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解析资料

上传人:n**** 文档编号:79723854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规划解析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十二五”规划解析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十二五”规划解析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十二五”规划解析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十二五”规划解析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二五”规划解析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规划解析资料(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二五”规划解析资料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从上半年的政策调整趋势看,中国已经明显表露出向传统产业“动刀”的强大决心。目前,各行各业都着手制定“十二五”规划,为此,本文根据收集大量的最新资信,归纳整理形成一份对编制“十二五”规划具有一定价值的重要资料,供各位参考。一、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一)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性调整与增长特征(图1)1231978-2009三轮经济周期一是改革开放调整后的高增长:波峰与软着陆,1989年通货膨胀引起的治理整顿,导致的硬着陆;二是1992年小平讲话带来新一轮增长高峰(投资热,开发区热),1994年宏观调控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三是新世纪的持续高增长,直到2007年底“双防”(防过热、防通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进入新的调整阶段。(二)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需求特征背景:短缺经济结束:轻工业商品基本上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温饱得到解决,衣着、食品需求增长速度放慢,住、行比重上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城镇化步伐加快。(图2)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p 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因素; p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需求特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推动力(表1)投资率消费率对GDP增长的贡献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1979-198433.766.069.430.30.31985-199036.76

3、4.260.435.34.21991-200037.860.262.235.42.42001-200841.253.942.147.510.4 (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特征1、工业化过程:第二、三产业,主要是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1)速度分析第一产业:低速增长第二产业:高速增长第三产业:与GDP同步 高增长时期:工业一直是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增量分析:各产业贡献大小与经济周期有关(图3)高增长期:主要靠工业带动二、三产业共同带动农业:与经济周期相关性不大(3)比例分析: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高比重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工业化的推进,是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前比较特殊的工业化过程的基

4、点上所进行的:片面推进工业化,工业比重很高,使得改革开放以后的结构变化与理论分析有一定的不一致性。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业结构的“拨乱反正”时期:非常规变化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以轻工业增长为主导的阶段 90年代以来的重化工化阶段表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GDP产业结构变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 业199027.141.336.731.6200015.145.940.439.0200811.348.643.040.1、工业内部结构:重工业化过程重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能源、原材料工业(含采掘)和机械电子所占比重提高, 而轻加工业比重下降。 规模以上重工

5、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60.22009年的72调整型增长格局常规型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增长3.84.2 第二产业增长6.69.5 第三产业增长8.38.9轻工业领先增长重工业领先轻工业增长8.29.7重工业增长6.611.5 轻工业率先启动,重工业下半年呈现改善趋势(四)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9年来,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01,实现了两位数的持续高增长。(图6)2.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 2000-

6、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 (表3)指标单位2000年2009年增长绝对量年均增速%GDP亿元9921533535323613810.01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291822484619192823.8财政收入亿元13395684775508219.88进出口贸易额亿元4743220731733018.63外汇储备亿美元1656239922233634.59居民储蓄存款亿元6433226077219644016.83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点我国人均GDG已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00年的6280元/年提高到2009年的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253元提高到

7、5153元。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开始由温饱型的衣食消费为主,向全面小康型的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表4) 指标名称2000年2009年增长(%)人均GDP(人民币)785825125219.7人均GDP(美元)9493679.6287.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62801717517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2535153128.7城市人均住宅面积(平方米)20.328(08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24.832.4(08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辆)0.58.83(08年)近期:扩大内需,取得明显成效GDP增长加快:上半年增长7.1,全年增长8.7工业急速下滑趋势得到遏

8、制,呈现“V”型反转态势4、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张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我国进出口总额已由2000年约4743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207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8.63,出口额由2492亿美元增加到1201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1。同期,我国外汇储备大已由2000年1656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23992亿美元。(表5)指标名称2000年2009年增长()进出口总额(亿美元)474322073365.4出口额(亿美元)249212017382.2进口额(亿美元)225110056346.7外汇储备(亿美元)1656239921348.85、固定

9、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从200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投资总额已由2000年的3.3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2.48万亿元,年均增长23.8。9年间,投资额的年增量达到19万亿元,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主要因素。(图7、图8)二、“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新世纪的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了13亿人民,在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发展累积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从长远看,中国经济发展仍前景良好,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必须正视和加以解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我国

10、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一)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虽然还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但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前景良好。1.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率每年增长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趋势分析,每年约1000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和改造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需求市场,将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和强劲的动力。2.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在主要工业产品已经可以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发展先进生产力,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产业结构的高速和全面升级,仍是我国工业发展要完成的重点任务。传统工业的发展不是停滞而将是全面的

11、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具有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3.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大。我国经济发展在区域间的不平衡,即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机遇,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条件上,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市场需求潜力有更大的增长空间,经济发展有更大的增长前景。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的重心,已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4.国内市场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消费结构也进入全面升级阶段。在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劳

12、动者收入报酬,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效解决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瓶颈之后,国内市场的消费增长仍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5.“海西”崛起对我国沿海经济带的拉动效应不可估量。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得到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海内外的广泛呼应,台港澳和周边地区的积极参与。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通过政治与经济的交融,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服务周边地区,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对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因此,海西的崛起,对我国沿海经济带的拉动效应不可估量,同时,必

13、将形成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看前景良好,但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挑战,虽然,这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将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1.经济结构失衡(图4)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分析,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主要靠消费和投资拉动,90年代主要靠投资拉动,2000年以后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已从80年代的平均51,2000年降到46,2008年进一步降到35。而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20,增加到2000年的33

14、.2;2009年进一步上升到67。我国的净出口率也从2000年的2,上升到2008年的6.5。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由1980年的23.5增加到2000年的39.6,2008年进一步增加到55.7。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不可持续。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投资长期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图5)过度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2.中国产业结构:问题与应对 原材料工业比重过大,高于一般国家重化工化高潮时期五个发达国平均17.9 (1989)美国13.7 (1990)21.0(1980)28.8(1965)日本16.7 (1989)26.6(1965)32.0(1953)韩国17.9 (1988)24.1(1979)29.1(1971)印度27.2 (1986)29.6(1963)巴西31.5 (1989)34.5(1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