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0072896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目的,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 小”作用。 4. 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 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生态建设,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加环境的稳定性,生态破坏,使环境更不稳定,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例:,修建水库,径流量稳定,减轻旱涝灾害,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案例:从砍树人到种树人,建国之初,作为一名伐木工

2、人,马永顺创造了国内手工伐木的最高记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并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当了34年伐木工人,共砍伐树木36000棵。1982年他退休后,由于长期读报学习,他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他有感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下决心向大山“还帐”。在16年时间里,他带领全家共计种树46500棵。85岁的马永顺在2000年6月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荣,他的事迹在全国各地普为传颂。马永顺由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这说明了什么?,【合作探究】,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洪水加

3、剧,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震或塌方,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影响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1)人类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都是自然灾害中的受灾体,其中人口是最脆弱的,同时又是最活跃的受灾体。 (2)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不断发展,使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

4、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说明,工程措施对于受灾体易损性的改变作用明显,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崩塌和滑坡灾害多由下列工程活动引起:在山麓地带进行的垦殖活动,建坝蓄水,水库水位抬高,渗入岩层,山坡岩层受浸润,增加岩层重量且渗入水起润滑作用;山坡上堆置土石方、矿渣,增加了滑动面的负荷,在斜坡脚挖路堑、修渠道,破坏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 诱发泥石流的工程活动主要有:修建铁路、公路、水渠;开矿及其相关的弃土、弃渣的堆放;在山麓地带进行的垦殖活动。 诱发地震的工程活动主要与修建水库有关。 造成地面沉降与地裂缝:与过量抽取地下水、兴建高层建

5、筑物、开挖矿山形成采空区、修建隧道等地下工程建设等有关。,【合作探究】 案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2003年9月26日凌晨, 日本北海道遭遇里氏8级强震,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但只有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导致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日本政府对地震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地震,有关部门可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迅速展开救援。 二是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一般的住户都很清楚所住居民楼的防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的物品通常不会搁置在无遮挡的地方;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日本人的习惯是关闭煤气总阀。另外, 日本每年都要举行百万人参加的抗震大演习。 除

6、此之外, 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结论:人们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合作探究】 案例: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情,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了78级地震,由于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损大大减少,仅死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伊斯法罕的76级地震,全市幸存者仅有30,有一万多人死亡。造成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人习惯修建厚墙泥砖房,这种房屋抗震力极差。,结论: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

7、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孕灾环境:人类活动对孕灾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人类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如通过水利工程可减轻或消除洪涝或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缩小”灾情。从消极方面看,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作用加剧,使得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就会诱使某些灾害的发生,如开挖道路会诱发山体崩塌,建大型水库会诱发水库地震等,又会加剧某些灾害的危害程度,“放大”灾情。 (2)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若增强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就会使灾情“放大”,反之就会“缩小”灾情。例如

8、,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抗旱性能,提高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灾情。,(3)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资产密度增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大。但不能由此得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的结论,因为灾情还与人类防范意识、防抗灾能力等有关。随着人类对自然灾害防范意识的增强,对灾害成灾原因研究的深入,防抗灾能力的提高,会使灾情不断“缩小”。 (4)社会政治条件:社会政治条件稳定,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情。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 (5)灾害与人,财产的接触程度

9、: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缩小”。,总结: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合作探究】,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谢谢!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