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学习影响研究》科研课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121347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学习影响研究》科研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学习影响研究》科研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学习影响研究》科研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学习影响研究》科研课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学习影响研究》科研课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学习影响研究》科研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学习影响研究》科研课题(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网络文化对农村中学生学习影响研究科研课题研究报告垫江五中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研究课题组 执笔:汪同明【摘要】人类已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有着迅捷性、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无序性等特点,相对封闭的传统文化的衍变则较为缓慢,开放的网络文化的变迁却十分惊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学生广泛运用网络,不断接收丰富的信息,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但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网络传递的不良信息导致中学生思想混乱,对社会道德规范、伦理发展产生诸

2、多负面的影响。如何让中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成了天下所有父母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话题。为此,我们课题组对此进行了两年多的专题研究。我们积极打造网络文化平台,为教育教学服务,努力规范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引导他们正确运用网络。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学业、人生有促进作用,当然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为此,我们构建积极的网络文化环境,以期引领网络文化良性发展。关键词:网络 文化 影响 研究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研究课题,是我校于2006年10月向县教委教研室申请立项,2007年2月28日经过县教研室组织专家评审后,经县教委批准确定为县级一般科研课题。在县教委、教研室有关

3、领导、专家和学校及教务教科处的领导们悉心指导下,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多的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现在已基本告一段落,收到了预期的社会效果,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人类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中学德育观念、教育工作者以及中学生的道德意识、文化意识等带来了强大的挑战,尤其对中学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一方面,网络文化虽然引发了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标准等方面的积极变革,而且其丰富的知识资源、迅捷的传播方式、及时的参与性,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另一方面,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社会道德规范、伦理发展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特

4、别是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不够成熟。他们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增强,但抗腐蚀能力较弱,存在盲从现象,缺乏选择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到诱惑而导致道德失范。对此,如何能让中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成了天下所有的父母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话题。教育者如何兴其利、去其弊,这是我们当下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创造和普及高雅健康、形式活泼、趣味性和思想性强的文化,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课题组最终决定进行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对中学生负面影响日趋严重,针对网络新形势下中学生的特点,各级学校对中学生教育理念已作了相当透彻的研究。如今,重视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已经

5、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市的教师们纷纷行动起来,设计课题针对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影响的现状作专题研究,形成了一大批的现实性经验,彻底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教育观念。这些理论和研究对本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搭建起了新时期下网络环境更高的教育平台。根据分析,我们认为,新世纪网络时代中学生健康发展,要求采取新的策略,以期找到应对网络文化对中学生负面影响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培养中学生更高的素质、健全的人格,增强其抵制各种诱惑、适应网络时代下自主学习的能力。2006年秋期,市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物理高级教师余兴科同志新任我校校长后,提出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口号,积极着手培养一批理论水平、

6、科研能力较高的教师,率领大家着手教育科研。一时间我校形成一种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的氛围,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能推进教育科研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值此契机,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由此,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文化信息是人类思维存在和运行的信息基础,是人们进一步思维的素材。现代社会漫长的学校生涯就是个人接受文化信息,强化思维训练的信息投入过程。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思维存在和运行的物质基础,没有实践就无法获取信息,思维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必然在思想意识上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活动方式,影响人们接受和处理文化信息的思维模式,学生健康

7、社会化的进程也毫不例外的受到影响。1、网络文化信息选择的多元化。如前所述,网络上的文化信息是复杂的,个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给当前学生学习新知识,获取各方面信息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提供了崭新的娱乐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侵袭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黄色、赌博乃至反动等不健康的信息也不时上网漫游,这些都使网络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双刃剑。由于中学生经历和阅历较浅,判断和鉴别能力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网络上文化信息的选择和处理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知道如何去利用网络获得对自己成长有用的文化信息,对反动和不健康的文化信息也缺乏一定的警惕性。2、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

8、变换。中学阶段是学生培养自己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时期,传统的教育工作是以传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是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被动中学习知识并接受思维训练,这种单向式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显得陈旧。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存储和传递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一线处于大的功能,现在和将来,中学生可能将更乐意坐在计算机网络电脑终端前,在图文并茂交互式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经验。甚至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接受新鲜事物,掌握新的文化信息的量度和深度上,中学生将具备比教育工作者更多的优势。这样,师生之间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角色变换,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会成为文化反哺的对象。而计算机网络开放的、交互式、终端用户独

9、立自由等特点也需要在使用者之间建设一种民主的,平等的,相互探讨式的关系。3、崭新文化空间生成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可以决定社会各个层面的改变包括改变的方向和幅度,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出一套新的文化再现空间文化。网络用户坐在计算机前,通过键盘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进入他人的意识中,彼此间交流思想和感情,这种交流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是通过再现空间进行的,这就使人类的文化生产产生巨大的变革。在中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很重要的是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的影响,既定的文化环境可以使学生沿着既定的塑造目标前进。但在线空间文化所提供的环境是无法预测的,可控性也非常小,网络本身已成为一种

10、文化信息载体,其虚拟实在等特点正在形成不同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针对学生而言,在线空间文化导致他们不能够严肃地对待现实生活,对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虚幻和真假界限产生模糊的感觉,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选择。网络文化要为中学生培育出一片净土,网络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培育好网络文化阵地,我们认真总结了国内、市内一些名校创办校园网络论坛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针对山区中学的实际,解决中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困惑、促进教学互动。其目标是:以贴近学生实际来吸引学生,以挖掘学生个性特长来激发学生,以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来影响学生,建设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校园网络环境,营造一个健

11、康有序的网络交互氛围,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思想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网络法规为依据,结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本课题组力求通过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思想观念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四、课题研究的目标1.以网络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纪教育,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2.培养学生对网络文化是非、美丑、善恶的判

12、断能力,“养吾浩然之正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网络陷阱,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3.进行个性化服务,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4.与校园网络的建设同步,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实现有机整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积极影响的研究网络文化的广阔性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网络文化的灵活性有助学生找到发展方向。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 2网络文化对中学生负面影响的研究网络交往的虚拟性易造成人际情感疏远。网络行为的隐蔽性易引发中学生人格分裂。网络游戏易引发中学生痴迷其中荒废学业。网络信息垃圾易使中学生受到毒

13、害。3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思想沟通渠道上优势互补,探讨网络文化下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情感透视方式上优势互补,探讨网络文化下的中学生的网络心理咨询工作。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精神调整手段上优势互补,探讨网络文化下的中学生的学业进步和自我发展。六、课题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运用教育传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技术学以及现代系统学,以“优势互补”为定位目标,理论研究法与实验研究法相结合,行动研究法与心理研究法相结合研究网络文化。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进行。先由课题组

14、成员集中讨论,参照别人某些成功的做法,提出研究计划,在根据预测做出决策之前,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断改进和调整计划,通过反思改善工作,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2.问卷法问卷法是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变量),拟成具体问题,编制成标准化问卷,发给被试者,让被试者回答。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多因素资料,取样大,代表性强。封闭式问卷选择答案,便于统计,具有省时、省力、高效的优点。本研究是以对网络文化比较熟悉的中学生为调查对象,我们先后进行了4次相关的问卷调查(见附录)。3.实证分析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类,通过实际的试点研

15、究,通过个别的跟踪调查,与我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同步进行,教育、帮助广大中学生。我们课题组对我校上网“资深”的20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谈话、分析,了解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况,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事实基础。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主要过程我们设定的研究周期是2006年10月2009年6月,但中途有两位课题组成员先后因工作调动而没能及时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又因课题组其余成员工作任务繁多等缘故,使本课题研究的周期延至2009年10月。我们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及时调整补充研究人员。2006年9月底,在学校及其教务教科处的部署下,

16、在时任语文教研组组长胡勇权老师的策划下,成立了课题调查小组。但当时研究的范围、课题内容还处于酝酿之中。当年国庆长假期间,在胡勇权老师组织、策划下,语文组几位老师一起先后对坪山镇辖区内中学生接触和利用网络的状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后来,经大家一致商量将研究的课题确定为“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研究”,并决定向县教委申报。与此同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胡勇权老师作组长兼主研人员,组员有汪同明、纪武成、刘春荣、汪科君、肖昌全等老师。后来,由于学校考虑到胡勇权老师正担任毕业年级高2007级年级组长、2007级6班班主任并兼任两个班的语文课,同时还要协助学校办公室等方面的工作,任务繁重,便调整汪同明老师为主研人员。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课题组参研人员汪科君、肖昌全老师先后因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