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初级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79782248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PDF 页数:101 大小:33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初级师)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中药学(初级师)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中药学(初级师)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中药学(初级师)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中药学(初级师)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初级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初级师)(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临床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药学 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 中药学 (初级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目录 中药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初级师) 中医基础理论 3 中药学 13 方剂学 33 中药化学 46 中药药理学 56 中药鉴定学 65 中药炮制学 72 中药调剂学 79 中药药剂学 89 药事管理学 103 中药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初级师) 中医基础理论 111 中药学 183 方剂学 309 中药化学 371 中药药理学 427 中药鉴定学 529 中药炮制学 617 中药调剂学 707 中药药剂学 849 药事

2、管理学 941 中药学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初级师)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症、证、病的概念 1-1 症状的概念 1-2 证候的概念 1-3 疾病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3-1 同病异治 3-2 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阴 阳 学 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2阴阳的特性 2-1 相关性 2-2 普遍性 2-3 相对性 2-4 规定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

3、阳的相互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 5指导疾病的防治 第三单元五 行 学 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求: 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1-1 五行的含义 1-2 五行学说的含义 2五行特性 3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细目二:五行的生克关系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1-1 五行相生 1-2 五行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3-1 五行相乘 3-2 五行相侮 4五行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2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3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

4、诊断 4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四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系统联系 要点: 1心的主要功能和系统联系 2肺的主要功能和系统联系 3脾的主要功能和系统联系 4肝的主要功能和系统联系 5肾的主要功能和系统联系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第五单元六腑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点: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分部名称、主要功能和生理特点 2-1 胃的分部 2-2 胃的主要功能 2-3 胃的生理特点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

5、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概念、主要功能、部位划分和功能特点 6-1 三焦的概念 6-2 三焦的主要功能 6-3 三焦的部位 6-4 三焦的功能特点 细目二:六腑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小肠的关系 2肺与大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第六单元奇 恒 之 腑 细目一:脑 要点: 1脑的主要功能 2脑与五脏的关系 细目二:髓 要点: 1髓的概念 2髓的主要功能 细目三:骨 要点: 1骨的概念 2骨的主要功能 细目四:脉 要点: 1脉的概念 2脉的主要功能 细目五:女子胞 要点: 1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第七单元精、气、血、津液

6、细目一:精 要点: 1精的基本概念 2精的生成 3精的主要功能 细目二:气 要点: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主要功能 4气的运动 4-1 气机的含义 4-2 气的运动形式 4-3 气机与脏腑的关系 5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及主要功能 5-1 元气的概念 5-2 元气的生成 5-3 元气的分布 5-4 元气的主要功能 6宗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及主要功能 6-1 宗气的概念 6-2 宗气的生成 6-3 宗气的分布 6-4 宗气的主要功能 7营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及主要功能 7-1 营气的概念 7-2 营气的生成 7-3 营气的分布 7-4 营气的主要功能 8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及主要功

7、能 8-1 卫气的概念 8-2 卫气的生成 8-3 卫气的分布 8-4 卫气的主要功能 细目三:血 要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主要功能 4血的运行 细目四: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代谢 3津液的主要功能 细目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 1精与气的关系 2精与血的关系 3精与津液的关系 4气与血的关系 5气与津液的关系 6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八单元经络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要点: 1十二经脉的概念 2奇经八脉的概念 3十五别络的概念 细目二: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要点: 1走向和交接 2表里相合 3流注次序 4体表分布 5体内分布 细目三:奇经八脉的循行

8、分布 要点: 1循行分布规律 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分布部位 2-1 督脉的分布部位 2-2 任脉的分布部位 2-3 冲脉的分布部位 2-4 带脉的分布部位 细目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特点 要点: 1经络的基本功能 2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 第九单元病因 细目一:六淫 要点: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1 风邪的性质 3-2 风邪的致病特点 4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1 寒邪的性质 4-2 寒邪的致病特点 5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1 暑邪的性质 5-2 暑邪的致病特点 6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6-1 湿邪的性质 6-2 湿邪的致病特点 7燥邪的性质和致

9、病特点 7-1 燥邪的性质 7-2 燥邪的致病特点 8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8-1 火(热)邪的性质 8-2 火(热)邪的致病特点 细目二:疫气 要点: 1疫气的概念 2疫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1 疫气的性质 2-2 疫气的致病特点 3疫气发生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的概念 2七情内伤形成的因素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细目四:饮食失宜 要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五:劳逸过度 要点: 1过劳 2过逸 细目六: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因素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七:瘀血 要点: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因素 3瘀血的致病特点

10、 细目八:结石 要点: 1结石的概念 2结石的形成因素 3结石的致病特点 第十单元发病 细目一:发病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要点: 1气候变化 2地域特点 3生活、工作条件 4体质特点 5精神状态 细目三:发病形式 要点: 1感而即发 2伏而后发 3徐发 4继发 5复发 第十一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 1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3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目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要

11、点: 1精的失常 2气的失常 3血的失常 4津液代谢失常 5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 第十二单元防 治 原 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 1扶正与祛邪 2治标与治本 2-1 急则治标 2-2 缓则治本 2-3 标本兼治 3调整阴阳 3-1 损其有余 3-2 补其不足 4正治与反治 4-1 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4-2 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5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5-1 因人制宜 5-2 因时制宜 5-3 因地制宜 中药学 第一单元中药学的发展 要点: 1 神农本草经 、 本草经集注 、 炮炙论 、 新修本

12、草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拾遗 、 中华本草的作者(作者不详者除外) 2 神农本草经 、 本草经集注 、 炮炙论 、 新修本草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拾遗 、 中华本草的成书年代 3 神农本草经 、 本草经集注 、 炮炙论 、 新修本草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拾遗 、 中华本草的主要内容 4 神农本草经 、 本草经集注 、 炮炙论 、 新修本草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拾遗 、 中华本草的学术价值 第二单元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细目一:产地 要点: 1道地药材的含义 2主要道地药材 细目二:采集

13、要点: 1采收时节和方法与药效的关系 2各类药材的采收时节和方法 第三单元中 药 炮 制 细目一:炮制的目的 要点: 炮制目的的八个方面 细目二:炮制方法 要点: 1修制 2水制 3火制 4水火共制 第四单元药 性 理 论 细目一:四气 要点: 1四气的含义 2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3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细目二:五味 要点: 1五味的含义 2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3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细目三:升降浮沉 要点: 1升降浮沉的含义 2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3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4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细目四:归经 要点: 1归经的含义 2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3归经理论对临

14、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细目五:毒性 要点: 1毒性的含义 2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3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4掌握药物毒性强弱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第五单元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细目一:中药的配伍 要点: 1配伍的含义 2配伍的意义 3配伍的内容 细目二: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2妊娠用药禁忌 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第六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细目一:剂量 要点: 1剂量的含义 2确定剂量的因素 细目二:用法 要点: 1汤剂煎药法 1-1 先煎 1-2 后下 1-3 包煎 1-4 另煎 1-5 烊化 1-6 泡服 1-7 冲服 1-8 煎汤代水 2服药法 第七单元解表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 1解表

15、药的性能特点 2解表药的功效 3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4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5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6各类解表药的功效 7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细目二:发散风寒药 要点: 1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的性能 2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 夷的功效 3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的应用 4生姜、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的主治病证 5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 夷的用法用量 6麻黄、桂枝、紫苏、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的使用注意 7麻黄与桂枝、麻黄与香薷、荆芥与防风功效的异同点 8麻黄与桂枝、麻黄与香薷、荆芥与防风主治的异同点 细目三:发散风热药 要点: 1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性能 2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功效 3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应用 4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用法用量 5薄荷、牛蒡子、蝉蜕、柴胡的使用注意 6薄荷与牛蒡子、桑叶与菊花、柴胡与葛根功效的异同点 7薄荷与牛蒡子、桑叶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