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制度执行力是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783308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制度执行力是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提升制度执行力是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提升制度执行力是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升制度执行力是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制度执行力是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升制度执行力是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区法制办副主任单贤定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确定2009年为制度执行年,组织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制度执行力”活动,并把此活动作为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领导,成立区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制度执行力”活动协调指导小组,提出总体要求、工作内容、工作部署。组织开展提升制度执行力活动对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重大实现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理论和制度的创新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和制度在哲学上均属于上层建筑。所谓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

2、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他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这些规则的执行机制。正式规则又称正式制度,是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社会的等级结构,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细的规则和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构成人们行为的激励和约束;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

3、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因素;执行机制也称实施机制是为了确保上述规则得以执行的相关制度安排,它是制度安排中的关键一环。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制度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哲学上制度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属于决定因素,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变革,上层建筑也必然或早或迟地随之变革。同时认为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主要作用。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常常被某些理论家无限夸大,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而被忽略了。在经济基础与制度的关系中,我们所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应该是后者。当历经几十年摸索终于确定科学

4、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后,我们要从纸上谈兵的理论层面进入细致现实的操作层面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迷失了着力点,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所谓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在操作性意义上就是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是法律制度的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前进的每一个步伐,都应该在法律制度的备忘录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否则散漫的创新激情只是倍增市场的无序与理性的紊乱,从而导致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科学发展的不能实现。这是已被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所证实了的。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在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诺斯理论为我们指出了制度

5、的合理安排与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真正奥秘。这也是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并促进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例证。从这个意义说制度创新可以促进生产力。如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彻头彻尾的制度维新,而不是科技维新。又如,我国在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在没有任何技术进步的前提下,仅推行一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短期内解决了解放30来未曾解决的吃饭问题。再如,越南在八十年代对农业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使这个稻米短缺的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稻米的第二大出口国。可见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何等巨大。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6、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物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场制度的改革和理论创新,它的核心是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就是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法律制度。提升制度执行力是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关键。法律制度是国家有权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行为准则。因为有了法律的准绳,人民才有行为的依据和预期,社会才因而有序运行。执政党提出科学发

7、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国家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都应当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明确并得到执行的行为准则。当法律制度失信之后,其直接后果是,数以亿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知所从,而政府官员可以自行其是。其效果如同交通管理中的红绿灯失灵,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伤害,势所必然。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法律制度失信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科学发展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因此,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让法律制度硬起来!即提升法律制度执行力!这样的道理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理解,并且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希望。问题在于,贺先生这样的事件为什么总是

8、不断发生(贺先生1997年8月从江西到广州工作,根据广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制定,于1999年3月实施的广东省流动人员管理条例第17条暂住7年可入户的政策规定,2008年7月7日,贺先生到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申请入户不准,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判驳回起诉),法律制度为什么总是一再失信,执政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任务,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很好落实?这就需要法律制度的执行机制即执行力上找原因。法律制度失信的第一原因,是执行监督机制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如作为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行政机关、新闻舆论、人民群众等监督作用没能有效发挥作用。为此,需要逐步完善法律制度

9、实施执行监督机制,使法律制度落到实处。法律制度失信的第二原因,是法院在行政诉讼中,经常不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是以政策或政府部门的具体考量为依据。表面上看,这些考量似乎方便了城市管理,或者解决了个别难题。但造成更大的恶果就是,法律成了儿戏,社会没有规则,人民相互为敌,官员居间谋利。因此,确保司法独立,让法官真正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应当成为政治改革的重大命题。法律制度失信的第三原因,是人民没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从而有力并有效地阻止行政违法行为。只有组织起来的人民,才是有力量监督法律制度,并有效地阻止非理性的法律制度和官员非法的行为。从贺先生的一个“家庭小事”,可以看出许多国

10、家大事。关注民生就是关注人民生活。事关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实。我个人认为,提升法律制度执行力是落实实践科学发展科的核心和关键。这应当而且必须成为政党和官员的基本共识。提升制度执行力大力推进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徒法不能自行”。如果不解决好法律制度的执行问题,那么再好法律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提升法律制度执行力是推进和保障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应该说我国的法律制度实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不能完全称得上一个法治国家, 在社会现实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比皆是,权大于法、钱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各行业都普遍存在,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

11、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与权威,损害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损害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因此为推进和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升制度执行力。首先,必须结合我区实际,对区委区政府及各单位制定出台的现行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一次认真清理,通过制度的“立、改、废”实现制度创新;二是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三完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完善权力机关监督、法律监督机关监督、监察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众公开各项制度,增强制度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四是必须增强全体党政干部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司法和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法治观念,提高他们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及公正司法的能力。五是法律制度实施必须建立在宪政大环境的基础上,没有理想的宪政土壤,是不可能培育出娇艳的法制之花的,我们一定要积极推进和宪政建设的宏伟大业,为法律制度实施创造良好的宪政环境。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