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校性优质课满井游记引起的思考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070186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节校性优质课满井游记引起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一节校性优质课满井游记引起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节校性优质课满井游记引起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节校性优质课满井游记引起的思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节校性优质课满井游记引起的思考澄海东里第四中学 邓勤茂 近日,听了一节校性优质课满井游记,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主旨把握、课堂调控等等都可圈可点,受到听课教师的赞许。唯独在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体会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却效果不佳。首先是教师要学生找出“哪些写景文字是运用了白描”时,学生反应茫然,大多沉默不语。然后是当一个学生回答“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时,教师却未置可否。只是抛出预先的设计:如写水的“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的“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运用了白描,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草草收兵。在评课时,听课教师针对“白描教学”这一环节,

2、展开了激烈的评议。一、这两句写景描写是白描吗? 白描原本是种绘画技法,人们将它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形成为一种白描手法。白描手法,就是不用华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是白描圣手,他的作品,是白描的杰作。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了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

3、决不说到一大篇。”这是他在小说创作中成功运用白描手法的经验之谈。 白描写法有三个特点: 一是它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犹如中国画,只重视主体,忽视背景。二是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三是它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例如湖心亭看雪中的句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就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简洁概括。尤其是教材配了一整张页面绘的白描国画作品插图,全图布白为主,近处是一客坐船中,一舟子撑蒿缓行,远处仅有塔下之长堤、湖心一小亭隐约可见。一大幅图画,仅三个“黑点”点缀其上。真是“白描手法”的最好诠注。而满井游记中的写景句“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4、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的意思分别是“水光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见河底”、“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显而易见,这两句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像鱼鳞似的浪纹”,而且描写细腻“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写出了春水荡漾,柳枝初展的神韵,决非典型意义上的白描。从全文来看也是如此。本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修辞。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如倩女之靧面”等等。其实本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完全不像湖心亭看雪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正是因为师生对“白描手法”的认识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难怪学生反应不过来,教师不敢妄加点评。那为什么在试讲时,已有听课教师提出疑问,建议

5、删去这一内容时,教师坚持采用呢?原因是在人教版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建议有“学习本文,应体会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问题探讨第二点就是“白描的笔法”。教学参考书如此说,那就这样去教学了。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选用教学内容的问题。二、如何选用适宜的教学内容 既然是教学参考书,教师就不应把它当作“教师必讲,学生必学”的内容,更何况教学参考书也时常出错。这就需要教师有双慧眼有所取舍,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说“对语言学有研究的老师,就容易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课;爱好广泛的老师,就倾向于把语文课上成文化课;钟情于文学的老师,就可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知道上

6、什么,以至于只能跟在权威、教参或别的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这反映出“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的确是个问题。语文教材里的课文,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它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而真正的教学内容隐藏在其中。因此“语文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老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所以,“教学内容”决定了“应该怎么施教”,并影响着“教学效果”。针对课文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认为,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水平选择与之相当的最能体现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教师在备课时,主要精力应该先放在确定“教什么”上。而现实是,在准备语文课时,教师想的最多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如何开头,如何提问,如何过渡,如何结尾,从一开始就陷入教学方法中。在“教学内容” 还拿捏不准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方法”、有创意的“教学环节”, 无异于缘木求鱼。 回到这节满井游记校性公开课,失败的“白描教学”环节就是因为老师对教材、学生的把握不准而造成的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偏差。因此语文老师要加强学习,具备足够的语文专业素养,并根据学生水平和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来教,这样的语文课堂才可能是有效的高效的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