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礼合一110409109柳龙志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757144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礼合一110409109柳龙志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义礼合一110409109柳龙志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义礼合一110409109柳龙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礼合一110409109柳龙志(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义礼合一 -当代中国大学生义利观 110409班 110409109 柳龙志 义,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尊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这概念出现得很早。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 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义礼合一进行了反复的讨论。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有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而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

2、后利)思想。孔子一方面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子路里,孔子在进入卫国时,曾和冉有说过一段在庶(人口兴旺)、富(生活富裕)、之后进行教(教育)。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在义礼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对于当代新中国大学生来说,社会日益发展,文化氛围出现多元化的氛围,大学生的义礼价值取向呈复杂化、多元化。面对社会的义利观

3、变化,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接受新时代要求,将传统的义利观中优秀的部分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相互融合,使其接受现实生活中的新思想新文化,增添传统义利观的时代特性。在传统义利观的优秀成分基础上,不断传承和发展,同时促进,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市场经济下,物质文化繁荣的今天,我们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义利观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对于传统的义利观,如孔子的“见利思义”是在治国方略上考虑的义利观,比较宏观,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要吸取其中优秀的反面,不能照本宣科。而新时期社会主义义利观就是讨论义利的问题,就是道义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应在对传统的义利观的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创新的

4、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通过新旧优秀的义利观思想观念的融会贯通,形成我们大学生的一种新的“义利观”。 新的大学生的“义利观”要求我们如何去做呢?首先我认为我们不要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当代大学生在谈论人生的价值时,重视过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少有把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几乎没有。当代大学生应当减少自己的个人价值,把个人利益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才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减少功利主义,增强社会的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虽有爱国之心,强国之志,但主人翁的意识浅薄,还没有承担具体的社会责任,缺乏社会锻炼,总是以旁观者和批判家的姿态来看待社会,评价社会。这些要求我们要减少功利主义,增强社会的责任意识。再就是树立集体观念。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增强了自主、自立思想和参与管理的意识。但是另一方面却是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过分膨胀,全局观念淡漠,对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考虑较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所下降。因此我们新一代大学生要树立集体观念。 当代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只有不断接受新的变化,并与传统相结合才能不断的进步。而我们新一代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与时俱进。引导我们正确的认识义与利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义礼合一,才能为实现祖国繁荣复兴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