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元代闽南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区域文化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闽南历史文化的研究成绩不菲然而,由于闽南文化内涵极其广博,许多宝藏仍尚待发掘之中作为参与寻觅和发掘闽南文化宝藏的一名史学工作者,自然是免不了从历史的角度观察闽南文化如若将闽南文化放入历史长河中考察,其结果何如呢?令人惊喜地发现,元代在闽南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元代是闽南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本文主要探讨元朝统一之后,由于南北长期隔绝的壁垒被打破,使国内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北方的一些民族,包括蒙古、色目、畏兀儿和西域各部人南来,与闽南传统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出现相互交融的现象与此同时,闽南以其地缘优势,在元代发展中外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闽南出现佛、道、伊斯兰教、天主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现象,反映了元代闽南地区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元代闽南形成一种多元文化的优势,对元朝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兹从几个方面加以申论: 一、闽南多元文化形成的政治体制原因 自唐朝灭亡之后,中国一直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蒙古兴起时,全国各地尚有南宋、金、西夏、大理、土蕃、西辽等多个政权并立。
蒙古统治者依靠武力先后灭亡其他政权,完成了空前的全国大统一为了巩固统一,确保元朝政府在全国实施有效地统治,元朝统治者在政治体制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发展而直接影响闽南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是行省制度和市舶司制度关于元代行省制度和市舶司制度,前人已多有研究,1 此处重点探讨的是与闽南地区发展相关联的方面 元代以行省作为地方最高官府和一级区划是前代所未有的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其辖区相当于宋代的几个路但职权之重是前代地方政府望尘莫及的元代学者柳贯曾对行省职权有过评述:“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籍” 2 实际上行省职司对辖区“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3 元代行省制度的确立,从而使中央通过行省有效地实施对地方的统治元代初期,行省的建置区经常有所变化,以后基本固定的行省有十个,即岭北、辽阳、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行省4 元代闽南地区在元世祖时,曾一度隶属过福建行省5 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元朝政府“罢四川、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6 原福建辖区归属江浙行省此后,闽南一直归属江浙行省管辖江浙行省所辖三十路和一府:杭州、湖州、嘉兴、平江、常州、镇江、建德、江阴、广元、婺州、衢州、绍兴、温州、处州、宁国、徽州、饶州、集庆、太平、池州、信州、广德、福州、建宁、兴化、邵武、延平、汀州、泉州、漳州和松江府。
7 涵括今浙江、福建两省和江苏南部地区,以及江西和安徽部分地区当时,在十行省中,江浙行省被元朝政府视为重中之重 “江浙行省视诸省为尤重,土地广,人民众,政务繁,而钱谷之数多也,朝廷之注倚” 8“所统列郡民物殷盛,国家经费之所出,而又外控岛夷,最为巨镇” 9 元朝政府实施的这种行省建置对闽南地区的影响,与前代有何不同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2一是提升了闽南地区的地位唐、宋(包括北宋和南宋)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闽南地区在唐、宋时期,一直作为地方州的行政建制设泉州和漳州宋制定了以路作为州、县之上中央派出监察辖区的制度宋以福建为一路,福建路下设“州六:福,建,泉,南剑,漳,汀州” 10 当时泉、漳两州的权限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并不大元代在行省之下采用路、府、州、县的地方建制在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下,泉州和漳州分别被升格为路一级的建制而且在前后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中,闽南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高了据《元史·地理志》载:“漳州路,下唐析闽州西南境置,后改漳浦郡,又复为漳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 ,升漳州路” “泉州路,上唐置武荣州,又改泉州宋为平海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 年) ,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
十五年,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升泉州路总管府十八年,迁行省于福州路十九年,复还泉州二十年,仍迁福州路” 11 上述的记载反映出,漳、泉地位的前后变化情况唐代划闽州南部为漳州,宋沿袭未变元代统一江南后,对闽南的重视程度超过前代元代不仅将漳、泉建制升为路级,而且对作为闽南核心之地的泉州关爱有加先后在泉州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总管府,还曾两度作为行省治所至元二十年,元廷还曾“复令行中书省于漳州” 12 这一举措,大大提升漳、泉在福建和全国的政治地位此后,闽南地区社会发展与其政治地位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二是直接促进了闽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密切联系由于闽南泉州、漳州等路被纳入江浙行省,增强了与同一行省区划内的各路之间的交流通过江浙行省,闽南地区与元朝中央政府乃至全国联系比已往更加密切元人黄溍说:江浙行省“当东南之都会,生齿繁多,物产富穰,水浮陆行,纷轮杂集,所统句吴于越七闽之聚,讫于海隅;旁连诸蕃,椎结卉裳,稽首内向擎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外,事任至重,非元勋懋德两有文武,莫克膺其寄” 13 陈旅亦云:江浙行省“夫物大则制劳,务繁则理艰,土赋居天下六七,则辨(办)集之责殷矣是故朝廷恒选勋戚大臣与猷为之优著者,行中书省于兹,厥惟重哉” 。
14 黄、陈二氏所说不谬如元成宗铁穆耳即位后, “朝议以江浙行省地大物众,非世臣有重望者不足以镇之” ,遂命木华黎后人、元世祖忽必烈的养子脱脱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脱脱离京赴任时,成宗“命中书祖道都门外以饯之” 15 可见元朝政府视江浙行省非同一般闽南归入江浙行省管辖之后,加强了与江浙行省其他地区联系同时,闽南地区也进一步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为闽南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除行省制之外,对闽南地区发展影响最大的当属市舶司制度市舶司是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最初,唐代在广州曾设过市舶使宋代开始正式有市舶司制度,但是这一时期的市舶司制度还很不完善当时,宋代设市舶司的主要地点是广州、杭州和明州(今浙江宁波) 而福建路泉州直到宋哲宗元祐年间才新增设市舶司,以后又一度废止泉州市舶司南宋建立后,高宗赵构曾以“市舶司多以无用之物,枉费国用,取悦权近”为由,罢两浙和福建路市舶司,以“两浙、福建路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司” 16 以后,市舶司虽又恢复职能,但在这种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不能不对闽南地区的发展及宋代海外贸易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元朝灭宋统一江南后,即在“至元十四年,立市舶司一于泉州” 17 随后,又在庆元(今浙江宁波) 、上海、澉浦(今浙江海盐)等地设立市舶司。
几经运作,最终形成了稳定的泉州、庆元、广州 3 处市舶司至元三十年(1293 年) ,元朝政府下令各市舶司“悉依泉州例” 18 说明元代泉州市舶司的地位是很高的而且,有元一代,泉州市舶司的地位就没有动摇过由于泉州市舶司事务通常是3由江浙行省直接管理,这也无疑加强了泉州及闽南的区域地位元代的市舶司制度不仅使海外贸易制度化,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南方市舶口岸与大都和北方的联系元代泉州港成为国内最大的海外贸易港,与元代的市舶司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可以说,元朝政府对泉州及其闽南地区重要性的认识是有远见的元人吴澄曾见证元代泉州的繁荣,他说:“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之窟宅,号为天下最” 19 元朝的政策对闽南地区多元文化的发展是有利的 二、闽南多元文化形成的地域因素 闽南多元文化形成有着特殊的地域因素闽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其东、南两面凭海,晋江、九龙江流经闽南入海,水路交通便利,形成易于船舶停靠的多处港湾口岸这与域外交往带来便利中国有着广阔海岸线,凭海城镇不止闽南一处,何以闽南在元代独据优势?自然地理环境只有充分地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其蕴涵的潜在优势 闽南的地域优势在元代以前已开始受到关注,元代正是在承袭了前代所提供的积累之上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尤其是泉州港成为元朝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后,使闽南更显出地域的优势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完成的几大交通工程中,其中有一条重要交通路线是从市舶主港泉州出发,经福州、建宁越武夷山,循信江至鄱阳湖入长江,至真州,再沿新开通的大运河北上于是“海外诸蕃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 20 另外,开通闽地到天津直沽的海上航道这一举措,使闽南地区与北方政治中心——大都之间有了畅达的通道相连系顺风十日到闽海” ,21 从而缩短闽南与北方路程闽南有江浙行省广阔而雄厚的经济腹地作为物质支持,使其对内对外发展游刃有余闽南的地域优势在元代才有了前所未有的更大发展空间 元人汪大渊在《岛夷志后序》中,曾盛赞元朝大一统所带来的中外交流的发展,以及他撰写《岛夷志略》一书经过,这与元代闽南有关,现引录于下: 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屿无虑数千国,莫执玉贡琛,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异域之中者,如东西川焉大渊少年,尝附舶以浮于海所过之地,窃尝赋诗以记其山川、土俗、风景、物产之诡异,与夫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至正已丑冬,大渊过泉南,适监郡偰侯命三山吴鉴明之续《清源郡志》 ,顾以清源(泉州)舶司所在,诸蕃辐辏之所,宜记录不鄙。
谓余方知外事,属《岛夷志》附郡志之后,非徒以广士大夫之夷闻,盖以表国朝威德,如是之大且远也22 此处记载告诉我们:汪大渊在至正已丑(1348 年)冬,来到泉州,正遇到泉州路达鲁花赤偰玉立组织人续修郡志,汪氏应邀将其海外见闻编成《岛夷志》附于郡志之后由此可见,汪氏有关元朝的弘论就是站在闽南大地之上抒发的汪氏业已看到泉州这一“诸蕃辐辏之所” ,与元朝中外交流发展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元朝统一之后,闽南的地缘优势得到较大的发挥,闽南明珠才得以绽放异彩 元代闽南成为中外商品的集散地,源源不断的各种货物在这里装上装下,行销全国各地和海外诸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名扬中外的声誉,使四方“蛮商夷贾”、传教士、旅行家、使节、僧侣、道士、少数民族等纷踏而来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旅行家依本·白图泰曾先后来过这里,并为世人留下赞美刺桐城(泉州)之壮观的名篇23 各种人物会聚在这个神奇的地方,从而为多种文4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闽南在元代成为多元文化交汇点 三、闽南多元文化形成的人文因素 闽南不仅是重要的经济区域,还是学术氛围浓厚的地区传统的文化积淀对一个地区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元人修《宋史·地理志》时说:福建“多乡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 。
24 元代学者吴鉴说:“闽文学始唐,至宋大盛故家文献,彬彬可考时号海滨洙泗,盖不诬矣” 25 元朝史官与吴鉴所说自然涵括闽南地区(吴鉴说上述话时正在泉州修方志)在文化领域对闽南学术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学这与南宋的朱熹有很大的关系朱熹生于福建尤溪,入仕后首任泉州同安主簿,以后又曾知漳州,并长期在此地讲学他“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子弟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已治人之道” 26“一时从学者众建经史阁,作教思堂,访求名士徐应中、王宾等,以为表率,日与讲论,正学规甚严五载秩满,士思其教,民思其惠” 27 因此,朱熹对闽南儒学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 “文公(朱熹)既没,凡所居之乡,所任之邦,莫不师尊之,以求讲其学,故书院为盛” 28 闽南籍的儒学学者多为其师友门人历史文化和学术传统对特定地区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入元以后,元朝政府重视文化教育元灭南宋后,原南宋的地方官学统归于元朝各级政府管理此后,元朝政府在陆续恢复传统学校的同时,并创办了一些新学校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 , “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亦从其便其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
凡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于礼部及行省及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录、教谕,路州县及书院置之” 29 元朝政府教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