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125199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霸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霸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霸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霸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霸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霸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霸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霸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国学教育论文学霸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清风慕竹 苏轼天资聪颖,天分极高,当年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到他的文章,都不由惊叹说:“吾当避此人一头地。”他博览群书,贯通经史,看起书来如饥似渴,是个典型的“学霸”。不过他的文学成就却不是“天分”两个字可以解释的,他在成为“学霸”的道路上着实下过一番笨功夫。 苏轼小时候很贪玩,那时候读书,绝非出自自愿,而是老爸逼出来的。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意思是,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童年,父亲监督着他读书。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

2、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就是把春秋这部史书读完。结果他因为贪玩,一看表,父亲快回来了,可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那个着急啊,感觉胸口里头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嘴上就好像那鱼咬了钩一样难受。这首诗写自什么时候呢?是贬在海南时写下的,那时苏轼已经六十多岁。这么大的年纪想起幼年读书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当年他老爸的严厉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后来苏轼读书就完全是心甘情愿了,那种刻苦的精神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谪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为团练副使,他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上建起了一个小屋,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开始用读书驱散人生的阴霾。 司农朱载是苏轼来黄州后结识的一个

3、文友。有一天,朱载来拜访苏轼,通报进去之后,很长时间也不见苏轼出来。朱载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很是尴尬。过了足足有一个时辰,苏轼才走了出来,他向朱载道歉说,自己正在做功课,所以不能马上出来,非常失敬。朱载便问他做什么功课,苏轼回答说:“抄汉书。”朱载大为奇怪,说:“以先生的才华,开卷一览,就能够终身难忘,怎么还亲自抄书呢?”苏轼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边抄边背。开始抄第一遍时,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抄两个字做题目,现在只抄一个字做题目,只要提起这个字,我就能接着往下背诵下去。朱载非常新奇,施礼说:“您能将所抄的东西让我看看吗?”苏轼拿出一册抄写的汉书,朱载随口念了一

4、个字,苏轼应声背诵题下文字,没有一字差错。 回到家后,朱载感慨地对他的儿子说:“像苏轼这样天分很高的人,读书还这样勤奋,天资一般的人应更加努力才对啊!”儿子们听了,吓得直吐舌头,要知道,一部汉书将近七十五万字啊,抄写三遍,倒背如流,这等功夫谁学得了啊! 对于苏轼来说,最难的事,不是屡遭贬谪的政治失意,也不是经常发配蛮荒之地的生活清苦,而是无书可读,那才叫难过啊。不过他脑瓜一转,就想出了新的点子。他发明了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每一本书要读上好几遍,每一遍都只带着一个主题去探求、去研究,这样就好像读了好几本书一样。晚年时谪居海外,手头的书少得可怜

5、,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柳宗元的一篇文章,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几乎每个字都玩味了数遍。 苏轼读书,在别人看来很苦,可在他,却是无以伦比的乐事。他读起书来,常常读到三更天,即使喝高了,大醉而归,也要披衣展卷,读到困倦方才就寝。他这样读乐在其中,可苦了侍侯他的人。 还是在黄州,有一天晚上苏轼读到杜牧的阿房宫赋,每读完一遍,就再三“咨嗟叹惜”,到了夜半时分还没有丝毫睡意。在外面侍奉苏轼的,是两个来自陕西的老兵,两个人年纪大了,实在熬不住了,其中一个就发牢骚说:“不知他读书有什么好处,夜深了,天又这么冷,还不肯睡!”接着连声感叹日子真苦。另一个说:“苏大人读的文章其中也有两句好的。”第一个老

6、兵大怒:“你又知道什么?”那个老兵幽幽地回答说:“我喜欢文章中那一句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苏轼听到他们的对话,不禁哑然失笑。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天才的背后,其实都浸润着辛勤的汗水,他肆意潇洒的每一个字,都经历了千锤百炼的笨功夫。曾经,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他回答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或许也是对苏轼一生成就的最好注释。 链接 古典学霸的考试观 杨舟 关于古代文人与考试的羁绊,人民大学研究考试的专家邓北平教授介绍,古代的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功用主要有以下三点:走上庙堂之高的仕途、获得高人一等的身份、加入往复循环的阶层流动。但总有这样一些学霸才子,主动或被动地

7、跳出这三界之外。 曾经学霸变“词霸” 柳永,北宋第一大牌通俗歌曲词作者。他的职业生涯,多少要拜一场无厘头的考试所赐。 出身儒宦家庭的柳永,毕生流连于烟花风月场所,倾心填词。他天赋极高,作品感情真挚,通俗又接地气,渐渐竟修炼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传唱度。多情公子少年聪颖,更可贵的是,他在科举考场上也一路高歌,直至中了进士。 不曾想,柳永作鹤冲天实在太火爆了,词中“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占尽潇洒不羁。不过,这首神曲传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那可就“思想觉悟有待商榷”了,分明是跟英明神武的朝廷政策唱反调。于是,这位宋代出了名的好脾气皇帝较了真儿,笑骂:“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

8、名?且填词去。”大笔一挥,把他从金榜中除了名。柳永面对宋仁宗愤怒的“调戏”,应承得竟也十分爽快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心安理得地开始了坐拥风尘的职业词人生涯,当为开先河之举,在宋代算得上“潮爆了”。 在那个时代,“白衣卿相”柳永即使天天抢得头条也脱不开“非主流”低俗身份的束缚。作为一个不拿朝廷俸禄的读书人,他的衣食住行主要靠微薄的“版税”和红颜知己们慷慨解囊。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既无家室,也无财产。真应了雪梅香那句“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柳永的一生被科举考试结结实实闪了一下腰。而这成就了宋词更广阔的格局与红颜知己们奉送的“花间皇帝”美名。据传柳永死时,姑娘们为他妥善安葬,戴孝守丧,出

9、殡之时,“半城缟素,一片哀声”,世传“群妓合金葬柳七”。即使是那位恃才傲物又比较喜欢吐槽别人的苏东坡,对柳永也有极高评价:“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句,简直“不减唐人高处”。 桃花庵主“被作弊” 一样是著名的风流才子,五百年后,神童、学霸唐寅看似毫无悬念青云直上的坦坦仕途,也重重地摔在了一次科举考试上。而他比柳永更无辜直接躺枪在了明代中期最轰动、最离奇的考试泄题案上。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颖,小时候特别贪玩狂傲,后来被好友祝枝山苦心劝说:读书人考取功名才是正途。想想也是,便开始闭关研习骈四俪六,经史子集。这一闭关不打紧,聪明绝顶如唐伯虎,基本过目不忘,八股文章简直信手拈来。自此之后堪称学

10、霸,从未被超越:唐伯虎16岁秀才考试就得了第一名,名震苏州;29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头名解元。第二年赴京会试,已经先声夺人,在学渣们瑟瑟发抖的眼神中光彩傲人,成为了这一届状元的热门人选,准备要挑战学霸们“连中三元”的最高境界。 奈何生活实在太狗血。唐寅参加的那次会试中的第三场考试,题目实在太难了。冷僻之处生员们莫不答得叫苦连连。只有两个人的试卷文辞练达,堪称完美其中一个是唐伯虎,另一个是他的同行小伙伴徐经(也就是徐霞客爸爸的爸爸的爸爸)。那一年的主考官程敏政是往日神童界的翘楚,对唐寅有着惺惺相惜的情感,早已多次表露欣赏之情。怎知徐、唐二人在京城行动很不低调,酒局应酬上喝美了怕也少不得有舍我其

11、谁的论调。考试一结束,满城遍传流言蜚语,盛传徐经贿金预先得到试题,也有人说程考官考试一结束就断言今年的状元必在唐、徐之间产生。真真假假,莫衷一是。总之,闻到重大八卦的味道,所有人都沸腾了。在这个当口,户科给事中华昶给皇上递了折子,弹劾主考程敏政漏题,唐伯虎、徐经舞弊。 明孝宗敕令调查,但最终也没有找到考官漏题的实际证据。邓北平教授评价这次舞弊风波“其实没有真相可言”。可以确定的仅是那一年的试题是程敏政出的,徐经当时确实买通了程的门人,但这并不代表徐经把题目事先透露给了唐伯虎。 无论是否可以找到确凿证据,不明真相的群众早已是“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态度。出头鸟唐寅连坐在所难免。为了平息喧

12、哗的舆论,皇上最终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结束了这场会试闹剧:取消徐经与唐伯虎二人仕籍,给了个家乡小吏的差事,不得为官。主考官程敏政因此被勒令退休回家,不久后忧愤发疽而亡。华昶因奏事不实,也遭到降职的处分。 这次极富戏剧性的“考场舞弊案”名震朝野,作为当时最火热的社会新闻载入了史册。考完试直接进拘留所对于一代学霸唐伯虎来讲,还有比这更超现实的结局吗? 有好事者说,这一事件是因官场争斗而产生的有预谋的诬陷。而无论如何,这件事确实导致了:徐经回家后气得焚书,同时期待着新赦令,最终在去京师探听消息的路上不胜劳顿,客死京城。唐伯虎呢,拒不去单位上班,与妻子反目,消沉抑郁了一段时间,自己盖了间名为“桃花坞”的避世桃源,誓言再不参加科举考试;接下来,便开启了我们所熟知的诗酒丹青、山水人生。五百年后仍被惊为天人:“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