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0072398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7.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庸》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庸》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庸》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庸》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18,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1,2019/2/18,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2,学习目标: 1.了解与中庸有关的文学常识,能准确诵读,读准字音、句读,把握大意; 2.通过诵读翻译,积累文言词句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2、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关于子思,现代汉语词典: 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之道。 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何谓“中庸”?,1.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何谓“中庸”?,2.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3.课文注释: 中:折中,调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而不变。,

3、文本疏通,译文 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参考译文: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戒备谨慎,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出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小心。,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4、;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参考译文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候而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参考译文 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对于中庸,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参考译文 孔子说:“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

5、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参考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愚昧的人常常达不到。中庸之道不能彰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常常超过中道,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的滋味。”,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参考译文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近于智慧了。

6、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学、力行、知耻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的方法了。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道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参考译文 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不变的常规。这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能,亲爱亲属,敬重辅政的大臣,体恤文武百官,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招来各种工匠,善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分封的诸侯。,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参考译

7、文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中庸之道;尊重贤人,做事就不至于迷惑;能亲爱亲属,叔伯兄弟就能没有怨恨,和睦相处;敬重辅政的大臣,遇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体恤文武百官,受恩惠的士臣就会尽力报答;,2019/2/18,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17,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参考译文 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老百姓就因为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招来各种工匠,就会财源茂盛百货充足;善待远方的来客,就能使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顺;安抚分封的诸侯,就能四海一家,天下畏服。,参考译文 诚是天道,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诚的人,不用努力就能符合“诚”,自然而然就符合天道

8、,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达到“诚”的人,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履行。,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参考译文 有的知识不学(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不要放弃;有的问题不问则已,问了,不到完全理解就不放下;有的事情不思索则已,思索了,没有所得就不放下;有的疑难不

9、分辨则已,分辨了,不明晰就不放下;有的事情,不做则已,做了,坚持得不彻底就不放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参考译文 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使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十遍就行了,我即使一千遍也要做好。如果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使愚昧的人必能变成聪明的人,即使柔弱的人必能变成刚强的人。,2019/2/18,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21,思考讨论练习,2019/2/18,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22,杨震四知 汉代华阴人杨震,通晓经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

10、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三达德 儒家把“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并提,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2019/2/18,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24,越王勾践与吴王阖闾作战,阖闾伤足,气病而死。夫差继位,每天必使人喊:夫差,你忘了越国之仇

11、了吗?夫差则涕泣说:不敢忘!后来勾践成为他的奴隶。这就是“知耻而后勇”! 勾践做了奴隶,含羞忍辱,当牛做马,舔食粪便,卧薪尝胆,访贫问苦,发展生产。那种形状,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最终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这也是“知耻而后勇”!,2019/2/18,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25,负荆请罪:廉颇欲羞辱蔺相如,争权夺名,被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所感动,而负荆请罪。 靖康之耻:岳飞牢记“靖康耻,犹未雪”,精忠报国,屡立汗功,名扬千古。 屡试落第:清代蒲松龄考科举一直考到70多岁,其间受尽嘲笑,矢志不渝,励精图治,终著聊斋,流芳百世。,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

12、、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好好先生,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

13、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 其本质是坏的。,“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就是这个道理。,“中庸”,适当 平衡 和谐,精神实质,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是非分明,4.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过犹不及,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

14、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衷共济(事业)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5.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 “和”。,和而不同,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 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