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发展规划2006-2010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79757286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发展规划2006-2010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合肥市发展规划2006-2010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合肥市发展规划2006-2010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合肥市发展规划2006-2010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合肥市发展规划2006-2010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市发展规划2006-20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发展规划2006-2010(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形成以合肥中

2、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包括:(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3、空间分区管制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

3、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市域铁路系统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2)市域公路系统市域对外公路主要由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络骨架。在市域内规划形成“双墩元疃桥头集长临河,丰乐柿树岗山南官亭高刘吴山”的市级公路环路,促进市域各经济区及各旅游区之间的横向交通联系。(3)航空港在肥西县高刘镇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搬迁

4、骆岗机场。(4)水运及港口在南淝河下游段规划集装箱码头。在店埠河合裕路南侧和派河合安高速路西侧规划综合货运港。在巢湖沿岸规划建设旅游客运码头。在滨湖新区规划设立一处水上搜救中心。(5)物流园区规划合肥市物流基础设施采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货运站”分层次总体布局,建成“4园区、4中心”。建设东部、西南部、北部和西部(空港)四大物流园区;设立工业、建材、农业、高科技物流中心;搭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商贸物流三大平台。5、市域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工程2020年中心城区和市域重点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在满足中心城区供水的前提下向周边乡镇供水。规划2020年三县供水能力达到97万m3/日。(2

5、) 排水工程中心城区污水管道覆盖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市域重点城镇污水管道覆盖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3) 能源供应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30%。(4)电力工程2020年合肥市总装机总容量为8872 MW,供电总能力达6373 MW。合肥电厂、合肥二电厂、热电联控电厂装机总容量为2464MW,供电能力为2218MW。其余用电由区域高压输电网提供。现状500kV肥西变增容至3204 MW;规划新建500kV 肥东变电所,容量为3204MW。(5)通信工程 到2020年, 市域固定电

6、话普及率在40部/百人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在70部/百人以上,局用交换机容量达390万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80万户;小灵通用户40万户;互联网用户120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家庭入网率达到60%以上。建成实物传递、电子邮政和信息服务等具有较大规模的综合业务体系。(6)环卫工程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市域范围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处理工艺以焚烧处理为主,填埋处理为最终保证措施,混合垃圾不再进入垃圾填埋场;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地区无垃圾污染。(7)防洪排涝工程中心城区:近期100年一遇,远期200年一遇;店埠、撮镇、上派、水湖、双墩:2050年一遇;其它26个城镇:1020年一

7、遇;6、城镇密集区规划协调(1)主城与外围城市组团外围组团分别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次中心,通过快速交通网络与主城便捷联系;生态廊道穿插其中,与主城形成有机联系。(2)主城与周边城镇周边城镇沿对外交通轴线拓展,根据自身特点,发挥特色,并与城市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3)主城与两个风景名胜区主要协调主城与巢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关系。主城与巢湖风景名胜区:协调滨湖新区与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关系,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结合防洪设施建设,恢复滨湖生态湿地,促进巢湖综合治理。主城与大蜀山风景名胜区:注重山体与植被的全面维护,保持城市山体制高点的地标形象,保持良好的景观与生态环境,加强周边地

8、段建设的控制,协调城市建设风貌。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城市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包括合肥现状市区、肥西县南岗镇、桃花镇和烟墩乡,面积约898.5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2、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3、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4)区域性交通枢纽。(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4、空间发展策略与空间形态规划期内城市主要向西

9、、向南发展,适当向北、向东方向发展。老城提升,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城市以老城为中心,沿几条对外交通放射线向东、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伸展,形成星形的空间形态。5、城市分区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八个城市分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区、南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滨湖新区。老城区:环城马路以内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5.28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12万左右。东区:瑶海区行政区域内,即板桥河、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瑶海经济开发区和磨店职教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81.4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8万左右。北区:除老城区以外的庐阳区行政区域,板桥河右岸和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庐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1.53

10、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8万左右。西区:蜀山行政区域的一部分,东以金寨路、环城西路为界,西到二环西路、合九铁路,北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包含政务文化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5.0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8万左右。南区:包河行政区域的一部分,西以金寨路为界,北到环城南路,东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建设用地面积约35.67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万左右。经开区: 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西,合九铁路以东,派河以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0.59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6万左右。高新区:东以二环西路、合九铁路为界,北到董铺水库南岸,南到沪-汉-蓉高速铁路,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示

11、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3.0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5万左右。滨湖新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东,南淝河以西,派河以北地区,包括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47.40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56万左右。6、中心城区空间管制(1)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建成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四种用地类型。(2)建成区主要指现状的城市建设用地。(3)适宜建设区综合条件下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的用地。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安排在适宜建设区。(4)限制建设区主要是指生态敏感区和城市绿楔。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水域生态敏感区和山地、丘陵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的二级保

12、护区、巢湖周边以及江淮分水岭。(5)禁止建设区规划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城市生态廊道以及城市滞洪区等作为禁止建设的控制范围。7、工业用地规划重点发展“五个工业组团”。西部工业组团: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西南部工业组团: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区、包河工业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相关产业。北部工业组团:发展庐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印刷、电力设备、建材、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强与长丰县双凤经济开发区相协调。东北工业组团:以瑶海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物

13、流、服装、电缆、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东部工业组团:发展肥东经济开发区(龙岗),重点发展家用电器及配套、化工、冶金、轻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8、仓储用地规划(1)仓储集中区规划将现有仓储用地集中整合为3个集中区域:利用铁路交通设置合肥北站仓储集中区;利用公路交通设置大兴仓储集中区;利用水运交通设置派河仓储集中区。(2)危险品仓库保留井岗镇北部危险品仓库,搬迁合作化路煤气储气站、石油库、生态公园危险品仓库至中心城区外围。9、公共设施用地规划中心城区规划2个市级中心和6个城市分区中心。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和滨湖新区。规划公共设施总用地5940.7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6.52%,人均16.5

14、0平方米。主要位于市级中心和分区中心内。10、中心城区交通规划(1)中心城区骨架道路布局城市骨架路网由快速路和I级主干路组成,快速路网在整个城镇密集区内构建,规划为“四横四纵”网络,I级主干路布局结构为“环形、放射加方格网”:在二环内组成环网状,向外围组团及功能区呈网状放射形结构。(2)公共交通规划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确立公共客运交通在城市日常出行中的主导地位。规划设置“两横两纵”四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为120公里,线网密度为0.33公里/平方公里。规划设快速公交线路总长度180公里,线网密度为0.5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一环五射”格局。11、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1)绿地系统布局结

15、构绿地系统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为纽带,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空间格局为“三环四楔五脉多园多廊道”。(2)城市景观风貌控制重点控制南淝河等城市主要景观轴线,重视城市步行空间环境,增强旅游和游憩线路的明晰性,创造积极的城市开放空间,增加小型公共空间,重视带状绿化空间在城市景观组织中的作用。12、市政公用设施规划(1)给水工程合理布置水厂,现有的二、三、四水厂基本保持现状的供水能力,改善供水水质,改造供水管网,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对五水厂进行扩建,规划新建六水厂和七水厂。2020年总供水能力为202.5万m3/日,其中向周边城镇供水约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