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模板]公共政策ppt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030142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8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pt模板]公共政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ppt模板]公共政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ppt模板]公共政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ppt模板]公共政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ppt模板]公共政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pt模板]公共政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pt模板]公共政策ppt(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绪论:公共政策:政府行为、原因及其后果基本问题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学的兴起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范围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政策构筑的世界为什么学生可以享受火车硬座票半票优惠?为什么农民工受歧视?为什么矿难不断?为什么农民工子女考上大学却读不起书?政策是如何制定出来的?政策都是合理的吗?不合理的政策为什么能出台?表示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术语公共政策(学)(public policy) 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政策研究(policy studies)一 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史公共政策是二战后发端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一门新兴学科,

2、发源地美国。 (1)现实之需要:二战后所产生的大量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日益需要政府作出实质性的政策干预。而这些问题的复杂和棘手使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借助有效的政策分析手段,以维持其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2)技术与社会科学发展之影响: 作为应用学科,政策分析要有一整套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二战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飞速发展与通讯、统计等技术手段的发展为政策分析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二 公共政策的涵义1 定义: 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伍德罗威尔逊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戴维伊斯顿 政策是一种含

3、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哈罗德拉斯韦尔2 “政策”的内涵: (1)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 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 (2)有特定的价值取向,以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3)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3 公共政策的功能1 导向功能 (1)作用方式,有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 (2)从作用结果看,有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 案例:交通事故赔偿法:压伤不如轧死?2 调控功能 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同时

4、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3 分配功能 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案例:贫困县:中国地方政府税收政策如何导致基层政府入不敷出?4 管制功能 是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具有积极性和消极性管制。 案例:“严打 ”以遏制犯罪:治标抑或能治本?三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 了解政策之内容2 理解政策制定的原因3 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我们应该怎样制定政策?4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如何让政策更合理,社会更美好讨论发展中国基础教育:公费师范生政策之效力如何?第二讲: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 一 模型之意义模型的形式及其作用 模型是现实世界部分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比如实物模型、物理模型

5、、数学模型等。模型在研究公共政策中可起到以下作用:1 简化和澄清我们关于政治和公共政策的思考2 界定政策问题中的重要方面3 解释公共政策和预测其结果案例:“东方专制主义”、“中性政府”二 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一) 系统理论 由戴维伊斯顿等人提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视为政治系统对外界环境压力所作出的反应。 政治系统通过一下途径保护自身利益,维持系统生存: 1 输出政策满足环境要求; 加强系统自身建设,完善内部机制; 以武力为威慑或直接使用武力。(二) 理性主义模型:政策作为理性设计的产物 该模型根据数字和事实,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和精细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政策方案

6、的优劣,从而求得最佳的政策或问题的解决方法。全面理性模型的要点是:1 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2 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点,然后予以排列优先顺序3 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4 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5 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6 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案例:理性主义之恶:现代性与大屠杀(三) 有限理性模式:作为“满意”产物的政策有限理性模式是西蒙与马奇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认为“全面理性”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决策者是“行政人”,他们追求的是“满意”而不是“最优”,因此只是寻求一种令人满意或“足够好即可”的行动方案。1 全面理性在实际中难以实现,因为决策

7、中必然存在(1)知识的不完备性、(2)预测的困难,以及(3)可能行为的范围等障碍。2 有限理性的决策步骤 确定问题或目标决定最低标准选择可行方案评估方案决定方案是否符合标准(方案可行)开始行动评定(四) 过程理论 将政策看做是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 政策过程一般按以下顺序展开: 问题的确定 议程设置 政策形成 政策合法化 政策贯彻 案例:孙志刚事件及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五) 团体理论该理论认为团体是个人与政府发生联系的纽带,团体之间的互动是政治的核心内容。决策者要不断回应团体压力,其形式包括讨价还价、协商,以及与有影响力的团体的要

8、求达成妥协。政治体系之作用:1 为斗争制定游戏规则2 促成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妥协与平衡3 通过政策告知妥协的内容4 贯彻实施方案(六)公共选择理论1 该理论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非市场决策。其基本假设是,“政治人”与“经纪人”相似,其行动目标是寻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2 同时,该理论承认政府必须履行某些市场无法完成的功能,克服或矫正市场的缺陷。 (1)提供公共产品 (2)解决市场的“外部性”问题并培育“社会资本”3 该理论有助于解释,政党及其候选人“政策的单峰式分布”现象。(七) 博弈论博弈论是一种抽象的、演绎的政策模型,其并不在于描述人们实际上如何制定政策,而在于说明,在一种竞争状态中,如果人

9、们的行动完全合乎理性,他们将如何做出决策。该模型认为介入选择的决策者是相互依赖的,“博弈方”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能力,以及预测其他博弈方的行为的基础上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博弈理论的基本假设: 1 竞争者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 竞争者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政党、团体、国家等 3 竞争者是“理性 ”的人 4 策略,竞争者每方都要根据对方的策略而采取不同的行动 5 报偿,每一种策略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6 决策环境是竞争性的博弈的三种类型及其特征: 1 负和博弈:两败俱伤 2 零和博弈:吃掉一方 3 正和博弈:互惠互利(八)精英主义理论精英主义理论认为公共政策只是掌握国家统治权力的少数杰出人物的价值观念和价值

10、偏好,而不是民主宪政所规定的人民意志的体现。精英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 1 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少数精英掌握权力,其他人则没有。只有很少人为社会分配价值,大众不能决定公共政策2 精英的共识代表了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以及如何维护这一系统的理念。精英是从社会经济上层体系中不成比例地抽取出来。3 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的精英阶层的变化过程缓慢而持续,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在非精英基层中,只有那些接受精英阶层共同观念的人才能被允许进入统治精英的行列。 4 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阶层的看法是一致的。 5 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

11、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渐进的,而非革命性的。 6 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两者信息严重不对称,前者对后者影响更大。 案例:移民政策: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分歧(九) 制度主义:作为制度产出的政策1 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主要探讨制度特征对政策产出的影响。2 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1)合法性 (2)普遍性 (3)强迫性3 制度分析不同于理性分析,不认为某种原因必导致某种行动,而认为具有某种制度特征的组织必会作出某种行动的选择。 案例: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反应(中美之间差异的制度分析): 美国州政府的“重申主权运动” 中国地方政府的驻京办

12、现象(十) 渐进模式:作为历史变量的政策 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林德布罗姆提出,将政策看作过去行为的延续,只是一些增量性的改动。采取渐进主义,是因为: 1 没有足够的时间、信息和金钱对现有政策进行调查。 2 接受过去政策的合理性,可以避免全新政策或不同政策具有的不确定性后果。 3 现有政策已有很大的投入,不可能放弃。 4 亦是权宜之计,可以减少冲突,保持稳定。渐进模式的基本内容是: 1 分析局限于少数比较熟悉的方案,他们之间的差别很小 2 不需要明确区分价值以及实现价值的手段 3 更多关注补救缺陷而不是最求正面目标 4 分析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5 分析只能发现某一方案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可能结果

13、6 政策过程中许多参与者的存在使分析工作分裂化采用渐进决策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1 政局较为稳定 2 现行政策基本能满足公众利益 3 解决的公共问题具有持续性 4 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手段和方法具有持续性 案例:国家财政预算政策。中国留守农村儿童农村留守孩子,中国跨世纪之痛 (阮梅) “少壮打工去,剩下童与孤。”“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多达1.2亿民工的外出,造成多达2000余万的民工子女不得不留在家中,被委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邻居代管,从此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与父母天各一方。 当众多的城市儿童上下学被父母小心翼翼地接送,回到家被百般呵护的时候,留守农村的这2000余万儿童却成为父母的“弃儿”。他们大都在失去亲情和有效监护的环境里自生自长,在漫长的孤独岁月里咀嚼着内心的绝望与创痛。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健康能不出现偏差吗?他们的行为习惯能不出现滑坡吗?他们将来能不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博士研究生周福林利用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0.95抽样数据,推算出当年14岁及以下留守儿童的数量在22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到1981万人。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广东、海南等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