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獐山中学课题组执笔人彭立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149809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鹿獐山中学课题组执笔人彭立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鹿獐山中学课题组执笔人彭立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鹿獐山中学课题组执笔人彭立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鹿獐山中学课题组执笔人彭立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鹿獐山中学课题组执笔人彭立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鹿獐山中学课题组执笔人彭立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鹿獐山中学课题组执笔人彭立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研究鹿獐山中学课题组 执笔人 彭立功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者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学困生转化问题实验研究就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利举措。2教育的均衡、平等、“普九”的需要、学困生转化问题研究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均衡、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的环境,对从教育内部制止初中生辍学有积极意义。3“学困生”研究现状及本校实际的需要。我校有一些教师在“学困生”转化问题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没形成理论体系,效果不明显等;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混杂,学困生日益增多,已呈现占50%的趋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不同,两级分化现象比

2、较严重,故老师如果不对症下药,不分层次教育,满堂灌,势必引起一部分落后的同学跟不上,若教师不注意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那么整个班级的学习困难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多。学习困难学生由于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是一种人力资源,研究其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所以研究学困生的转化显得更为迫切。 4、对传统教育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教学一般采用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 (1)、教师通常根据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以致学习困难学生队伍越来越壮大。

3、 (2)、缺少针对性、实效性。一般学习困难学生认知理解能力偏低,故跟不上大队伍,可以说老师课上讲的大部分题目没有听懂,怎么运用呢? (3)、课外作业负担过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而言,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 (4)、教学手段跟不上,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5 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都是智力潜能未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只要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这些学生都可以成才,有的可能在某些行业中有很好的成就。本课题的研究既可在人学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又可为在初中阶段转化学困生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故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较大。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学习困难学生

4、,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的研究是指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依据 1、比尔斯倡导的完形理论认为:人生中未完成的事务(即未表达的情感、愤怒、痛苦、失恋

5、、悲伤、遗弃感等)会使人一直沉浸在低沉状态,由此会消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使人无法精力充沛地面对当前。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

6、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5、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6、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

7、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观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探索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探求转化学困生的根本途径。 1、在研究学困生成因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学困生不同类型特征,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的方法策略。 3、在各年级拟定学困生,争取转化成功率达80%以上,使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初步形成初中学困生教育转化的理论框架。 五、研究内

8、容 本课题以如何转化学困生为研究主线,以学困生的现状、.形成的原因、类型及特点、学困生个案等方面为辅来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学困生成因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复杂,有客观和主观原因,研究的着眼点是如何在众多的影响中,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在理论层面找主客观因素的着眼点,以揭示形成学困生的内在规律。 从学习过程方面的研究: 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由非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智力系统和能力系统组成,四个系统应相互促进,任何子系统的有序都将影响和决定学习系统的有序程度。所以我们将对这四个系统进行研究,如何使学困生的四个系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使系统有序化。 对学困生形成主观原因的研究: 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9、的主观原因很多,诸如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和毅力等方面,所以主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学困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学困生意志和毅力研究;学困生情绪研究。 对形成学困生客观原因的研究: 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除了学生主体之外,当然不排除客观存在的许多因素,诸如学校环境,课程体系、教师因素、家庭的变故、社会的不良影响等等,所以客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教育现状的研究;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行为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新课程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对家长的研究;对社会各方面的研究。 2、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 在研究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本课题的核心,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0、 教师的主要对策研究。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校所采取的对策显得尤其重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A、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小学困生群体,同时面对学习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对他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给予什么样的帮助等; B、课堂上进行转化。课堂上进行分层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信心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反馈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兴趣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能力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转化的研究。 C、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特别要热爱每个学困生,充满信心,科学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研究内容主要有: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研究

11、 。 D、优化校园文化,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环境的研究 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学习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噪杂的环境,枯燥的学习生活都会使学生学习效率降低,确保学困生进步,主要研究内容有: 课外活动的丰富性研究;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优化学生学习系统的主要对策的研究: 优化学生的学习系统,使学困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进步,主要研究内容有: 补缺补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研究; 排除情感障碍,使非智力系统有序化的研究; 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 综合家庭、社会的主要对策的研究: 家庭是教育的发源地,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且具有终身教育意义,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学困

12、生除了受家庭的影响,还受所处的社会影响,所以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内容主要有: 家庭教育氛围的研究; 家庭结构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调查研究法-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协作人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

13、的材料。 七、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本校初中部学生,选择七、八年级进行重点研究。八、操作措施 理论指导实践,本课题研究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为此,拟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的学习和培训,尤其是课题研究、学法方面的理论,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化。 严格实验规则,课题组教师应一丝不苟做好实验的诸项工作。 加强对研究工作的组织管理。 九、研究过程 (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准备阶段(2005.5-2005.10)第一步:完成课题的确定、论证、申报、立项;第二步:进一步论证,制订详细的课题实验方案,收集资料。 实施阶段(2005.11-2007.8)实验阶段,形成课题阶段性成果报告; 第一步:学困生的现状、.形成的原因、类型及特点的研究。第二步:学困生个案,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 总结阶段(2007.9-2007.12)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彭立功 成员:蔡绍鸣、何永斌、帅克华、陈 楠、吴 刚、刘莉亚、夏春肆、汪剑侠、盛福生 2005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