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67924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班级_ 姓名_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点缀(zhu) 尸骸(hi) 奖券(jun) 聆(lng)听B愤懑(mn) 伫(zh)立 蹒(pn)跚 短暂(zhn)C徘徊(hui) 宽宥(yu) 嗥(ho)叫 皱褶(zh)D遒(qu)劲 栖(q)息 婀娜(nu) 颔(hn)首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纤细 铁轨 隧道 山梁B呼啸 储存 胭脂 斟酌C震颤 憾天动地 不知所措 宽恕D贬低 纱巾 凛冽 辫梢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一组词语,正确的是 ( )(1)商店橱窗里_着许多最新产品。(2)屋内_

2、着精巧的木器、珍贵的古玩。(3)她无力_自己的女儿,心里十分难受。(4)她_着一个老人,使这个孤寡的老人晚年得到了温暖。A陈列 陈设 抚养 扶养 B陈列 陈设 扶养 抚养C陈设 陈列 抚养 扶养 D陈设 陈列 扶养 抚养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A自在无碍,兴尽而返,独往独来B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C独往独来,兴尽而返,自在无碍D兴尽而返,自在无碍,独往独来5、下列五句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

3、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她会做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她刷洗背叛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她那粉嫩的手指。A B C D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句是 ( )A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B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C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

4、里有柴?D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被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7、下列问句中,属于反问的一项是 ( )A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B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C没有绿色哪有生命?没有生命哪有爱情?没有爱情哪有歌声?D你们是否听说过有关红玫瑰的传说?8、下列有关语文知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B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有广义和狭

5、义之分。C小说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核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D书信分为一般书信和特殊书信两大类。一般书信有感谢信、表扬信、求职信等。9、下列对课文的说明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卖白菜是一篇写人散文,叙述我和母亲在集市上卖白菜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的诚实。B荷花淀是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小说的景物描写雅致、语言恬淡,为作家赢得了“诗体小说”的美誉。C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富于哲理的散文,作者融情于景,表现了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忧虑。D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英国的莫泊桑。10、下列句子中关于通假

6、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通“醒”,醒悟。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通“曝”,曝晒。D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本性。阅读臧克家的诗老马,回答问题: 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一九三二年四月11、下面对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C“眼前飘来一

7、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沉重欺压,有“扬起来”狠狠抽下的意思。D“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30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势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了对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D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的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守,平淡中见深远。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8、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

9、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

10、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13、对选文第一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一方面把所要揭露的范围限制在学艺上,揭露国民党政府在文化方面的卖国主义,另一方面暗示国民党政府在“别的”方面也奉行“送

11、去主义”。B、“但终不知后事如何”,揭露国民党政府借展览古董为名,行倒卖古董之实。“后事”是指把古董展览以后卖给帝国主义。因为这是“国家机密”,所以作者说“不知”。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词用得准确、生动,含有奚落、讽刺意味。但是只有“几张”画却要一路地“挂”过去,又多么寒碜可怜。对比之下,就揭露了所谓“发扬国光”实际是自欺欺人,是非常可笑的。、“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一句反语。它不是讽刺梅兰芳,而是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进步”在实际意思是倒退、堕落。14、下面对作者运用的比喻论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2、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和古代文化遗产,“孱头”比喻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虚无主义者,“废物”比喻投降主义者。B、“大宅子” 比喻外国文化和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孱头”比喻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虚无主义者,“废物”比喻投降主义者。C、“大宅子” 比喻外国文化和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孱头”比喻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虚无主义者,“废物”比喻投降主义者。D、“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和古代文化遗产,“孱头”比喻虚无主义者,“昏蛋”比喻投降主义者,“废物”比喻逃避主义者。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语句,使用反语这种讽刺手法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

13、扬国光”。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D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16、选文最后三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类比论证 D.举例论证三、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8分)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720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