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阅读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116383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阅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生于忧患阅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阅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阅读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阅读答案 1、孟子在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_。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名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2、孟子强调磨练出人才,他认为需要有那些磨练?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个方面:心志方面苦其心志;身体方面“劳其筋骨”至“空乏其身”;行为方面“行拂乱其所为”。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个方面:心志方面苦其心志;身体方面“劳其筋骨”至“空乏其身”;行为方面“行拂乱其所为”。4、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5.生于忧患,死于

2、安乐中孟子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6.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从而论证了-,然后用-,-,-,论证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1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8.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

3、的道理。9.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10.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11.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2.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

4、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3.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14.(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15.开放题。请再

5、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名言:艰难困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

6、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炼造就。优越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结合这个观点,请再举一些例子,并说说你的看法。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母亲画荻教子,笃而成才。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爱迪生小时候一边读报一边做化学实验,有

7、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8、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对此,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能举例最好)9、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哪些?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b、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魏绛c、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往乱,是以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文王d、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福双。王安石e、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f、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0、雏鹰很小就被老鹰赶出家门,独立成长,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11、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无内

8、忧外患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12、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8、专立一段,归

9、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10、?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

11、“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12、“所以动心

12、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

13、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

14、,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 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 2. 解释下列加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