实基点。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中” ,既是认知事物的一种态度与方法,又是一种做人处世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儒家又把尚中与贵和联系在一起,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的关联, “和”包含着“中” , “持中”就能“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作为实现并保持和谐的手段的“执中” ,应用于为人处世

9、,则表现为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正如中国传统处世箴言所说“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这些代表性言论,充分表现了传统处世之道中的中庸精神。正是因为具有“在观念的世界里和行动的世界里都不把事情弄到极端”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中国人几乎“在思想上对所有过激言论,在道德上对所有过激行为”产生“厌恶” 。 “凡持极端说的,一经试验,辄失败;而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 ”总的看来,贵和尚中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

10、有良性功能。但其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对“中和”气象的崇尚与追求,在消解缓和正面冲突的同时,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不满情绪表达的间接性和模棱两可、表里不一的市侩习气,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坦诚轻松的交流风格。更重要的是,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6下列对“和”与“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其中包括宇宙自然、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B贵“和”取向与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秩序、聚族而居的血缘亲情以及落后的生存条件有密切关系。C “中”既是认知事物的态度与方法,又是做人处世的道

11、德和行为准则,儒家认为它是天下之根本。D “和”与“中”存在着密切的逻辑的关联,二者相互包含,只有“贵和”才能“持中” 。6D(“和”包含着“中” , “持中”就能“和” )7下列各项不属于“贵和尚中”思想在处世中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A以和谐为取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和平、和谐。B凡事讲求适中,毋过亦毋不及,适可而止,恰如其分。C不把事情弄到极端,几乎对所有过激言论和过激行为产生厌恶。D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7D(不是表现,而是影响)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贵和尚中,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正反对

12、比,3层层展开论述。B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范畴, “中和”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引用古人的经典论述,主要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D作者认为,对“中和”品格的推崇和执着,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因而不宜再正面宣扬。8 B (A, “正反对比” 不当 C 主要是为了增强说服力 D “因而不宜再正面宣扬” 曲解文意)2014 济钢第三次摸底考试二、(9 分 ,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易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

13、历史的考察表明,无论是老庄的道家思想还是孔孟的儒家思想,抑或其他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思想,都无不受到易经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样看来,易经就成为中华古典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认真研读易经原著,我们发现,易经从某种程度上说乃是中华民 族千百万年生活经验和思想智慧的高度概括。从历史的另一个层面我们还观察到,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和杰出人物都精通易经文化,其中周文王、孔丘、孙武、诸葛亮、刘伯温、朱熹、王守仁等都是著名的易经大师。易者,变也。变化、变通是易经思想的核心理念。易经思想跟其他出自于它的一切思想的显著区别在于它是直接面向现实人生和与现实人生相关的天地万物的,它所揭示的乃是人性与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即

14、“人之道”和“天之道”。但这种道不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而是人性的变通之道、自然的变化之道、社会的运行之道、历史的演变之道,闪烁着素朴的科学和理性精神。正因为这一点,很多易经大师们将其活学活用于政治、军事、文化或现实人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孙武吸取易经思想不仅创建了在哲学思想上一脉相承的兵法,而且在实战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精通易经思想的人都能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一颗相对和谐安宁的心灵,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另一些文化巨匠如苏轼、杨万里、周敦颐等结合自己的现实人生来把握易经的精髓,写出了闪烁着人性智慧的不朽诗篇,写出了历久弥新的人生况味。因此,我们认为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实用主

15、义哲学思想。它不拔高人性,也不贬低人性,正因为如此,易经蕴藏着丰富深刻的人生智慧。在科学技术有了巨大发展、人工智能驾驭后高碳社会的今天,易经中丰富深奥的人文思想和辩证思想依然给我们以价值和意义。甚至可以说,这些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恰恰可以作为医治为高度发达的物质世界、技术世界和高碳文化所异化、损伤的心灵的灵丹妙药。这是因为,第一,易经思想不是一种严重脱离人生的不切实际的刻板伦理道德,后者的理想主义色彩使得它很难内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现实行动。它直接通达人性的深处,并为无助、失衡、焦虑、彷徨的人性提供最理性的、最实用的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解除人性的烦恼和困局,有助于实现积极、健康、和谐的人生。第二

16、,易经思想也不是一种消极遁世无所作为的思想,后者是道家思想的精髓,这种道家思想尽管听起来美妙悦耳,但人无法生活在没有任何烦恼的真空世界,必须随时面对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除非生命结束。易经所强调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的是得与失的平衡,强调的是积极进取和退让有致,因此,是对盲动的、复杂的人性规律的洞见。既然易经思想本身就具有塑造低碳心灵的现实作用,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低碳性质的人生哲学,那么将其作为后高碳社会中低碳艺术文化建设中的一种重要的内生性文化资源就具备了最大的合理性。(节选自马立新哲学与当代低碳文化建设) 6.下列关于“易经思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以老庄的道家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一切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主要源头之一。B.它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经验和思想智慧的概括,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和杰出人物都有广泛影响。C.它直接面向现实人生和与现实人生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