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68205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题型描述】 高考散文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是指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此类题型的作用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等。分析文章结构,实际是要求考生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就会发现命题者对考试大纲中“分析文章结构”这一考点似乎格外青睐,许多试卷都涉及到了对这一考点的考查。 【提问模式】 这个类型的试题,其提问方式通常是: 1.本文章开头(或结尾)写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2.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

2、简要分析。 3.如果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4.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300字左右。 5.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理解文章的思路。 【实证分析】 下面举例简析几种常见的考查方式,以期让同学们在解题时既能“入乎其内”,从内部对语段结构进行条分缕析,又能“出乎其外”,从而突破“分析文章结构”这个考点。 一、整体上的谋篇布局 【命题热点】 文章的结构布局,大体可分为纵式和横式。比如叙事散文往往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这便是一种纵式结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也是一种纵式结构,表现为认识的不断深化;如果某篇散文是按照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来行文,各个部分之间是并列

3、关系,可称之为横式结构。另外,还有以逻辑顺序来安排结构,段落之间呈现出因果、正反、主次、类比、叙议等结构关系。 【典例传真】 例1.这篇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相关语段】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

4、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蛾,成群成片,大地摇撼,

5、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是烟和火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

6、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选自赵丽宏焰火的变奏) 【解题思路】 考查文本的“谋篇布局”,一定注意它的“特色”。这篇散文结构上最主要的特色是时间、空间的双线结构,相交织,也就是说其行文结构包括两个方面:时间上沿着从“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这条线索,写了两种生活状况的

7、交织,借此表述来传递作者的情感;空间上从湖面上写起,重点写空中的焰火,两种物象互相映衬。 【参考答案】 本文的谋篇布局是:从时间上说,是现在与过去的交织与碰撞;从空间上说,是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 二、开篇结尾的谋划 1.开篇的谋划 【命题热点】 大凡好文章都讲求开头如凤头一般精美靓丽。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题成为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这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题型。一般来说,开头段主要起着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的作用,具体答题时,需要从文章的内容、结构等方面作答,可根据文本内容,来拟定答案。 【典例传真】 例2.作者在文中所吟颂的对象是“风”,但

8、文章开头却写了一盆银杏,请指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相关语段】 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忽然间只剩秃骨临风了。季风就这样将冰心玉洁的冬姑送临。 日复一日,当我在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慢慢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半盈的硕果。秋

9、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适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节选自张绪佑吟风) 【解题思路】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题意。“吟”是吟诵、歌颂、赞颂,“风”是被赞颂的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正所谓题意显豁,线索清楚。全文8个段落,有7个段落直接以风为吟咏的主体,唯第段以银杏为陈述对象,看似游离之笔,实则着眼在风上,银杏四季的变化都伴随着季风的四时变换。风无形无色,不便直接描写,非借助其他事物不可。如果写的不是银杏,而是别的花草树木,其作用也是一样的。另外,把银杏放在开头显然有引起所吟对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 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银杏,其用意是为了引

10、出写作对象“风”,从而达到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进而突出风的形象的目的。 2.结尾的谋划 【命题热点】 作家在构思散文的结尾时,往往会让其发挥或呼应开头,或照应文题,或卒章显志,或深化主旨,或引发思考等作用。在阅读时,如果考生注意体味结尾的作用,便能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从而提高我们的分析概括和欣赏能力。注意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典例传真】 例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来收束文章的好处。 【相关语段】 (见例1赵丽宏焰火的变奏) 【解题思路】 本题是考查对文章结尾作用的把握,具体答题时,考生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理解“这样的烟花

11、”的象征意义,然后再明确作者把把这句话独自成段及使用反问句的好处,进而体会这样结尾的作用。比如这篇散文的题目是“焰火的变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借助焰火的变奏来传递不同的生活年代,最终传递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又因为“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这个反问句处于文章结尾,同时文章的主题在前文已经阐述清楚,所以考生不难得出答案:末尾句起着“卒章显志”的作用,能够让作者的情感得到强化,使文章的意蕴更加深远。 【参考答案】 作者在结尾以这个反问句独成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还象征着和平团圆。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作者的情感得到强

12、化,让文章意蕴更加深远,以激发人们的思考。 三、过渡句段的勾连 【命题热点】 除了关注开头、结尾的作用外,还要注意审视过渡句、段在行文段落上的作用。一篇散文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还相互衔接吻合。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句和过渡段把上下文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在结构上通常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的作用。做题时要对文章上下文内容仔细分析,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典例传真】 例4.文中划线的句子“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这

13、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相关语段】 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承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女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

14、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节选自朱成玉别踩疼了雪) 【解题思路】 通过简单分析可知,作者以“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这句话为关节点来衔接上下文,而上、下文的内容则分别是“看雪”和“回忆妈妈”。由此可知,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侧重于启下。 【参考答案】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由对“看雪”的描述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去作铺垫。) 四、行文线索的贯穿 【命题热点】 如果把文章中选用的材料比作一颗颗美丽的珍珠

15、,那么线索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那根金线。作者紧紧围绕着这根金线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形散神聚,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分析文章的结构,就要弄清楚文中的材料是围绕什么样的线索展开的。一般来说,散文常用的线索有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事件线索(中心事件)、时间线索等。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典例传真】 例5.“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2009年湖北卷第16题) 【相关语段】 (原文,略) (杨振声书房的窗子)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布局谋篇、结构、行文思路的把握能力。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参考答案】 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