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挂科现象审视大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调查-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31129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大学生挂科现象审视大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调查-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大学生挂科现象审视大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调查-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大学生挂科现象审视大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调查-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大学生挂科现象审视大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调查-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大学生挂科现象审视大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调查-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大学生挂科现象审视大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调查-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大学生挂科现象审视大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调查-马克思实践调查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践调查报告从安阳工学院大学生挂科现象审视大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调查班级:12级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1班B组实践时间:2013年10月14日11月10日从安阳工学院大学生挂科现象审视大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调查报告摘要:挂科是全国各高校大学生中都存在的现象,还有这样流行于各高校间的一句谚语:“没有挂科的大学是不完美的”。真的是这样吗?通过这次对安阳工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挂科现象的调查,反衬出全国各高校都存在的问题,从回馈的信息中得这样的结果:高校大学生学习存在较大的问题,大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还存在这许多问题,学校安排的课程存在着许多不合理性。所以,有必要从新审视大

2、学对学生的考评制度,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大学生 挂科现象 考评制度 问题 审视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从安阳工学院的学生挂科现象中发现现高校对学生考评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来改善这种现象。调查对象安阳工学院全体在校师生。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实际交流。本次实践调查,走访与问卷,分析总结出结论是:挂科是本校也是各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各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学习都存在的问题,各高校课程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大学对大学生的考评制度存在巨大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再一次认真审视大学的考评制度,进一步的改善它。一、 大学生挂科现象的原因分析对于本次结果大体为:

3、本次调查中对随机抽取的学生中,有挂过科经历的人数比例为73%,其中挂了三科及三科以上的人数占挂科人数的31%,这是相当高的比例了。就男女生而言,在挂科生中,挂科的男女比例为33:17,男生的比例相当高。而就挂科的年级段而言主要集中在大一与大二,大三的挂科率稍低点。比较挂科的科目,有37%的人是挂在高数,线性代数,概率等数学科目上,有21%的人则是外语,而在史政,马哲,形政类挂科的学生也有14%,对于挂在专业课上也有11%,其余挂科则挂在了零星的科目上。调查中有一项是向学生问及老师是否会在考前划重点,有约为67%的学生表示有,24%的学生感觉和平时没两样,剩下则表示老师并没有画考点。与考前划重点

4、对应就是平时老师上课赶进度的情况,有71%的学生表示都有遇到过老师赶进度的情况,其余的学生则表示没有明显的感觉老师在赶进度。大学的活动大体比较多,当然其涉及活动的加分评优自然不在少数,有47%的学生表示有因加分和评优的想法才参加活动的,也有那么33%是因自己的兴趣和锻炼目的才参加的,也有那么少数学生对这些活动并不感冒。挂科的人群中,成绩处于中等与中等以下的人挂科比较多,占有81%的比例。而归结挂科的原因最主要原因就是根本没把时间发在所学的科目上。在挂科的学生中,有41%的学生在平时课余发在学习上的时间还不足一个小时。而在平时的时间安排上,只有不足20%的学生表示会每天去自习,有35%偶尔回去自

5、习,有那么19%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发在了休闲娱乐上,其余的学生表示自己的时间安排并不固定。在问卷中问及挂科原因,学生所回馈的信息中87%的学生都有表明在挂科科目上发的时间太少,对这门课没兴趣,上课没精神,听课效率差等。也有少数学生表示压力过大,考试发挥失常,老师原因,沉迷网络游戏,谈恋爱误学习等。而对大多数对卷子难易程度的回馈中66%的学生表示卷子一般,21%的学生认为卷子较难,剩下的则认为卷子较为简单。而面对挂科后的学生态度是与之类似,71%的学生更愿加强学习争取补考通过,18%的学生表示会多发点时间在学习上,尽量争取不挂,剩下11%学生表示无所谓。就是否应该增加期中考一项的回答,约有61

6、%学生并不支持,剩下39%的学生表示支持或是无所谓。接下来有几个问题的回馈信息比较有趣,其偏向性特别的大。其一是:对于期末考试所采取的主要的复习方式。有76%表示平时比较少发时间,主要是靠考前突击复习。17%的学生会平时复习,考试轻松复习。剩下则是无所谓。其二是:你有没有在考试中作过弊?其回答是只有4%的学生表示没做过弊。其三就是问及学校如何应对挂科率高的问题,统计结果有87%的学生选择了E.其他,也就是说他们大部分并不认为增加查课的力度,增加晚修这项措施,做好课堂点名作,认真为挂科同学做好引导工作和学校多举办些学习交流会等措施能很好的预防学生挂科。其四,问卷中有对大学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的提问。

7、结果为75%的学生认为大学的课程安排大多缺乏合理性,13%觉得其安排合理,剩下的学生并未表态。其五为: 除专业外你觉得应该取消科目?而回答是约有81%的学生都认为没有开设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史政,马哲,思修,形政,物理等科目的必要;也有31%选择了英语与计算机,只有不足%5表示没必要纠结学校所开的课程。其六为:你赞成现在各高校实行的大学考评制度吗?回答是77%的学生表示不赞同,14表示无所谓,只有9%的学生表示赞同。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原因呢?归结来主要为以下几点:从学生方面来讲:(一) 学生对上课环节不重视。(二)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会经常进行复习和巩固,考前主要靠突击。(三) 学生对所

8、学的知识并不感兴趣,有很大的厌学情绪。(四) 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从教学方面来讲:(一) 学校的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二) 学校过多的安排了并无实际意义的课。(三) 学校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学生挂科。(四) 学校对学生的考评机制本身就有问题。现各高校所实行的大学生考评制度并不能说是尽善尽美,它还有很大的缺陷,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现实行学生考评机制进行审视。二、 对现高校的学生考评制度的审视大学考评制度的现状(一)按考试分数评价的不合理1考试内容本身的不合理。目前,大学里的考试(尤其是文科)大多是死记硬背,考试形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片面化,老师一般都会在期末划定范围,让学生自己

9、去准备。学生多数表示自己考试也主要靠考前突击,这样的考试等于是对记忆能力和突击考试能力的考查,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检测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由于考试和教学的严重分离,使得上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学生不认真听课,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或有部分老师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问和发展前途,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研究上,使教学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但却可以蒙混过关的环节。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善于发散思维、多维思维、创造性思维,只习惯于简单的重复操练,思维僵化,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考试本身也开始成为一种目的,学生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参加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工作绩效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依据和标准,成为

10、评比选拔的惟一方式,教育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2高分来源途径的多样化。大学里,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往明显减少,正因为这样,某些老师对自己认识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偏好,特别是在批卷和打分时,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公平竞争。且有多数的学生是因加分和评优的目的去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而增加自己的学分。另外,在大学里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舞弊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考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二)科研加分的不合理对学生的考评中,有15左右(各个大学有一定的差异)是按能力来考评的。所谓的能力,包括参加学校学院活动、加入学生会、从事科研、发表文章等方面。首先应该承认,这种考评方式有

11、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学会创新和合作。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过分强调能力,使得一些人放松了对学习的重视,而一味追求能力上的发展,显示了很强的功利主义,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三)志愿者加分的不合理和很多活动加分类似的,志愿者加分也是常见的现象。青年志愿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有着神圣的使命。大学考评中,这一项也成为了衡量指标,给予了硬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项活动的性质。我们很难衡量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是否纯正,参加活动是否是出自内心的意愿。如果带着功利主义的态度投入到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就很可能影响活动的质量,也会在社会人群中产

12、生副作用,使大家对青年志愿者活动失去本来的信任和崇敬。大学课程安排并不合理大学的课程安排并不和合理。这是很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对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可以从本校的教学安排看出,许多与自身专业有关课程大多排在了大三了,这是很不合理的,这造成大三的课程过重,而大一大二与专业相关课程涉及的有相对太少,这并不平衡。可能有人会说,大一大二主要的思想和基础的教育,所以开设的专业课相对较少。于是应教育的安排,学校开设了很多思想教育课程,类似有思修,形势与政策,马克思等,然后还开设许多理科课性的基础课,这就是学生挂科率较高的高数,线性代数,概率等科目。而实际上这些开设科目的成效并不大,当学生都在忙着期末应付考试时,

13、文史哲类的科目自然是学生突击的对象,因为平时这类的课并没有多少学生在听,除非是与其自身专业有关。数学是理科的基础,这当然。但数学的理论并未和其专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就显得毫无意义,它并未提起学生的兴趣。文史哲是为了培养学生思想而开设的课,但在大学这种考评制度下就没有它本身的意义。对于理科性基础的数学很重要,但它脱离了专业的实践应用也就无法突出它的成效,实践很重要,但这也是大学课程安排所缺少的。大学所涉及实践的课程太少,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脱离了实践,真正的专业技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理论并不能激起学生多大的兴趣。学校虽有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但那大多是为了教学的安排,并没什么实际的效果

14、,形式而已。所以大学课程应尽量合理的安排,专业基础与其对应的实践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进一步的优化课程的安排。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含义公众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指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与人善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智力正常。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尤其是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心理健康与否已经成为众人关

15、注的焦点,大家也在为拥有健康的身心而努力。大学考评制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刻的、全方位的。由于考评是按照学生综合排名先后来计量的,学生势必会考虑到自己的位置。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获得缺失需求后,自然希望获得成长需求,尤其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而竞争的激烈又使其愿望的实现面临诸多困难,很多人虽然非常努力,却很难改善自己的排名,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们对自己的信心。考评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焦虑。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常见的负性情绪,也是一种潜在的无意识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或未来事件产生的一种紧张、烦躁、恐惧的情绪状态。它不只是暂

16、时的不良情绪体验,还可能成为人的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当代大学考评制度主要是以学生的分数来评价的,大学生虽然没有了中考、高考等的压力,却也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实现自我的价值。由于过分担心排名状况及在班级中的位次,因此,易产生较严重的考试焦虑。而且,大学的考评是以横向比较为主的,学生自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或是相对有了进步,并不能代表其在班级中的位次也会相应地提高,这使得学生需要无止境的努力确保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无形中给大学生带来了焦虑。其二,压力。大学生的压力来源有很多,比如,经济压力、前程压力、异性关系压力等。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位居第二。考试压力之所以对大学生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