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在我的家乡,生活人群以闯关东的山东人和本地原生的少数民族为主我母亲是满族人,土生土长的东北民族近日研读了一下,发现东北的民族自古以来,与中原大地,一直保持着即若即若离,又紧密相连的状态,很有趣把学习的结果跟大家分享分享,错误之处,欢迎各位专家看客批评指正本文的最初想法是分析满族的来龙去脉,最终演化为了对整个东北古民族的梳理简单来说,满族的演变基本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这么主线发展下来的在东北古民族史的第一章,本文先重点介绍一下满族的由来和演变历史古史中,东北的疆域包括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白城周围和朝鲜半岛一部分区域以及黑龙江以北的俄罗斯一片地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三大原始族系是:肃慎、秽貊和东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于明清,贯穿东北古史之始终其中“肃慎族系”,自先秦肃慎之后,在汉魏为挹娄, 北朝时是勿吉,隋唐为靺鞨,其后女真和满族皆出于此诸族一脉相承,绵延不绝肃慎在传说中,从舜禹时代,就已经与中原建立了联系,大禹治水平定九州后,周边民族来进贡的,就包括了肃慎,视为东北夷的一部分东北夷是对东北地区古民族的统称)肃慎从舜禹时代到周朝和春秋时期,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朝贡”的关系。
史书记载,在战国之后,肃慎的名字一度消失,只有挹娄的名字在使用;而到了三国和两晋时期,肃慎的名字又再度被启用关于这部分的历史,史学家有三种观点:当时肃慎被挹娄的领土阻隔,无法再与中原王朝接触,因而史书中的记载未得以体现挹娄就是肃慎民族的改称在两晋时期,挹娄和肃慎的名字同时出现,是因为很多人对这一个群体无法分辨清楚,故两名共存;本人最倾向于此类观点在肃慎和挹娄之间的真空期,东北地区在长白山以北,即肃慎和挹娄族活动的区域,出现过一个“真番”族,一说是肃慎-真番-挹娄的过渡方式此类观点因无考古文物和书籍作为支撑,为猜测,因此此观点的支持者较少挹娄族的称法,最早见于西汉时期挹娄与后来满语中的“叶鲁”(意:洞穴)发音很相近,因此推断挹娄有“洞穴人”之意,而从考古的参考,挹娄族确实喜好穴居挹娄族从西汉时期起,一直与中原地区接触,直到南北朝时期,挹娄族势力衰落,受兴起的勿吉所统治说到挹娄,不能不提到与比邻的夫余族的关系秦末汉初期间,扶余一度强大,挹娄被迫臣服于扶余,被严重地赋税着隐忍坚强的挹娄人,一边被迫向夫余人缴税,一边同时忍受着高句丽人的压迫,从未放弃,自己坚持着同时利用其善行船和射箭的本事在图们江一带掠夺更小的民族来充实自己。
终于,在积蓄了将近400年的力量后,挹娄人推翻了夫余的统治,再次走向独立在万恶的旧社会,真正的独立是做不到的,挹娄人马上转头与曹魏接上头,建立了臣属关系这一次,让中原等了将近700年----春秋时期后,中原对于肃慎和挹娄,只有传说,没见人来过了公元五世纪初,勿吉人扛起了一脉相承的大旗部分史书认为挹娄在当时更名为了勿吉,并以此名继续传承下来个人对此理解持怀疑态度试想想,如果好好的,没有大风大浪,重大事件,民族为何要更名个人名字尚且如此,更何况种族乎?我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勿吉族作为一个小民族,很早以前就已存在,但因未与中原建立联系加之势力范围较小,未在任何史书中被记录而不为世人所知有记载的文献显示,勿吉人因自身实力有限,一度加入了比其强大也没强大多少的挹娄人现在看,估计是个抱团取暖的意思羽翼丰满后,勿吉人占据了肃慎人的旧地,从挹娄人圈子里独立了出来独立后,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交错性,船小好掉头的勿吉人先一步进入了现金的奴隶制社会,并随后,迅速达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新匹配而迅速发扬光大之后,反收购了曾经的东家挹娄人,重新整合后,以一个集团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中原人民的面前勿吉人的生活方式中,即传承了肃慎和挹娄人的打猎本事和养猪技能,又大幅提高了农业耕作的面积和能力,同时,开始了大米酿酒技术。
勿吉人在北魏期间部分进入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与团结;同时,因其生产力大幅提高,兵强马壮的他们,灭掉了老一辈牛人夫余在这里提到另一种观点,勿吉人和夫余人是同宗,来自于呼伦贝尔地区两拨人一起从呼伦贝尔跑出来,或者逃出来,或者走错路来了黑龙江之后,在黑龙江长期并存,并分别展开了与挹娄人的爱恨情仇简单来看就是,挹娄人打不过夫余人,臣服于夫余人;勿吉人实力不济,跟挹娄人搭伙过日子;挹娄人强大了之后推翻了夫余人的统治;勿吉人强大了之后不但独立出来,还反向收购了挹娄人;进一步强大了之后,勿吉人又干掉了夫余人,完成了黑龙江加半个吉林的大一统勿吉内部,最初有几十个部落,后来逐渐整合为七大部落: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长白山)、伯咄(即伯都讷,今扶余县)、安车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带)、号室(今绥芬、穆伦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龙江下游)作者注1:肃慎作为一个古民族,被认为是东北很多后来民族的先祖,有其客观的因素,但同样有历史角度问题我们的分析和判断,更多基于中国史书的记载以及与中原的交流而得出结论其他民族或许不开窍,没傍上中原这条大腿,而慢慢被历史所淡忘了作者注2:文中提到肃慎和挹娄,挹娄和勿吉并存的情况。
民族的更迭,不是简简单单的更名,更多的是融合、侵占、反抗、通婚以及抱团取暖等综合的结果和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在过程中,可能出现责任主体的变化,例如蒙古统一全中国甚至欧亚大陆,但稀里糊涂的反而被汉族吸收了进去;满族又统一了全中国,又再一次被中华民族所吸收就是这么一块土地,你可以做主几十年,他可以统治上百年,唯一不变的,永远是中华民族感慨我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柔克刚,以刚制柔隋唐时期,勿吉更名为靺鞨这次更名,倒不是谁兼并谁的故事,而是翻译手法的创新,勿吉和靺鞨,都是对olgi的翻译此处可按Ronaldo在中国先后有“朗拿度”和“罗纳尔多”名字的方式来理解有论据可以基本充分证明这一论断:所辖的七部未变,仍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拂涅、号室、黑水;所辖地理范围未变;生产生活方式未变;期间在此区域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和可记录的自然灾害靺鞨族的七大部落中,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实力最为强大,尤其前者605年时,粟末靺鞨被同样少数民族的高句丽打败,一分为二,部落首领带着精锐力量投靠了隋朝而定居在了柳城(现辽宁省朝阳市附近)(那个年代,出了黑龙江和吉林境,少数民族能少了一大半),并与当地人慢慢融合还有一帮人,部落首领看不上没带走,拉着随时有灭族风险的小伙伴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诸部靺鞨人脚前脚后的从了高句丽人。
668年,历史再次出现了巧合,唐朝灭了高句丽之后,把高句丽人和这帮靺鞨跟班一起迁到了营州,也是现辽宁省朝阳市看来,自古这个朝阳就是民族群众集散地消停了三十来年,辽宁又不太平了,契丹人李尽忠叛乱,不跟唐朝混了李尽忠和唐朝打的如火如荼,也就没人有空管靺鞨这帮外来户了潜伏了几十年的粟末靺鞨首领,半推半就的参与了契丹人和唐朝的战争,但也是出工不出力,边打边往故乡跑最终,跑回了牡丹江,建立了渤海国关于这段历史,可以参看我在公众号黑白味道上写的一篇《趣说远古的牡丹江,古老的宁古塔》渤海国最终被契丹人所灭,粟末靺鞨这个民族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说过粟末靺鞨,再说说黑水靺鞨唐朝打高句丽的时候,黑水靺鞨被唐朝军队捎带脚就给修理了一番,但没有被重创,依然在黑龙江一带漂浮不定地生活着渤海国的建立,基本注定了靺鞨的分裂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直接接壤,冲突不断此事的黑水靺鞨不再单单是以前的七大部落之一黑水部的靺鞨人,而是在黑水部领导下的,飘落在渤海国以北散兵游勇的靺鞨人的大集合应该说在这个历史时期,靺鞨渐渐变成了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两大帮派粟末靺鞨人在渤海国亡国后,分为了两类:生女真和熟女真随契丹人南下入辽籍的称之为熟女真;原地不动,未入辽籍这一批则为生女真。
同时,黑水靺鞨人也以生女真的形式,被契丹人统治了起来下一篇,将从女真族开始讲起,包括其建立金国,抗击大辽,数次兴起衰落,直到如何过渡为满族并统一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