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报告食堂楼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805351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勘察报告食堂楼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质勘察报告食堂楼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质勘察报告食堂楼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质勘察报告食堂楼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质勘察报告食堂楼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勘察报告食堂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勘察报告食堂楼(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C2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一、概述本工程科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委托,对其拟建的C2餐厅工程进行岩土工程详勘(施工图设计阶段的一次性勘察),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依据。(一) 拟建物概况楼号拟建物名称 外形尺寸(m2)结构类型层数抗震设防类别地基基础设计等级C2餐厅55.633.8框架3 F标准设防类(丙) 丙注:本工程拟建物平面尺寸为总平面图的图解尺寸,实际尺寸以设计图纸为准。(二)勘察等级本工程根据上述拟建物概况、工程的重要性等级,及我院对邻近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掌握资料,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2001),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勘察等级确定勘察等级的条件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乙级三级二级二级(三)场地地形、地貌条件 拟建C2餐厅位于已建成使用的一期C1餐厅正东,其南侧为已建成使用的一期B1宿舍楼。勘察场区原为农田、现为空地(绿地),勘察时拟建物具体位置(角桩)已由甲方实地放置。本次勘察高程采用黄海高程系,以拟建场区西北角处C1餐厅北侧与西侧的2条校园道路中心线交汇点为绝对高程基准点BM(甲方提供、已知高程为1109.45m),用水准仪引测得各钻孔孔口高程(黄海高程系)在1108.911109.20米之间,场地地表最大高差0.29米,场区地势相对较平坦。

3、比周围校园道路略低,低约0.250.54m,属建筑填方区。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场地地貌属黄河冲积银川平原级阶地后缘。地下无暗浜、土洞、墓穴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埋设物。二、 勘察目的和任务1、收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点,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4、评价场区地震效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明确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判定饱和砂土、粉土的

4、液化势,计算可液化土层的液化指数、判定液化等级,液化层厚度及深度。 5、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6、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7、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出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8、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9、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0、鉴于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对拟建物提出经济、合理、安全适宜的岩土体利用或整治方案建议。三、勘察工作 (一) 勘察工作依据 (1) 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总图 (2) 与甲方签定的工程勘察合同书 (3) 本工程详勘勘察方案(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5、 (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7)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10)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 99:98);国家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2002版)(二)勘察工作布置根据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拟建物特点及场地条件,主要沿建筑物周边线及角点布置钻孔。共布置钻孔6个,孔距28.8m。其中控制性钻孔2个、孔深为15.45m,一般性钻孔4个、孔深为12.45m

6、。详见拟建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三)勘察工作概况本工程采用四台G-2型车载钻机,回转钻进、泥浆护壁,标准贯入试验(N)为自动落锤工作方式。根据勘察的任务和要求,本次勘察采用螺纹钻头回转钻进,见砂或地下水后改用三翼钻头回转钻进。现场原位测试手段为孔内标准贯入试验、并采集扰动土试样。水试样为采集孔内静水位之地下水。本次勘察工作量如下表 (详见勘探点一览表) 钻孔数(个)总进尺(m)标准贯入(次) 原状土 (件)扰动土(件)水试样(件)易溶盐(件)680.746未取得2522本次勘察开始于2008年9月21日,结束于9月22日,室内试验2008年9月24日完成,资料整编自2008年9月22日至20

7、08年9月26日,2008年9月26日提交报告。 四、场区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一)区域构造:勘察场区位于平原的中部,“喜山”构造运动使贺兰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台相对上升,形成“银川地堑”。该地堑长约170km,宽50km,呈北东向延伸,地堑在新构造运动期一直处于比较活跃状态,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导致断裂发育,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因地堑相对下降,在第三纪就形成了广布的湖盆,接受大量碎屑沉积物,成为白垩系、第三系为基底的银川平原。银川平原第四系土层厚约1500余米,由于该地层厚度巨大,层位较稳定、中、下部土质密实且均匀,在银川平原基底沿贺兰山走向分布的次生断裂带,至今尚未发现活动痕迹,所以该区域

8、工程地质条件较稳定,是良好的建筑场地。(二)地震及抗震设防烈度:据有关研究资料:地震活动与构造体系隐伏断裂活动有关,地震活动频繁,有记载的共有10次大地震,震级6.5级8级。如1739年银川平罗大地震,震级(Ms)8级,震中烈度为X度。极震区长轴方向方位角为30度,与隐伏断裂走向基本一致。在抗震设计时应严格按国家最新颁布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8度执行。按50年不变的概率90%计,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三)沉积相: 在断陷盆地内,老城区(兴庆区)处于第三系以来的沉降中心,第四系沉积厚度在1500m左右(最厚达2200m),场区为黄河冲积相沉积之银川平原级阶地后缘。以粉细砂为主要沉积物,近地表

9、为人工填土及静水环境下的粉质粘土,粉土的沉积。(四)地层分布本次勘察查明,在钻探所达深度范围内,场区主要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下述二层:表层为填土层,其下各土层均为第四系堆积物。各土层的分布与埋藏深度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现分层描述如下:素填土层Q4 ml:黄褐色,以含粘性砂土为主,表层多为含砂粘性素土。稍湿湿饱和、松散稍密。层厚约1.61.7m,为堆积时间超过十年的老填土,表层含植物根茎。细砂层Q4 al:局部地段上部为粉砂,黄褐,青灰色,稍密中密密实,湿饱和,其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云母等。该层顶板埋深1.61.7米(以现孔口原始地坪始计),勘探深度内未见底,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层为巨厚层状。(

10、五)地下水埋藏特征及环境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1、地下水埋藏特征:地下水属潜水型,实测稳定水位埋深1.21.45m之间(以孔口原始地坪始计),水位高程约为1107.75m左右。本次测得的水位为丰水期之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动态主要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呈季节性变化。补给来源主要周边农田灌溉及地下径流渗透补给为主,大气降水补给甚少,水位年变化幅度为0.5m左右。2、环境介质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据水质分析报告:水源(孔号)pHSO42- (mg/l)Cl-(mg/l)Cl-+S042-(mg/l)Cl-+0.25S042-(mg/l)腐蚀性评价(干湿交替)对砼对钢结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2

11、2#7.6313.34152.90466.24231.24弱弱弱25#7.7288.07184.18472.25256.20弱弱弱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本地区为干旱区,由于基础主要埋设在含水量20%的弱透水性的土层或10%强透水性土层,故本场区环境类别为类,场区属冰冻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2.2.1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按干湿交替情况考虑,地下水对砼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按长期浸水情况考虑,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据土的易溶盐分析报告:土样来源pHSO42- (mg/

12、kg土)Cl-(mg/kg土)Cl-+0.25S042-(mg/kg土)腐蚀性评价对砼对钢结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22#8.4277.92208.89278.37无无弱25#8.4202.19121.89172.44无无无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综合评价地下水位以上之土层(含水量20%的土层)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本场区地下水位之上土层pH值均大于5.5,故土对钢结构按无腐蚀考虑。水、土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五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一)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分析见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

13、表、土工试验成果总表及标准贯入试验液化判别成果表等图表。(二) 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 素填土:该层土质不均匀,层底埋深(现自然地坪下):1.61.7m。该层土成份为砂土的饱和素土具轻微液化,fak=100kpa;该层土未经处理不宜作本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细砂:该层土水平向在同一个标高段密实度、均匀性较好,垂向上随深度增加其强度、密实度亦增大。其层顶埋深(现自然地坪下):1.61.7m。不具液化之特征,可作为本工程基础持力层。高程1106.5m以上(中密状为主,局部稍密状): fak=160kpa; 高程1104.51106.5m之间(中密密实状):fak=220kpa;高程1100.01104.

14、5m之间(密实状):fak=300kpa; 高程1100m以下(密实状):fak340kpa; 各主要土层部分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 层号及土名重度(kN/m3)压缩模量 Es( Mpa)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Kpa)渗透系数(cm/s)备注素填土18.0-19.05-78-10200-250510-5-510-4细砂19.0-20.014-182-4300-320210-4-510-3高程1106.5m以上20.0-20.520-250-2330-350210-4-510-3高程1104.5-1106.5m之间20.5-21.026-300-2350-380210-4-510-3高程1100-1104m之间21.0-22.030-350-2360-380210-4-510-3高程1100m以下注:本工程第层的Es值为经验数据(饱和砂层Es=7.1+0.49N),其它数据本次勘察结合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及地区勘察经验提供,供设计人员参考。 (三)场区地震效应评价:1根据(工程编号为2006-X001)场地剪切波速测试工作报告,地表下20米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