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等优秀临床医学论文6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830431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等优秀临床医学论文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等优秀临床医学论文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等优秀临床医学论文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等优秀临床医学论文6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等优秀临床医学论文6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等优秀临床医学论文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等优秀临床医学论文6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摘 要】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住院确诊为肝硬化患者的超声图像。结果:肝炎后肝硬化55例,酒精性肝硬化20例,淤血性肝硬化18例,布加综合症6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除1例胆汁性肝硬化未见明显特征性超声图像外,其余病例均有一定特征性超声表现。结论:超声检查能够提示一些类型肝硬化的病因,具有一定特征性。【关键词】 肝硬化 病因诊断 超声检查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为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患者,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1878岁,平均49岁。方法:应用PhiLiPs HD11

2、彩色超声多普勒,凸阵探头,频率3.55MHz,患者晨起空腹,对病人肝、胆、脾、胰腺及腹腔进行多切面探查,重点观察肝脏外形及包膜、肝内回声改变、肝内管道分布情况、肝内血管情况,详细记录结果。结 果肝炎后肝硬化55例,酒精性肝硬化20例,淤血性肝硬化18例,布加综合症6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除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未见明显特征性超声图像外,其余病例均有一定特征性超声表现。讨 论肝硬化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交错进行,结果导致肝脏的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体系逐渐改建,形成假小叶,随之肝脏质地变硬。肝硬化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根据病因病变和临

3、床表现的不同有多种分型1。在实际工作中,超声作为常规检查,是检出肝硬化最早手段之一,因此超声检查时根据图像的特征性提示肝硬化的病因,对于临床诊断和采取治疗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不同病因所致肝硬化在超声图像上有其一定特征性。肝炎后肝硬化:因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肝细胞发生广泛坏死,在肝实质坏死区出现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和肝细胞再生现象,故超声可见肝表面不光滑,呈锯齿状改变,肝内回声明显增粗不均,可见较大结节,直径多0.21.5cm,少数可1.5cm。酒精性肝硬化:早期肝脏假小叶形成的再生结节较小,周围的纤维束狭窄而整齐,超声检查可见肝脏各径线值增大,肝内回声密集增强,增粗,随着病程进展,肝细

4、胞大量破坏,肝细胞再生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超声可显示无数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结节,弥漫分布于全肝,结节较肝炎后肝硬化者细小而均匀,大小多为0.20.5cm,结节周边可见纤维组织包绕而成网格状强回声。肝包膜增厚,回声增强,但并不出现肝炎后肝硬化常见的锯齿状改变,肝脏体积常缩小。超声检查可发现门静脉增宽,门体静脉侧支循环开放和腹水。淤血性肝硬化:早期淤血肝显示肝脏各径线增大,肝实质回声稍有减弱,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轻度增宽,管腔内出现烟雾状回声,脾肿大不明显。淤血肝发生硬化后,超声可见肝各径线测值相应减小,肝表面较光滑或偶有细结节状突起,肝内回声增强、增多,但其分布均匀,肝静脉各枝管腔显著增宽,扩张,可

5、1.0cm,同时下腔静脉内径增宽20mm。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管径呼吸动度减低或消失(50%),多普勒检查显示血流变慢或有收缩期返流频谱。脾脏可有不同程度肿大,大部分患者有腹水,严重病例中可见胸腔和心包积液。布加综合征:超声可见下腔静脉肝段管腔内膜样回声,肝静脉扩张明显。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肝内小叶间胆管进行性炎症性非化脓性坏死,伴门静脉周围炎症,经历肝纤维化,最终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主要超声表现是肝脾肿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及其并发症,本组1例超声未见明显特异性图像,最后确诊常需实验室检查,特别是抗线粒体抗体(AMA)、I

6、gM及碱性磷酸酶常在早期出现异常,AMA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AMA有亚型抗M2、M4、M8,其中抗M8最敏感,抗M2特异性强2。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发病原因各异,因此临床治疗亦不同。超声检查不但较容易诊断肝硬化,更重要的是能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不同超声图像的特征性提示肝硬化病因,为临床确诊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超声检查经济实用,可重复性强,无创伤是另一优势。超声检查的局限性:肝硬化是一种以肝实质破坏,纤维化和结节性再生为特征的慢性肝脏疾病。但是,在疾病早期阶段,上述组织学结构改变比较轻微,声像图表现缺乏特征性,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病声像图变化相

7、似,故难以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另外对高度可疑肝硬化合并肝癌的病例,必要时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肝硬化病人易并发肝细胞癌,故应加强随访,以便能对其做出早期诊断1。【参考文献】1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85,191.2 金振锋,朱雅琪.消化内科主治医生400问.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369.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螺旋CT 诊断 应用价值胃间质瘤(GST)是最常见的胃间叶细胞肿瘤,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大大提升了GST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GST具有重

8、要的诊断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以探讨GST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25例,女9例,男16例;年龄3678岁,平均51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螺旋CT资料。以上腹部不适就诊者18例,以腹部疼痛和包块就诊者5例,以黑便、呕血伴发热就诊者2例。CT检查方法:检查之前必须禁食68小时,于检查前1小时口服2%泛影葡胺800ml,扫描前15分钟再次口服200ml,使胃充盈。所有病例均使用Siemens Somatom 6层螺旋CT检测仪,行平扫加双期增强,常规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隔顶至髂骨翼水平,层厚为10mm,间隔5mm,Pitch1.0。扫描条件为12

9、0KV、130mAs,常规平扫过后增强扫描,高压经肘前静脉注射碘比乐Omnipaque 100ml,注射流率23ml/秒,分别于2530秒(动脉期),6070秒(静脉期)开始进行扫描。结 果肿瘤状态及CT值:25例GST病例中发生于贲门4例,胃窦2例,胃底8例,胃体11例。胃腔内型肿块13例,向腔外生长型肿块8例,壁在型(腔内同时累及腔外)生长4例。GST一般呈现圆形或椭圆形,仅有少数呈现分叶状或者不规则形状。不同性质GST的CT表现:良性GST共6例,大小为1.5cm1.6cm8.5cm9.7cm;潜在恶性GST共4例,大小为1.0cm1.2cm14.3cm18.7cm;恶性GST共15例,

10、大小为1.1cm1.7cm15.2cm24.8cm。良性GST及潜在恶性GST的缘光整,形态规则,边内部密度均匀。而恶性GST的形态不规则,瘤内可见大片低密度影,向胃腔内突出,部分病例形成不规则溃疡,有1例瘤体巨大,边界不光整,并且伴随胃后系膜转移。手术病例的病理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 117均呈现阳性表达,SMA阳性表达15例,CD34阳性表达10例,而S-100蛋白均呈现阴性表达。病理切面为棕色或者灰白色,均无包膜,部分肿瘤内可见囊变及出血,显示变性、坏死状态,组织学检查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两种细胞类型。讨 论GST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GST作为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具有各

11、种各样的病理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更是进一步证明了此类肿瘤具有多种不恒定抗原表达。GST常发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病发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年龄越小,恶性GST的可能性则越大,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GST可病发于胃的各个部位,其中胃体部大弯侧最为多发,其次为胃窦部。常见症状为易与胃癌、胃溃疡产生混淆的消化道出血;其次为上腹部隐痛、胀痛,并伴随食欲减退,这又难以区分于慢性胃炎。免疫组化检查对GST诊断的重要意义:免疫组化检查对GST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处于光镜条件下的GST肿瘤细胞难以与神经源性肿瘤和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相区别,因此,其最为主要的鉴别手段为免疫组化技术。在免疫组化检测中,抗体

12、CD 34和CD 117最具有诊断意义,CD 117未见于神经源性肿瘤和平滑肌肿瘤之中,成为诊断GST最敏感及最特异的理想标志物;而CD 34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抗原,相对于CD 117的特异性较差,在GST中呈现75%85%的阳性表达,故两者CD 34和CD 11应当联合使用。一般情况下,认为CD 34和CD 117阳性可以作为确诊GST的特定诊断标志。但所存在的不足为,当前的免疫表型特征仍然无法作为GST表现良性或者恶性的判断指标。GST的CT表现:螺旋CT的横断面图像辅以多平面重组,密度分辨率极高,故可以准确地显示肿块与胃壁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由此观察周围的器官是否发生转移。因此,螺旋C

13、T诊断对于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可以作出较为准确的技术判断,可以作为判断GST良、恶性的指标。GST的螺旋CT表现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病灶常表现为单发;多数呈现膨胀性生长,不浸润胃壁;肿瘤多见于胃壁大弯侧,一般只累及只累及胃壁一侧;而起源于黏膜的肿瘤,一般不累及胃黏膜;几乎无明显的梗阻征象;肿瘤与胃壁以宽基底进行相连。此外,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在于恶性一般呈现轻度不均匀强化,而良性多数呈现中度均匀强化。少数GST恶性者可可通过种植和血行转移,或直接侵犯到肺、肝脏以及腹膜等关键性部位,而淋巴结转移少见。GST 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GST作为一种较为少见的胃肠道肿瘤,螺旋CT诊断具有一定的

14、特征性,可以在明确肿瘤发生部位的基础上,达到良、恶性的鉴别,辅助于手术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最终确诊。因此,GST的CT表现对于临床术前评估一级手术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T诊断的密度分辨率较高,具有快速的检查速度,能够直接显示肿瘤的具体情况,包括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密度、瘤灶大小与形态、均匀性、是否有分叶、强化程度、轮廓、边界、胃壁是否增厚以及增厚的程度等方面内容。此外,还可以观察肿瘤的周围有无淋巴结或其他器官转移,以及邻近结构有无侵犯等。CT诊断已成为GST的常规检查方法。【参考文献】1 魏建功,张宏彬,胡碧波,等.胃间质瘤的CT诊断和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

15、8,17(25):3994.2 纪元,潘文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医学,2001,8(6):693.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46例的临床超声诊断体会 【摘 要】 目的:提高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方法:对我院46例经手术病检证实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临床表现及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46例均有剖宫产手术史,病人有月经前病灶处疼痛加剧病史,经前期团块自感增大,经后缩小等症状。病灶发生在腹壁不同层次中,超声表现呈低回声团块,呈侵润性生长,多见伪足,侧方效应明显,内部较少见血流信号,周边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结论:依据病史、症状等临床,再结合较为较典型的超声表现可以提高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关键词】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表现 超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EM)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相对发生率较低,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营养过剩,胎儿出生体重明显增高,使难产发生率明显增加,导致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使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越来越多。超声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1。为提高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现就我院3年来4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临床表现、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总结。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我院2007201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