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757421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设计者:王利娟 审核者:梁丽辉 李静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一、人口增长(a)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也受到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二、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掌握变化原因)(c)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低低低”模式原始人口增长传统人口增长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均寿命短有所延长继续延长进一步延长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

2、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发达国家18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现在新技术革命时期,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原因原始社会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变化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韩国、新加坡)

3、判断人口增长模式进入过渡模式的标准:死亡率的高低,在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的前提下,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此时开始进入过渡模式;确定人口增长模式进入三低模式的指标:a、人口出生率降到1.5%以下,b、自然增长率降到1%以下,既有鲜明的低出生率、低增长的特征;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c)国家问题影响措施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不

4、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鼓励生育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A、“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B、“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C、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c)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

5、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一、 人口爆炸(a)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说明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加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二、 环境的限制性(a)1、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增多使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大、资源的人均消耗量大,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2、土地资源的限制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一方面,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

6、度下降,使土地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土地面积显著缩小;3、矿产资源的限制矿产资源被大量消耗,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有的甚至趋于枯竭;4、水资源的限制人口增长以致需求量增大再加上不合理利用,产生淡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等问题;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a、锋面雨带未到达,降水少;b、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多大风,蒸发旺盛);人为原因:工农业需求量大,污染、浪费严重5、森林资源的限制森林作为环境资源,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噪声、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生态功能;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不合理的垦殖活动毁坏了大面积的森林,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

7、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与发展;三、人口合理容量(b)人口容量特点:A、临界性;B、相对性;C、警戒性;环境承载力 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 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

8、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贫富差距:负相关第三节 人口的迁移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a)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人口迁移2、分类:(a)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3、特点(c) 国际: 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

9、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影响因素及原因:(b)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

10、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 外国文化与人口(b)文化中初婚年龄和婚姻稳定程度影响出生率,A、发达国家初婚年龄较晚甚至不婚、不育降低出生率, 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较低,加快人口的增长;B、发达国家婚姻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大大降低了出生率, 发展中国家较稳定,离婚率较低,出生率较高;宗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为局部性,只是在宗教成分比较复杂、宗教冲突比较严重的地区影响较大,如在考虑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度等国的人口分布因素时,就不能忽略宗教因素。作为一个文化现象,仅是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二、 中国文化与人口(a)1、 早婚早育晚婚晚育2、 多育多子只生一个3、 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4、 安土重迁四海为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