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中的婚恋风俗浅论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731623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风俗浅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风俗浅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风俗浅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风俗浅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风俗浅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风俗浅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国风》中的婚恋风俗浅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年论文题 目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风俗浅论学 生 王姗娜指导教师 张影年 级 2010级专 业 汉语言文学系 别 中文系学 院 文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5月论文提要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反映了周代平民百姓的真实生活,也记录下了许多古老原始的民风民俗,有的甚至被保留在了现代的社会生活当中。这些风俗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逐渐渗透影响着华夏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本文从自由约会交往、婚姻嫁娶风俗、婚嫁后的生活几个方面对国风中的部分诗篇进行婚恋风俗的讨论,试分析国风中婚恋风俗形成的原因以及后来的发展状况。诗经国风中的婚恋风俗浅论王姗娜摘 要: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独有的最为

2、重要一种情感,诗经中有许多诗作是对爱情的描写,其中有不少描写了关于当时的社会婚姻和恋爱场景。这些描写透露出了几千年前婚姻和恋爱中的风俗,有的在今天已经不再存在,有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至今还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本文试论述国风中的某些婚恋风俗,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后来的变化,借此认识和展示周代婚恋风俗与今天的不同。关键词:上巳节 婚礼习俗 归宁省亲 多子多福诗三百中国风一共占了一百六十篇,这些诗篇向我们展现了周代华夏各地的民俗民风,让我们在几千年后得以借此窥探当时华夏民族的社会风情和人文风貌。而在这十五国风中,爱情婚恋诗无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些诗作或含蓄文雅,或直率坦白,都纷纷感

3、叹着情爱这一永恒的母题。当时的人们在社会背景下、爱情生活中,形成多彩的婚恋风俗反映了那个时候文化中热烈不羁与温柔静雅的融合,自由原始向节制尊礼的过渡。风俗中规定的种种礼制之中都展现了人类逐渐发展起来的文明社会,蕴含了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影响着当时乃至现在的社会道德情感和法律法规情感。这些诗篇中婚恋风俗的描写除了能够很好地向我们反映当时的精神取向以及社会风貌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从中找到许多现代社会风俗习惯和崇拜信仰的源头。1、 自由约会的上巳节古时男女间的相会相较于后来更为自由,适婚男女每年都会在春季遵循规定,聚集到河水边相交相识,互赠礼物,自由约会。周礼媒氏有记载:“仲春之月

4、,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郑风溱洧就非常真实的反应了这一风俗:春水涣涣而涨的时候,“士与女”熙熙攘攘,漫步河畔,手秉香草,嬉戏笑闹,互赠芍药,以祓邪僻。一对男女在闹嚷的人群中邂逅,情愫暗生,女子含蓄询问:去那看看吗?男子憨实作答:已经去过了。女子央求:姑且再去一次吧。男女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自由相会,萌发种种青涩纯美的爱情,将青春、爱情与春花一同绽放。这种古老传统风俗的形成,是因为漫长的冬天过去,春回大地,万物也开始繁衍生息,人生于自然,有感天地,毫不例外地也会在这个时候萌生情愫,渴望爱情,寻觅伴侣。还有就是如刘毓庆先生所说的,男女每年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性隔离”,男子外出从事狩猎等活动,女

5、子则聚居河州之中学习妇言、妇功、妇德、妇容四德。漫长的两性隔离于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时解禁,是时男女才纷纷跨越河州在河岸会和 1 刘毓庆、杨文娟:诗经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4页。故此相约成俗,俗守成规,就有了后来的三月三亦即是上巳节。在上巳节的节日活动中,“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2 范晔:后汉书志第四 礼仪上,中华书局,2007,第776。,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会水滨春浴,目的是驱除灾难消除邪僻。直到现在除了在节日里举行祓除踏青等传统活动外,许多的民族也将上巳节视作男女相会的情人节,届时纷纷相邀至河州戏水沐浴,相会游玩。因为“奔者不禁”,所以这时候多数男女都拥有着选

6、择追求对象的自由。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私相约会时的情形,他们相约在人际稀少的城边角落,少女还淘气的“爱而不见”,让男子急得“搔首踟蹰”。从这约会时的细节看来,这个少女在四周无人的情况下与这个男子相见是没有什么不妥的,可以说是落落大方的、富有情趣的。周南关雎中一位君子对让其“辗转反侧”的淑女不停示好,希望能用钟鼓之声琴瑟之乐打动她。可见,一个有礼乐修养的君子,频频对一位淑女大方示好,在当时也是完全不会违背礼仪的。2、 赠礼定情在男女交往中,礼尚往来的馈赠也成为了一个传统的习俗。诗经国风中有不少诗篇是有关这一习俗的描写,比如上文互赠花草的溱洧,馈送优美乐律的关雎,还有邶风静女、卫风木瓜等诗作。这

7、些诗作都表明了在当时的男女交往中,礼物的互赠既是符合仪礼的举动,也是一个重要的交流情感增进情谊的手段。所以这样互赠的礼物往往不愿偏重于物质性和实用性,这也体现了我国强调“礼轻情意重”的传统观念,如静女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并非所赠之物自身为美,而是所爱之人赠之。男女间互送礼物的目的大多是以物明志,或言“物性如我”,或言“愿汝如物”。静女在约会时女子将彤管和荑草赠予男子,虽是随意可得质朴平常之物,这样的举动却仍将这名男子深深打动。这些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旺盛繁殖力的植物代表了“静女”对心仪之人的期望与祝愿。木瓜男子送给女子“木瓜”、“木桃”、“木李”,都是多果或多籽的植物,是在期望女方将来可

8、以多子多福;而女方报之以“琼琚”、“琼瑶”、“琼玖”,皆为玉佩,并不断强调:“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是用玉石久经雕琢、坚实珍贵来比喻男方的品德,或者以玉石之质象征两人爱情的坚贞不渝。或可能如叶舒宪先生所说,这种相互的馈赠是古老巫术中“爱情咒”的部分残存:将施加魔力后的小礼物送给对方 3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第73页。,对方就会爱上自己。虽然这种所谓“下咒”或者“下蛊”的巫术只是很有限地被保留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但是这种男女间礼尚往来的习俗在今天却是随处可见的。不仅仅是现在的中国,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这种习俗都是存在的。三、婚嫁习俗在宗法礼制渐渐确立后,婚姻制度也开始

9、出现越来越明确的规定和原则,男女之间的婚嫁程序也变得复杂严格起来。齐风南山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豳风伐柯同样也说“娶妻如何?非媒不得”,可见在当时嫁娶之事已经必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尽管男女间可以存在自由的恋爱,但涉及婚娶之事则必告与父母,必寻托明媒。卫风氓中的男女在有行媒牵系之前就已相好,但女子之所以推脱对方的求婚就是因为“子无良媒”。媒人的联络谋合作用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时代后渐渐突出,一是出于礼制的需要,二也是因为后来男女交往的规制渐严,未婚男女间日渐隔离疏远,许多人处在适婚之龄却没有婚恋对象。婚期与婚时在古时婚嫁活动的举行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国风中描写的婚礼一般

10、都举行在春季或秋冬季节,如周南桃夭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也就是春季;燕燕在燕子颉颃上下的时节,也在春季;氓中的女子云“秋以为期”,可见婚期在秋;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赶在河水没有结冰之前婚娶,即在秋冬之季。人类进入到农耕社会后,开始一年因循四季过着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规律生活。婚嫁之事乃是大事不可马虎,耕种之业更是关乎生存根本,因此只可于农闲之时才有心力举行婚礼,也就是在春季播种耕作之前,秋季纳稼收禾之后举行。婚嫁不仅受制于时节,对时辰也有要求。现代汉语中“婚”实为“昏”的分化字,古时“婚礼”也作“昏礼”,这正是因为婚礼的举行时间多数是在黄昏傍晚。唐风绸缪中写道:“绸缪束薪,三星在天”,天上已经

11、出现星星,男方捆绑柴草做火把准备走上迎娶新娘的道路。在黄昏举行婚礼的习俗是原始社会抢婚制度的遗留,临近黑夜出发抢亲行动更容易取得成功。抢婚现象虽已不复犹存,但这种传统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即使在今天,我国也仍有捆绑新娘出嫁的仪式性的掠夺婚存在。在婚嫁过程中的送嫁风俗,国风中也有很多记录。豳风东山有言“亲实其缡,九十其仪”,母亲给出嫁的女儿戴上佩巾是众多礼仪中的一项。这种风俗在今天很多地方仍被保留,母亲或给出嫁的女儿穿上婚鞋,或为其梳妆,或送礼,都是这种风俗的不同表现,其用意应该是告诫女儿像自己一样遵守妇道,谨遵孝悌之义,用心经营未来的家庭,同时也祝愿女儿在夫家能够幸福美满。因为母亲不能出门送嫁,所

12、以这也是女儿出嫁前母女两人的最后一别,故此也有将女儿送走出嫁,结束长年亲密的母女生活的意思。邶风燕燕也有云:“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兄长送女弟出嫁,一直送到很远的郊外。既然双亲是不能出门送嫁的,那么家中的其他亲人就担任了替女子父母护送其顺利出嫁的责任。这在今天的中国传统婚礼中也是十分寻常的习俗之一。女方的兄弟姐妹或旁系兄弟姐妹在送嫁时,即使要出嫁到很远的地方,也会将女子一直送至男方家中,接受宴飨招待后才返回。周南桃夭中不停祝福出嫁的女子能够“宜其室家”、“宜其家人”,順奉公婆丈夫,和善妯娌室人,同时也希望她的后代如桃实肥壮如桃叶繁茂。周南螽斯“宜尔子孙”,也表现了这种对已嫁妇人能够多子多福的祝

13、愿。4、 婚后生活(一)不易归宁女子在出嫁后一般是不可以随意回娘家看望父母的,因为女子出嫁后在夫家就要扮演侍奉公婆丈夫,打理经营家室的角色。而且女子一旦出嫁就必须尊男方的父母,亦即公公婆婆,为自己的父母。所谓“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邶风泉水),且不说当时的女子要远嫁他国,即便娘家与夫家同在一条巷道,若想暂放家务之事,归宁省亲,也必须要请示公婆和丈夫。周南葛覃说“言告言归”,就是说女子归省需要请示,得到批准才能回到娘家看望生父母。有许多女子在出嫁后因为家事繁重或路途遥远,一辈子也很少有机会能够回到故乡回到娘家看望生养自己的父母和从小长大的兄弟姐妹,正如卫风竹竿说:“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并非自

14、己不思念,而是道路漫长无际不能到达,所以每一次归省对于出嫁后的女子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现代交通发达礼制放松之后,出嫁女子归宁省亲变得较古时候更为方便容易,虽然礼节已被大大简化但这种省亲的风俗仍被保留了下来。在我国一些地方,女子出嫁后三天要同丈夫一起回娘家省亲探访。(二)家庭责任女子出嫁后,除了打理家室照顾家人,更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生养子嗣,传接后代。在古代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对生产力的重视远远高于现在,由于生产效率的底下,人口众多便成了满足生产发展中的一个指标。所以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景象为许多家长所向往,认为多子则多福,多子是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资兴旺的表现。这种观念在诗经中很容易

15、看出来,周南桃夭、螽斯、唐风椒聊都是祝福多子多孙的诗作,都在反复祝愿着妇人多子。自然中生命力顽强、繁殖力繁盛的动物和植物都不停被人们,尤其是妇人们,歌颂赞扬,崇尚膜拜着。当今的社会对多子多孙的期望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已经越来越淡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再把儿孙满堂视作福气的表象。(三)从属地位嫁到男方家的女子,看起来似乎是家院庭室的主管者,但其实她一直都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女性嫁入夫家后,因为无法在经济上独立起来,所以只能将嫁随的丈夫视作家庭中的经济支柱,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只好从属于男子。氓中主人公的恋爱一开始是自由平等的,男方可以“来即我谋”,女方可以推脱“愆期”。女子嫁出后,面对丈夫的变心却只能无奈感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邶风谷风里所写的女性,在面对背叛和抛弃时表现出的也都是无奈和无助,只能顾自说出“不念昔者,伊余来墍”,怎么不去想想以前,你只爱我一个人的时候。在婚姻家庭当中女性的地位是低下的,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到她在成功为夫家添丁加口、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之后才会得到改善。婚恋是组成家庭的基础,除了是繁衍后代、绵延种族的前提之外,更是人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