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文化拼合互补论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091611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建筑文化拼合互补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西建筑文化拼合互补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西建筑文化拼合互补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西建筑文化拼合互补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西建筑文化拼合互补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建筑文化拼合互补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建筑文化拼合互补论(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建筑文化拼合互补论辜正坤一、从中西文化拼合互补论到中西建筑理念拼合互补论1二、民主意识应该占领建筑领域的审美价值判断阵地3三、从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看中西建筑理念拼合互补论5四、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可以和国际接轨也可以不接轨8五、中国建筑文化未来走向与展望 9一、从中西文化拼合互补论到中西建筑理念拼合互补论关于建筑问题,我在很多年前就非常关注,虽然我自己并不是建筑师。其原因在于我很多年来专注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这个课题本身要求我对中西的建筑艺术也从文化的层面做出相应的比较研究。我在中西文化整体比较方面的研究结果之一是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中西文化拼合互补论。根据中西文化拼合互补论,我自然而然地演绎

2、出中西建筑理念或建筑文化拼合互补论,并用以弥合、消解机械的中西建筑艺术理念融合论的失误。学术研究往往不可避免地要从厘清基本术语、尤其是关键术语的异同入手。就建筑艺术而言,我的探索先从辨证“融合”和“拼合”这两个概念入手。人们可能会觉得“拼合”与“融合”虽不同,但是大同小异,可以相互代替。我的研究却发现,中国近百年来在哲学、美学、政治、经济、文学、伦理、历史、医学,乃至建筑、饮食等许多文化层面的学术理解与实践上的偏差与误区,都与这两个概念没有澄清有密切关系。这两个概念看似雷同,但在实质上和实际操作中的效果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澄清这两个概念,阐明它们的实际应用效果,对我来说,是当前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与

3、发展建设的首务。澄清概念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哲学问题往往是哲学语言的误用产生的”,事实上许多所谓的哲学问题并非真正的哲学问题,而是由于语言的误用才导致了一连串的问题。推而广之,很多学术问题也是这样,往往是由于术语的界定不周造成的。有时只要将一个概念弄明白,整个理论构架的基础就自然明白。概念之争往往是学术研究的焦点。焦点问题弄明白,整个理论构架的缺陷或优点随即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到中西建筑艺术这个问题上来。中国的建筑艺术在许多层面上优于西方的建筑艺术,就正如西方的建筑艺术也在许多别的层面上优于中国建筑艺术一样。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都具有各自所

4、生存的环境所塑造出来的无可替代的种种特色。因此,毫无疑问,这两大类艺术,是应该是并存互补、互动互彰互构互成的。这个理论看起来简单,可是一接触到具体情况,许多学者就不一定认同它了。中西文化融合的说法由来已久,因此中西建筑艺术理念融合的说法也就理所当然地会被人接受。然而,“融合”的说法是有局限性、有时则是有很大的误导性的概念。由于这个概念使用太久,人们浑然不觉其误导的性质,作为一个极具学术含量的理论术语,必须加以严格考察甄别。我用拼合这个词来取代融合这个说法,并不意味着我完全反对融合现象。融合在相当多的场合也是必要的。但是当涉及到艺术这个领域的时候,我认为拼合策略在更多的场合应该成为一个更主要的方

5、法或指导思想。融合论源远流长,人们习焉不查,因此一直没有人质疑过“融合”这种说法的局限性。全盘西化论者也好,守成论者也罢,他们都认为取长补短,融合东西文化的可能性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我们大家都这样说惯了,见惯不惊,不觉得这样说有什么不妥。我从前也糊里糊涂地用过“融合”这种说法,没有质疑过它。我是在年代初才发现问题的。我的发现是:就融合概念而言,这三派对中西文化如何建设的对策在认识上有颇大的缺陷。融合是一种客观现象,有时很必要并且确实能够产生好的效果。比如杂种就是一种融合结果。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产物,能兼有马和驴的一些长处,例如高大壮实,尤其是不怕累。生物界还有许多杂交的品种证明融合的优势,

6、可谓之杂种优势。但是这样的经验不能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加以类推,误以为只要两种不同的事物都是可以融合而产生好的效果的。在文化建设上,特别要注意不能简单运用这种杂交原理。因为文化现象和生物现象在杂交融合上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可融合者,有不可融合者,有大半可融合者,有小半可融合者。凡融合不了的成分,即可用拼合法。拼合法的情况也一样,有宜拼合者,有不宜拼合者,有大半宜拼合者,有小半宜拼合者。因此拼合法与融合法必须交相使用。就我目前的研究结果而言,在中西文化这两个系统之间,由于其文化致同因子(现在有人称之为文化基因)差别很大,故我们看到拼合法应用的空间更大些、

7、也更合理些。生物杂交文化杂交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需要注意:生物杂交后产生的杂交品种可以和没有杂交的其他品种同时存在,而文化杂交后,杂交倡导者却往往只倡导让所谓杂交品种存在,主张淘汰掉原来的文化形态。例如五四时期的新文化先锋陈独秀先生就有下述的言论:“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两存的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陈先生甚至认为在行动上“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这种典型的非此即彼的断语毫无疑问来源于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新文化倡导者最初都打着输入外来文化以改善中国文化

8、旗号,试图以中外文化杂交而成一种新文化。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涌进,杂交说成了杂而不交,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主张彻底否定中国文化的学者远不只一个陈独秀,也远不只在某一个单一的文化层面上。近百年来的中西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文学、语文乃至建筑等等都无一不具有这种惨痛的经历。我可以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从色彩的角度来看。我们现有红、黄、蓝三原色,如果把红色和蓝色融合起来,就得到了紫色。但是我们要注意:在我们得到紫色的同时,却失掉了原来的红色和蓝色。我们把红色和绿色融合在一起得到黄色,蓝色和黄色融合得到绿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融合后得到的是一种颜色,失掉的却是两种颜色。文化建设上,应该有

9、融合,关键是要掌握好融合的程度,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使用融合的方法,在什么场合下我们不应该使用融合的方法。如果融合会使我们失掉更多的东西,那就不要融合,宁愿使用拼合的方法。所谓拼合,就是把红色、蓝色并置放在那里,两种颜色你都可以得到,不必为了一种颜色而丢掉其他更多的颜色。假如你确实还需要第三种杂交颜色:紫色,那就把两种颜色融合,但同时记住:拥有杂交色紫色后,不要把前两个母种颜色丢掉。就像父母生出儿子以后,父母仍然有存在的价值。但是有的学者在谈“融合”的时候,潜意识里不知不觉只要一种东西,即只要儿子,不要父母。例如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一融合,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他

10、们主张只要这种新的文化,抛弃原有的母体文化。此外,这其中的“一种”也是误用,不能说“一种文化”,文化是多层面的东西。按照他们的观点,中西文化融合出的这种新文化是什么文化呢?它既不是西方文化,也不是中国文化,是兼两者之长的一种新的文化。这听起来不错。但是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实际上这种文化很可能会既失掉了中国文化的长处,又失掉了西方文化的长处。如果可以作价值判断的话,这种新的文化的价值是否优于前面的两种文化,是很难说的。有可能刚好是短处相加,而非长处相加。例如元代蒙古族的文化就是试图融合唐宋以来的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融合现象是产生了,但是融合后的文化整体优于前者吗?换句话说,元代文化从总的质量上

11、优于唐宋文化吗?我觉得事实上刚好相反。但是如果我们用拼合的方法,就能兼存二者的同时并得第三者。所以我认为,拼合的办法是更好的办法。只走融合而不拼合,则得一失二;只走拼合而不融合,则孤阴不长,孤阳不生,也不妥。融合能接出杂种,这不可否认。杂种也有其优势。但是融合应该是有条件的。融合可以增加种类,然而种类又不能过多,中庸为宜。颜色也是一样,赤、橙、黄、绿、青、兰、紫,七色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理想的色彩范围,如以此为据,自然进退自如。一个更简单的例证是美食方面的,或者说从食文化来看待这个问题。食文化和建筑文化是相通的。怎么相通呢?比方说,我们可以任意取几样食物,比方说天津包子、麦当劳,热狗、青椒肉丝、或

12、者夫妻肺片什么的,即将不同地区的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当地人们认为是最好吃的食物随机地取几样,比如六样,搁在一个盘子里,然后把它们搅拌在一块,这叫融合办法。融合者的用意是好的,他想把各种食物的长处都融合在里边,综合成一种六味俱全的最佳食物。但是大家知道,经过搅拌后的大杂烩菜肴,往往并不是最好吃的菜肴,各种菜肴的长处也往往难以被真正保留下来。情况往往刚好相反,不是这些菜肴的长处相加,而是它们原有的长处都被莫名其妙地给综合掉了,没有一个长处能够被真正本味地、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这就是融合的方法造成的恶果。那么我们换一方法,采用拼合法,情况如何呢?拼合法就是把六种菜都分别单独地放在桌面上,或者一个大

13、盘子里,做成一个大拼盘。这个大拼盘内的每一道菜肴各自具有独立的空间,因此其特色都能够保留下来。虽说是拼合起来的一大盘菜,实际上你可以吃到六个菜。这种思想看起来应该非常简单。我们的传统食文化认同这种格局,可我们为什么在建筑上就突然觉得不应该这样了呢?许多建筑家认为所谓建筑学就是西方的那一套,只有西方的建筑学是科学的建筑学,中国的建筑学则是落后的、不那么科学的建筑学。因此简捷的做法就是推行拿来主义,把西方的东西搬过来直接用就是了。有的则是一厢情愿地把拿来的东西机械地和中国的东西融合一下,便认为理所当然地产生出了一种新的东西,而且认为这种东西兼有中西长处的东西。因而是最好的。但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会发

14、现,西方建筑理念的长处不一定能够全拿得过来,而中国建筑理念的长处却往往是被综合掉了。中国学生学习建筑学,学来学去,往往是在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概念框中兜圈子。中国建筑的一整套话语结构被无形中肢解掉、融合掉了。这就正如前面提到的六样菜的融合结果一样,六道菜中哪道菜的味最浓,比方说它的盐味最重,那么所有的菜最后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很可能就是其咸味。其他特色就淡化了,甚至消失了。同样的道理,西方建筑的艺术形式一旦引进过来之后,如果采用同样的融合方式,就往往会造成中国建筑形式被淡化、甚至消失,其主体很可能喧宾夺主,被西式建筑形式取代。因此,我们要大力呼吁拼合策略,在整体建筑结构中可以引进西式建筑风格,但一定

15、要有相对完整地体现出本土建筑艺术独特魅力的独立空间,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传统建筑独特的魅力保留下来。这就是从我的中西文化拼合互补论演绎出的中西建筑理念拼合互补论。二、民主意识应该占领建筑领域的审美价值判断阵地能够同在座的各位建筑专家坐在一起讨论建筑艺术问题,我觉得很荣幸,我确实愿意加入到这个行列里面。我认为目前学术界不单单是在建筑学界有一个很大的误解,这就是认为建筑业只应该由建筑师来参与。实际上我觉得这个误解是把建筑物本身的功能和进行建筑这件活动 即谁来操作建筑工程这件事给混淆起来了。楼房诚然应该由建筑师来进行建造,但实际上它产生的结果,作为一种艺术品,谁才能真正的享受它呢?在最多的场合并不是建筑师来享受它,而是由广大的人民来享受。但大多数人却觉得不是这样。这个问题跟到饭馆吃饭菜是一样的。一种最好的佳肴一旦由厨师生产出来,但通常情况下并非是由厨师自己来享用或评价。那么是由谁来品尝,由谁来评价这个菜好吃不好吃呢?其实真正的评判者应该是老百姓,应该是大众。建筑师诚然也是大众的一分子,但不应该把他孤立起来,给他以特权。实际上厨师应该尽量符合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