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051214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纲论文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的入世思想与中国内忧外患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岭南学院 林忆聪 15328108曾国藩,与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对满清皇朝的命运有着决定作用,尤其是他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事迹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在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苏同炳的著作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被放在第一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从主流的历史观来看,大多数人对于曾国藩的生平的评价都是褒大于贬,甚至誉之以“圣人”。然而,因他的汉人身份和满清大臣的身份,曾国藩也不免曾被扣过“替异端效劳的功狗”的帽子,诸如此类评价客观公允与否,仍有待商榷,但从这

2、两种完全针锋相对的观点我们便足以瞥见“评价曾国藩”这一历史问题的多面性,实在不可以好或者坏来草率地概括。本文将以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一事为轴,由此进行外延,考察曾国藩当官前后的为人处世以及生平事迹,从而较全面地认识曾国藩的思想,便于我们对其作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此外,本文副标题中还提到所谓“中国内忧外患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此先稍作解释。仔细回忆太平天国运动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满清皇朝面临亡朝危险之际,朝廷却似乎只出现了唯一一个有能力平定内乱的大臣,直至今日,我们仍不否认,若非曾国藩力挽狂澜,满清皇朝的命运会早在五十年之前就走到尽头。无论是在历史教科书还是在其他史料中,关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3、仿佛只有曾国藩被载入史册,这一历史现象绝非偶然,在此先暂且称这一历史现象为“个人英雄主义”,至于平定太平天国这一事件中的曾国藩是否算得上名副其实的英雄,这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一、全面而不矛盾的儒家入世思想:从临危受命到捷后主动裁军曾国藩并非从太平军起义一开始便接手平定内乱的事务,而是在太平军攻进湖南之后才接到皇帝上谕,以丁忧在籍的侍郎身份在湖南开始办起团练,直到其受任为两江总督,奉命总统苏皖浙赣四省军务之后,才算真正接管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帅一职。从曾国藩办团练组织湘军起,其儒家思想就完全体现出来了,从他挑选士兵的标准以及训练士兵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便可以看出,而这种儒家思想在他办团练的过

4、程也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为之后平定内乱做了充足的军事准备。“为了确保后方地区的安全,于是各省都先后办起了团练。但各省所办的团练虽多,却只有湖南一省办的成绩特别好;不仅如此,经由曾国藩所创办的湖南乡勇湘军,最后并且成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力部队。”湘军能成为平定内乱的主力部队,与曾国藩的选兵标准与训练方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曾国藩心目中的军队,一方面要战斗力强韧,二方面更需要团结一心,万众一志。其次,曾国藩带兵时简直是如父兄教导子弟一般恩礼有加,而湘军士兵也自然视其如父兄,充分做到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这都是曾国藩以儒家的精神教育灌输进去之后所取得的效果。至于曾国藩在平定内乱的过程中如何调兵遣将,

5、掌控全局,在此不进行详述。但从曾国藩临危受命,积极练兵,历经多次反围剿和突围,从一个文官转战沙场,亲自指挥战斗,到最终平定了长达十几年的内乱,可见其忠君忠国的不二之心,而这也恰好再次与其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吻合。忠君爱国、得官入仕、砥砺品德,这些特征出现在长期接受儒学教育的曾国藩身上并不奇怪,可谓合情合理,但是一旦把眼光拓宽到太平天国之后其所作所为,似乎会让人觉得与此有些互相矛盾了。在曾国藩削平太平天国之后,正值湘军声威达到鼎盛之时,而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创办并发展壮大到当时的鼎盛状态的,经过长期的作战,军中上下对曾国藩无人不服,应该说,曾国藩对这支军队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只是没有被公开授予名义上的兵

6、权而已,倘若当时曾国藩有意进一步扩大湘军的规模,凭借其在军队中的威望,加之官至一品的政治地位,要想掌握兵权实属不难,但曾国藩却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由,主动奏请将湘军裁遣归里,以此表明他无意挟军权以自重的态度,这种军权上的让步与其之前积极入世,一步步提升官阶的事实格格不入。其实他在功名利禄问题上如履薄冰的戒惧心情在他与其弟的通信中多有体现:“阿兄忝窃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深恐吾全盛之时,不克荫庇弟等;吾颠坠之际,或致连累弟等。惟于无事时常以危词苦语互相劝诫,庶几免于大戾耳。”显然这不是典型彻底的入世思想,但我

7、们应该认识到,入世思想只是儒家文化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内容,曾国藩接受的是正统而且全面的儒家教育,于他而言,得官入仕固然重要,但在此之上还有爱国爱民的大爱思想,还有修身养性、漠视权贵的光明磊落态度。事实上,这不但没有相互矛盾,反而解释了曾国藩何以要帮助满人打压自己的“同胞”。他所接受的标准的儒家思想教育让他的伦理观念局限在一定范畴之内,只有以社会民生为重的天下思想,没有狭隘的种族主义观念,在他眼中,他所效力的朝廷和皇帝就是国家的代表,是社会民生的领袖,是他要誓死捍卫的,而太平军在他看来也不是所谓同为汉人的同胞,只是一群意图谋反,扰乱社会民生的反贼而已,打击太平天国对他来说就是为民众谋福祉的事,作

8、为朝廷命官,打反贼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在这种思想前提下,如果还为曾国藩扣上“汉奸”、“历史罪人”的帽子,那就未免过于不理性、过于苛刻了。曾国藩这种对儒家思想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对于他的仕途,对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取胜,以及他何以能被后人视作完人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难以评价其是好是坏,只能说曾国藩在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在他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内,把他所接受的东西不折不扣地用到了现实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曾国藩的精神对于我们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借鉴和学习的意义。二、曾国藩的出现非个人英雄主义,只是生逢其时正如前文所述,于太平天国之乱世,担任讨伐太平军的主帅一职的只有曾国藩一人,在国家大乱时挽狂澜于既倒,不免让

9、人以仰慕英雄的眼光视之,然而,当我们仔细考证那段历史背后的真相就会发现,曾国藩临危受命讨伐太平军一事与我们所理解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不相符合。在曾国藩答应皇上前往浙江督办浙江军务之前,他与皇帝之间的通信就能说明一些问题。曾国藩在其父曾麟书病故时接到皇上上谕:“该侍郎现在江西督师,军务正当吃紧。古人墨絰从戎,原可夺情不令回籍。惟念该侍郎素性拘谨,前因母丧未终,授以官职,具疏力辞。今丁父忧,若不令其奔丧回籍,非所以遂其孝思。曾国藩着赏假三个月回籍治丧,俟假满后再赴江西督办军务,以示体恤。”因浙江军务紧急,皇帝再降谕旨,令曾国藩前往督办浙江军务:“该侍郎前此墨絰从戎,不辞劳瘁,朕所深悉。现当浙省军务吃紧

10、之时,凉能仰体朕意,毋负委任。”可见曾国藩出任军职时多为皇帝多番相劝,而非毛遂自荐,主动挺身而出,上述两道谕旨虽非出自太平天国乱事之时,却也足以看出曾国藩对于军务相关事宜的推诿态度。“皇帝之所以一再不允令曾国藩在籍终制,在咸丰二年时是因为除了曾国藩之外更无可以倚信的忠心之人。到了咸丰八年,则浙江江西方面的前敌将领均是曾国藩的部属,若无曾国藩的统率,势难收同心协力之效。至咸丰十年闰三月江南大营兵溃,南京以东,已无可用之兵,而除了湘军之外,亦更无其他有用之兵,非由曾国藩出来担任进讨太平天国的主帅不可了。”应该说,是曾国藩恰好生在了缺少人才的晚清年代,恰恰生在了一个国家需要他去效力的时代,是时代成就

11、了他,而非自己成就了自己,这个机会不是他自己争取的,他只是在接受朝廷的任命后做了应该做的事,并且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任务而已。相比孙中山、黄兴之于、吉田松阴、高杉晋作之于日本明治维新、华盛顿之于美国独立战争,曾国藩更像是被推上了历史政治舞台,而非自愿走上这条道路的,相比之下,曾国藩实在称不上是我们所理解的时代英雄,只能说是一代兢兢业业的朝廷命官。至于探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否属于个人英雄主义有何意义,我个人认为这为我们理解曾国藩为何终究只能是一个打反贼的满朝功臣而不是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民族英雄提供了一个思路。曾国藩没有改变时代命运的欲望和勇气,即便他讨伐太平军,认识到要师夷长技而办江南制造局,

12、其目的也不过是维护满清王朝的统治而已,倘若他能早有孙中山“忠于国,非忠于君”的觉悟的话,其历史功绩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三、乱世中的时代精神标杆:从平庸秀才到道德圣人在这一部分,我们暂且撇开太平天国的事,转而把目光聚焦在平定太平天国一事之外的曾国藩。我们知道,曾国藩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都是人格几近完美的圣人,显然除平定太平天国一事,曾国藩在为人处世,修炼品德方面也有为人称道的地方。“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在功名事业之外,极其重视进德修业之事。尤其在道光咸丰以后,世

13、风日下,整个国家社会都处在一种随时可能颠覆的边缘状态,竟然能有曾国藩这样气节不凡的人出来扶正社会风气,其道德文章以己为例教化世人,感人至深。“日月如流,倏已秋分。学业既一无所成,而德行不修,尤悔丛集,自顾竟无湔除改徙之时,忧愧曷已!念生平所作事,错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后世将讥议交加,愧悔无及。”然而,曾国藩并非天生就是一个生性敏捷,悟性高的人,相反,其智商并不高,他的朋友经常评论他“欠才略”、“才艺太短”,他的学生李鸿章甚至曾经当着他的面说他“儒缓”,而且年轻时候的他为人傲慢,性格暴躁。曾国藩是直到进了京城做官后见了许多大学者之后深受触动才决定痛自反省,学做圣人。而立之年之前

14、的曾国藩无所作为着实无可厚非,毕竟其思想长期被八股文所禁锢,但进京后能有思进取的觉悟确实值得敬佩,而这一时期在他脑海中根植的儒家思想也成就他不平凡的一生。在上一部分说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算不上英雄主义,但就其精神和道德而言,在晚清国家濒临崩溃的时候,确实算得上是时代的精神标杆,是中国近代史上昏暗时期的一盏罕见的精神明灯。从这个角度理解曾国藩的思想,看他一生的成就,他也配得上英雄的称号。本文以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一些联系为引,从三个角度对曾国藩的思想进行了不算深刻的解析,由于历史上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还存有争议,实在不好由此评说曾国藩的一生是好是坏,但从其为人、修身和治世,我们着实能看到许多常人所不具有的闪光点,用伟大形容之实不为过,只希望借此文能纠正大众对曾国藩的认识上的一些谬误,借鉴其身上有价值的东西,至于不好和保守的一面,我们仍需以客观审慎的态度视之。【引用资料】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上)曾国藩,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曾国藩:致沅甫弟书,同治元年六月廿日。曾国藩:曾国藩家书致诸弟云,道光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曾国藩:曾国藩同治八年八月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