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word论文】楚简《老子》“绝智弃辩”章解读 【历史学专业论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50KB
约8页
文档ID:7976449
【最新word论文】楚简《老子》“绝智弃辩”章解读 【历史学专业论文】_第1页
1/8

1楚简《老子》 “绝智弃辩”章解读 今本《老子》和郭店楚简《老子》在文本上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今本《老子》第 19 章作:“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文字在郭店楚简《老子》中一些关键性的文字发生了变化,作“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这一变化,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今本《老子》所提倡的绝弃“圣、智、仁、义”在郭店楚简中被“智、辩、伪、诈”替代了,这使得道家与儒家在伦理观念上的一些根本的分歧点不复存在文本的变化本身也使得《老子》文本的解读更为复杂,使得老学的研究更具有挑战性 楚简《老子》认为只要绝弃“智” “辩” “巧” “利” “伪” “虑”六者,百姓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消除产生盗贼的根源,才能使百姓恢复到纯朴的本性上引楚简《老子》使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即“绝 X 弃 Y”,三个句式中的 X 与Y 的具体是什么含义,学者们各有不同的理解但以脱离具体的历史语言环境,以今人思维方式猜度古人的成分较多如果要还原楚简《老子》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具体考察楚简《老子》所产生的时代及所用语汇在具体历史环境中的含义,而不能以今度古。

楚简老子所说三个“绝 X 弃 Y”,非常简洁精炼,没有补足的说明与解释文字正因其过于简洁,所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我认为,要正确理解楚简《老子》所说的三个“绝弃”必须考虑三个原则性的问题:其一,在三组“绝 X弃 Y”中,X 与 Y 不是随意搭配的,二者必然有着内在的意义联系;其二,在“绝 X 弃 Y”之后出现的“民利百倍” 、 “盗贼无有” 、 “民复季子”与对应的“绝X 弃 Y”之间有着内在的意义联系;其三,在“绝 X 弃 Y”中,X 与 Y 在先秦时代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有着特定意义,并不是泛泛而论,而是特有所指基于以上三点考虑,再考察楚简《老子》所说的“绝 X 弃 Y”,我们发现,三组“绝 X弃 Y”各有侧重, “绝智弃辩”立论的重心是政治问题, “绝巧弃利”立论的重心是社会问题, “绝伪弃虑”立论的重心是个人(心性)问题 一 我们先来看第一组“绝 X 弃 Y”:“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 “智”与“辩”在先秦文献中成对出现时,一般是指从士人分化出的智士与辩士 《韩非子·六反》云:“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又《韩非子·内储说下》:“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傑、良臣、辩智、果敢之士。

”所谓辩、智之士就是辩士与智士辩士与智士是两种什么样的人,黄老道家著作《鹖冠子》中有一个解释:“受言结辞使辩,虑事定计使智 ”[[i]]辩士是指以言辞论辩、交际的士人,智士则是指谋划大事而定计策的士人辩士与智士是先秦时期从士人阶层中分化出来的两类士人,或以言辞论辩政事,或为执政者出谋划策,其目的都是为了依附执政者谋求一定的政治与社会地位 辩士与智士由于其对执政者的依附属性,使得他们的人格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先秦时期的学者们对他们颇有微词韩非子对“智”有一个解释:“险、躁、佻、反覆,谓之智 ”[[ii]]唐敬杲说:险,通“俭” ,利口也;躁,通“辣”,多言也[[iii]]佻,轻佻 《离骚》 “余犹恶其佻巧”注:“佻,轻也韩2非子认为,花言巧语,吵吵嚷嚷、说话轻挑、经常翻悔而变化无常的人,就是“智士” 黄老道家著作《鹖冠子·近迭》说:“臣无明佐之大数,而有滑正之碎智 ”鹖冠子所说的“碎智” 与韩非子所说的“智”是一致的 “碎” ,指说话唠叨,絮烦,如碎烦(麻烦,啰唆)、碎过(说话唠叨且爱挑剔)、碎嘴碎舌(方言,罗嗦;唠叨)、闲言碎语等词语中的“碎”都是这个意思鹖冠子认为,某个大国(指楚国)身边有“碎智”之臣,是导致这个大国由强变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管子·法禁》说:“以数变为智……圣王之禁也 ”为圣王所禁的“数变”之智就是韩非子所说的“反复”了韩非子说 “智士者未必信也;为多其智,因惑其信也 ”[[iv]]智士因其多智,所以容易反复无常,不讲诚信 《庄子·徐无鬼》说:“知(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 ,可见,智士以“思虑之变”为乐事, “变”就是反复多变,没有诚信可言 由上可见,先秦时期的智士普遍具有言辞琐碎,不讲诚信,反复多变的特点,因而受到道、法学者的抵制与反对道家中的黄老学派与庄子学派反对最为激烈《文子·道原》提出:“依道废智 ”《黄帝帛书·十六经·成法》则说“滑(猾)民将生,妄辩用知(智),不可法组 ”《庄子·月去箧》:“天下大乱,罪在于好智” ,更是将社会动乱的原因归结于智士黄老学派和庄子学派的反智思想根源,往上溯都直接指向老子老子所说的“绝智” ,就是要指绝弃智士有学者以楚简《老子》 “绝智”而推论老子主张绝弃智慧,主张回到原始无知的状态,这种解释是无论如何讲不通的老子本人及其学说本身就是智慧的化身,如果说老子倡导绝弃智慧,无异于说老子倡导绝弃“自我” ,这不是老子对自己及其学说的背叛吗?再说,以老子之智慧,应该能够认识到,人类心智的发展是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可能被绝弃的。

如果说老子要绝弃的是一切的聪明与智慧,而主张回到原始的智慧未开的时代这种说法未免把老子看得太没有觉悟,辩士是以言辩为特长的士人先秦时期,辩士“受言结辞”为执政者效劳受辩士言辩之风的影响,先秦社会言辩之风日盛 《列子·汤问》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连小儿也辩论天文,固当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社会盛行论辩之风的一种直接反映 对于言辩之风,儒道墨各派看法互不相同墨家是赞成言辩的一派 《墨子·经说下》:“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 ”墨家认为凡事可能通过言辩来判明是非,对于治理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墨子·小取》:“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因此,墨家把辩士视为国家的珍稀人才 《墨子·尚同上》就说:“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儒家的荀子对言辩之风也发表过看法,但荀子对“辩”明显持折中的看法,即不贬不褒,只要所辩的内容符合儒家的规范就行了 《荀子·非相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 ”对于“不合先王” “不顺礼义”的言辩,君子才不会去理睬,但如果所辩之言做到了“合先王” “顺礼义” ,君子理当采信了。

道家对于言辩的态度与墨、儒两家都同,所持的是强烈的反对态度 《文子》提出“不贵其辩”[[v]],主张“息未辩之说”[[vi]] 《庄子·缮性》说:“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认为言辩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作为,重视言辩是十分危险的 《庄子·徐无鬼》:“知(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於物者也 ”智士喜欢思虑多变,辩士喜欢言谈的逻辑3有序,察士喜欢言辞尖锐,这些人都被外在事物所束缚,因而不可取辩士最先是为执政者辩论政事,此风很快影响到学术界 《庄子》中所说的“儒墨相与辩” 、“以坚白同异之辩” 等都是指学派门第之间的言辩 “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 ”[[vii]] 先秦学术论辩中的这种畸形现象,在汉代被形容为“曲学多辩”[viii],这可能是道家主张“息辩”的原因之一 《文子》向被认为是“老子之义疏” ,由《文子》的“息辩”联系到楚简《老子》 “弃辩” ,二者应该是相通的楚简《老子》的所弃之“辩” ,就是要绝弃“言利辞倒,不求其实”的辩士 在“绝智弃辩”之后,楚简《老子》接着说:“民利百倍” 。

智士反复多变,没有诚信,而辩士又言利辞倒,不求其实,这两种人依附于执政者,都会对政治的安宁与社会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给百姓带来灾难和损失故而老子认为,只有绝弃了智士与辩士,才能使国家的政治走上正途,从而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二 楚简老子中的第二组绝 X 弃 Y:“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我们先来看“巧”与“利”在先秦文献中的一些基本含义 “巧”与“利”是同一个意思,可以互训 《离骚》:“余犹恶其佻巧 ”王逸释“巧”为“利也”[ix]“巧”与“利”在古文献中经常出对出现,如“巧口利辞” 、 “功利机巧”等楚简《老子》中“绝巧利弃”也是“巧”与“利”相联而出,不可将此二字割裂开来理解在先秦文献中,巧与利相关联的一些含义是: 一、用于技艺,指工巧与利器 “巧”从工, “工”有精密、灵巧义,巧的本义是指技艺高明、精巧 《说文》:“巧,技也 ”《庄子·天道》 “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不为巧”是指不巧饰,不文饰,不矫饰 《孟子》书中,孟子四次提到“巧” ,其中两次是指“工巧” 《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 ”《尽心下》:“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 利,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

其本义是刀剑锋利,刀口快楚简《老子》:“民多利器,而邦慈(滋)昏 ”“利器”之“利”用其本义,是锋利的意思 “利器”的“器”不单指武器,也指一切器物雕刻用的工具,也可称“利器” ,如《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工巧与利器是相联系的举凡一切“工巧” ,如建筑刻镂,青铜冶铸、丝织刺绣等都需要有相应的“利器”作为工具,可以说没有“利器”无以成“工巧”前引《庄子·天道》 “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刻雕众形”须用“利器” ,而“巧”是利器刻雕的结果 《庄子》此句的本义是虽用利器刻雕造型,但不可为之巧饰 二、用于言辞,指花言巧语 《论语》记载,孔子 4 次提到“巧”字都是指“巧言”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 ”《论语·阳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可见,孔子认为,巧言与儒家所倡导的德、仁都是相对立的,所以说巧言者乱德性,少仁性 “利”由锋利的本义,引申为为言辞尖锐,如“利口” “利辞” “利言”等语汇中的“利”都是用其引申义 “利口”出自《论语·阳货》:“恶利口之覆4邦家者 ”“利言”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巧与利相关联,组成“利口巧辞” “巧言利辞” “利辞巧口”等词汇,如《史记·仲尼弟子传》:“子贡利口巧辞。

”又,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说:“人之巧言利辞者,不有夫诎诎之心则流 ” 三、用于心智,指功利与机巧 《孟子》中四次提到巧,其中两次是指心智之机巧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 ”《孟子·万章下》:“智,譬则巧也 ”心智机巧与多与心怀功利目的有关,故而《庄子·天地》云:“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 楚简《老子》 “绝巧弃利”的“巧” “利”具体是指什么,学者们的解释各种各样,但多将“巧”解释为“巧智” ,将“利”解释为“利益” 对此,我们还要作一些分析首先,楚简《老子》 “绝巧”之“巧”不当是指心智的机巧,因为楚简《老子》前句即云“绝智” ,如果“巧”为“智巧”的话,则与前句意义重复 “利”也不可理解为“利益” ,楚简《老子》并不反对“利益” ,楚简《老子》云:“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楚简《老子》绝弃智、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利益如果将楚简《老子》的“弃利”理解为抛弃利益,就与“民利百倍”自相矛盾了 其次,楚简《老子》所说的“巧” “利”也并非是上面分析的三种含义中的第二种,即言辞巧利呢?楚简《老子》前句已言“弃辩” , “弃辩”之“辩”也包含指言辞巧利, 《鹖冠子·道端》云:“口利辞巧,足以知辩。

”如将楚简《老子》所言的“弃利”之“利”理解为言辞巧利的话,就与前句“弃辩”意义重复了再者, “绝巧弃利”的后一句是“盗贼无有” ,巧言利辞与盗贼的滋生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 综上所述,楚简《老子》 “绝巧弃利”的“巧”与“利”不是指心智之巧利,也非指言辞之巧利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指技艺之巧利了老子所绝的“巧”是在工艺品上髹以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