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监察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稿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033370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监察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区监察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区监察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区监察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区监察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监察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监察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201日,中办下发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明确在20年月底前,要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完成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两个多月来,区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省市工作部署,成立区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机构设置、办公用房、人员转隶等各项具体工作相继完成。),区人大次会议选举产生了首任监察委员会主任;日,区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

2、任命。监察委员会班子的配备到位,标志着全区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在党建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监察体制改革与在座的每名同志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区监察委成立大会,主要的目的是让大家进一步了解监察委员会的改革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正确用权,配合工作、接受监督。下面,关于监察体制改革,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一、为什么要实行监察体制改革?1.监察体制改革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需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要从政

3、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认真领会、深刻理解把握中央、省市区委部署要求,统一思想和行动,扎实履职尽责,把任务落到实处,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任务。2. 监察体制改革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从近几年的工作来看,我区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中还存在这一些问题。监察范围过窄。由于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监察对象范围过窄,还有相当一部分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处于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不到的空白地带。比如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中的非党员公职人员,协警、交管员等受委托临时行使公权力的人员中的非党员,还有非党员村干部等,这些群里不属于行政监察法的监察对象,又不在纪委监督的范围之列。他们在

4、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往往只能在违法后进行事后处理,情节较轻的违规行为和廉洁问题很容易出现“法办够不上,党纪不适用”的局面,日常监督更缺乏相应的专门机关。监察力量分散。为了制约权力,我区监察权力分散于纪委、监察机关、检察院等机构中,监督合力不强,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力量发散现象突出。专门性监督机关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纪法联动不畅。纪委监察局处理既违纪又违法的干部时,需要向司法机关寻求专业人员支援和业务指导,程序复杂又耗费时间人力。监察体制改革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从体制机制上加以改进,着力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纪法衔接顺畅的监督体系。3.监察委员

5、会改革是加快赶超发展的需要。我区加快赶超发展、实现弯道超越需要全面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来提供坚实的保障。一方面,要通过全面覆盖履行公职人员、加强监管力度,增强党组织战斗力、补足短板、提升效能,不断推动工作落实;另一方面,坚持严管就是厚爱,抓早抓小,及时解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防止“小毛病”演变为违纪违法的“大问题”。 二、监察体制改革要改出什么效果?1.全面覆盖。“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木桶如果存在短板,它的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木板的长度,而是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长度。同样的道理,如果不能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没有建立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的统一机制,就犹如木桶存在的短板,会使整个监督体

6、系效力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切实整合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力量,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保证监督力量能够覆盖延伸到所有的公职人员。2监督有力。根据党章修正案的规定,纪委、监委是监督专责机关,可以理解成专门从事体制内监督的职责,而职责就是我们熟悉的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这就要求我们监督要更有力,要更权威、更条理、更规范。必须严格规范各项监督措施使用,坚持宽打窄用,严格按照刑事诉讼证据标准调查取证,细化审批权限,规范工作流程,拓展监委的监督效果。积极推动监委监督与其他监督机制协调配合,要探索建立派驻机构、巡察机构联动监督机制,把监察工作贯穿其中,切实形成有效监督合力。3.权威高效

7、。区监察委员会由区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职机关,与区纪委合署办公。区监察委员会主任由区人代会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从法律上赋予了区监察委员会与区政府、区法院、区检察院同等的政治地位。因此,监察委员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监察局,它的监察对象、管辖范围、调查权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更具监察权威。要把吃透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监察和执法、司法各司其责、各尽其职,打通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切实凝聚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反腐败合力,保障改革试点工作落在实处。三、监察体制改革有什么要求?1.严格履责。落实双重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向上级监察委员会和同级

8、党委请示报告、对同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措施,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监察工作的机制,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努力为制定国家监察法和改革在全国推开提供实践经验。破解自我监督难题。做到“三个积极主动”。要积极主动接受监督,切不可自醉、自傲、自负而拒绝监督;要积极主动进行自我监督,时时刻刻警示自己、反省自己;要积极主动开展监督,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及时指出。完善监督制度。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强化党内反腐败斗争的统一领导,使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保证我们的监督力量能够覆盖延伸到所

9、有的公职人员,使得我们的监督体制和监督机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2工作磨合。改革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要坚持稳中有进,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流程磨合,使执纪、执法两种理念高度统一于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之下。要着眼构建合署体制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工作体系,重点加强监督、调查、处置与监督、审查、审理工作流程的磨合,加强区监察委与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相关工作的磨合,做到步调一致、协调有方,形成衔接有序、监督有力、制衡有效的工作机制。3.适时总结。要在市试点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推进改革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要注重工作留痕,每走一步都要认真回顾审视,总结经验教训,把实践探索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坚持实事求是、

10、循序渐进,善于发现和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既要归纳普遍性问题,更要研究特殊性问题,切实抓好跟踪评估,为全市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四、如何保障监察体制改革?一要坚定政治站位,紧盯目标任务。监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通过试点,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扩大监察范围,丰富监察手段,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履行反腐败职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为监察体制改革全面铺开积累经验。这项工作不仅是改革需要,更是政治任务,必须讲政治、顾大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

11、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这次我市的改革试点工作,各区县同步展开,这是一场不评比的评比,大家都在你追我赶,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改革举措。我区纪检监察工作有着良好的基础,2017年也被评为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我想这次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也理应走市前列,甚至是全省的前列。二要强化责任担当,珍惜历史机遇。当前,全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现象仍时有发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仍然任重道远。区监察委员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职机关,监察对象、管辖范围、调查权限都更加广泛,对纪委、监委的干部也是提

12、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希望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住机遇、敢于担当作为,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合署的优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三要聚焦全面融合,强化队伍建设。根据省委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工作的部署要求,撤销区监察局和区人民检察院的反贪、反渎、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将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察委员会。纪委、区监察委要把抓班子、带队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干部队伍融合,努力取得1+12的效果。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要强化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在提升素质、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推动改革试点任务落实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