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051229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人才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人才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人才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人才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人才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人才情况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人才情况调研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人才情况调研报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项目立区、产业兴区、创新活区、富民强区”的工作方针,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有效促进了开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开发区科技人才工作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开发区科技人才工作基本情况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截止目前,已累计培育省高新技术企业39家、高新技术产品272只,建成省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工作站3家,研究生工作站2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省企业技术中心8家,专利申请量12700件,授权量6800件。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

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9.2%。科技工作各项绩效指标占全市1/3强。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目前,开发区拥有人才总量20700名,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其中,国家“”2名、省“双创”人才10名、姑苏领军人才11名,#市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45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博士学历人员占到95%以上。新增高层次人才总量、质量均居全市各板块之首。载体建设成效明显。已建、在建科技载体4个(#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动漫创意产业园、中丹生态科技园、沙洲湖科技创新园),科技服务平台4个(智能电力研究院、苏州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东国际技术创新园、#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其中,科

3、技创业园连续五年顺利实现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复审。华东国际技术创新园被国务院侨办授予“海外人才中国创业示范基地”。苏州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投入运行,并挂牌成立国家“”研究中心。智能电力研究院2011年获批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做法为:1.坚持科技创新,全力打造高新产业集聚区。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为宗旨,大力引进生物医药、半导体、智能电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项目。上半年开发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6.1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50.9),完成研发经费支出4.38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61),申报高新技术产品60只,获批省级科技项目12项、

4、省科技支撑(工业)项目4只。二是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近年来,开发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大力推进“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政产学研工作新格局。开发区骨干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0余家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仅今年上半年,开发区就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60多场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7项,其中,圣美意机械与北京大学合作成立新公司(注册资金 3000万元),共同开展陶瓷膜过滤技术及过滤装备产业化项目;开发区与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并成立#北大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已在创业园完成注册);玉同电子与南大合作,开展超

5、薄型压电陶瓷扬声器的研发;开发区与南航机电学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华裕金属与南航共建航空航天材料与应用研发中心;开发区与青海湖研究所成立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中心。三是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全面启动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的创建工作,申报工作通过苏州、省预审,有望年底获批。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普宣传周”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专题业务培训,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今年上半年,开发区共申请1902件,其中发明专利319件,授权86件。2.坚持人才引领,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地。一是多渠道挖掘人才。通过参加武汉华创会、大连海创周、华侨华人江苏行、苏州国际精英周等活动,走

6、访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过程所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依托海内外高端智力资源,坚持以项目、以产业集聚高端人才,今年上半年新增国家1名,姑苏人才3名。由海外一协会推荐的陶军华博士,2009年回国成立苏州迈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为了加快实现“药用酶及医药原材料项目”的产业化,又创办了苏州汉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占地30亩,于2011年一季度动工,11月份一期6500平方米生产车间建成投产,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869万元。从上海高等研究院引进的薛新忠博士,2011年12月注册成立公司,从事小体积高密度封装用高精密薄膜电路基板和无源元器件的开发,截止目前已完成销售285万,预计2012年销售额超过5

7、00万元。二是助推领军人才项目与本土企业嫁接。开发区现有规模企业349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7家,转型升级的关键在这些规模企业,而规模企业的转型需要人才的支撑,为此,开发区积极探索总结领军人才项目与本土企业(资本)嫁接发展的推进路径。海陆重工和国家“”朱廷刚博士、骏马集团与周炳博士成功实施嫁接。朱廷刚博士的“高效节能氮化镓功率器件研制及产业化”项目,海陆重工投资1200万元。目前,第一批从美国、德国采购的一批先进设备正在进场, 8月份调试完毕并投入运行。届时,氮化镓功率外延片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片,达产后年销售额2000万元,利税150万元。周炳博士的“沟槽型功率开关器件”项目,已完成了2

8、款新品的研发和生产,并申请发明专利4项,预计2012年销售可达到2000万。与骏马集团、上海贝林合作总投资5亿元的苏州同冠微电子5月开工,建设顺利。三是全力抓好人才储备。深入开展在职中高级人才、技能型人才、创业人才情况的调查摸底,建成区镇紧缺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立了一支以重点企业为主的人才专员队伍,完善了各办事处(街道)人才工作网络。近年来,开发区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35家区镇骨干企业今年拟引进252名紧缺高层次人才,18家企业入围#市人才引领转型升级示范企业。3.坚持载体优化,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注重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创业园制订了创业园管理暂行办法,进一

9、步规范了项目或企业的准入条件、入驻流程、管理、绩效考核、毕业等环节,评估考核、“五星”达标、创业沙龙等活动有序展开,创业活力明显增强。出台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成立管理办公室,完善运作机制,服务领域扩展到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二是注重创新载体功能提升。开发区紧扣“转型升级、提速增效”这根主线,不断完善载体功能,加快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创业园二期,占地20亩、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目前已开工建设,明年一期交付使用;3万平方米的二期孵化楼,目前规划方案已经完成,计划8月份开工建设。苏大#工业技术研究院,5月31日揭牌运行,并与开发区合作建立了集聚8名国家“”高端人才的国家“”创

10、新中心。#智能电力研究院,已完成5000平方米中试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以周逊伟为代表的LED智能驱动芯片技术项目产业化顺利,公司与江科大#校区联合办班培养员工,产品已批量进入英飞特等公司,年底形成100万件营销规模,已受到多家风投、基金公司的关注。规划总用地面积约75亩、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中丹生态科技城计划今年10月份开工建设。华东国际创新园进行设计方案调整阶段,9月份开工。今年3月份,开发区还与国开投合作成立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三是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加大科技、人才扶持政策的宣传,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投入,使企业逐渐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上半年,新增企

11、业研究生工作站7家,累计达到了27家,建成富瑞特装与大连理工张洪潮教授、玉同电子与南航裘进浩教授、华裕金属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朱强教授、沙洲钢丝绳厂与哈工大袁怡宝教授、华机环保与天津大学倪永浩教授等“”工作站5家。4.坚持服务优先,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出台开发区重点人才企业与项目机关干部挂钩联系制度,落实重点人才企业和重点项目扶持办法,认真做好“解困、扶持、培强、服务”工作。编印了#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服务指南和开发区(杨舍镇)企业科技和人才项目申报指南,推进了科技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二、存在问题1.对照全年目标任务,开发区在发明专利授权量、嫁接型企业数量、优质人才项目落地等方面存

12、在差距较大;2.与周边板块比,虽然主要指标的完成数量绝对值较高,但由于基数大,增幅并不明显,人才项目产出规模还不大。3.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劲不足,企业企业在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4.自身队伍建设方面,项目信息捕获、项目分析研判、创新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三、发展措施1.突出人才引领,全力推进新兴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一是加速集聚创新要素。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国创业示范基地等“金字招牌”,积极引进一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海内外领军人才,确保年内自主培育国家“”2名,省“双创”人才和姑苏领军人才8名,市级领军

13、型创业创新人才20名。二是加速壮大新兴产业。围绕打造“三个百亿级”新兴产业基地,全力推进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产业链、价值链招商,确保年内完成新兴产业投入90亿元,实现销售580亿元。三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做好国家“”陶军华博士“药用酶及原材料”、国家“”朱廷刚博士“高效节能功率器件”、省“双创”人才周逊伟博士“智能LED驱动芯片”等高新产业化项目的推进,力争年内高层次人才企业实现销售5亿元。2.突出科技创新,全力推进本土企业转型升级。一是提档升级促转型。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引导传统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档升级,实现规模总量扩张。确保年底培育超10亿元企业11家。

14、二是实施嫁接促发展。瞄准智能装备、动力电池、微电子等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实施高端人才、高新技术与本土企业的深度嫁接,加快推进骏马集团与周炳博士总投资10亿元的“半导体功率器件”,沙洲钢绳与国家“”袁怡宝教授的“精密传感器”,申港锅炉与中科院过程所段东平博士的“高效加压反应釜”等产业化项目,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三是院地合作促创新。深化与北大、南航、大连理工、上海交大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尽快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力争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6.5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87亿元。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5只,高新技术企业11家。3.突出载体建设,全力推进招才引智平台搭建。一是创新载体引才。着力推进创业园二期3万平米孵化大楼和1.8万平米人才公寓,总投资37.7亿元的#国际商务区,以及中丹合作生态园、沙洲湖科技创新园、华东国际技术创新园等创新载体建设,加速构筑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二是合作平台聚才。完善优化智能电力研究院、苏大工研院载体功能,加速推进北大#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青海湖研究所#研究中心、中国电力科学院太阳能检测实验室以及富瑞特装与张洪潮教授“”工作站等合作平台的建设,力争年内建成各类科研平台30个。三是服务平台安才。做优做强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建区域品牌。同时,加快启动爱康研究院、半导体检测平台的建设,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提供良好地科研服务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