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1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66930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去年夏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了6名小病人,而他们住院的原因却令人心寒自残。在浙江 的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青少年自残行为发生。这些十几岁的孩子的惊人举动让许多从事儿童心理工作的专家大为吃惊。他们呼吁:家庭和社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杭州13岁的少年小强(化名)刚上初一,一到暑假就成天想着出去玩。可父母因为他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要求他少出门、多看书。这本来是司空见惯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被父母宠惯的小强却大发雷霆,扔下一句“不让我出去玩我就死给你看”以后,一头就往墙上撞,吓得父母连忙把他送到医院。尽管没出什么事,但父母却怎么也想不通,这孩子的心怎么这么狠呢?其

2、实,今年暑假像小强这样“狠心”的孩子还有三四个,他们也都是父母未满足诸如“买电脑”之类的心愿,便砸了电视机,或是站上阳台威胁父母说要跳楼。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孩子的行为不能自控,而表现得近乎疯狂?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理事,杭州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与治疗室主任朱晓华医师分析认为,十三、四岁的孩子是一弱势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还不健全,非常需要得到家庭的关爱、师长的重视、同学的友谊。同时,他们又正处于身心的断乳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人生观,可以独立面对社会,做自己的主人。她说,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变化,对待孩子仍采用包办、干涉、指责的方式,并且认为这是关心、帮助他(她),那么由此带来

3、的往往是孩子的腻烦和反抗。他(她)们会认为这是对他人格和自由的打击,并随之出现焦虑、急噪的心态,产生“情感危机”,从而导致行为的不能自控。浙江省妇联儿童部部长缪建云将症结归于家长偏向于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品德教育。有些人对子女溺爱、娇惯,甚至采取有求必应的做法。一旦不能满足要求,“宠”惯了的孩子就会以撒娇、耍无赖,甚至自残的方式“要挟”父母。缪部长认为,家庭对孩子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也是造成自残现象增多的原因之一。“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解决。”缪建云部长告诉记者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11岁女孩,别的什么都好,就是很会花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就告诉她,家里的钱都放

4、在一个地方,家庭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时取用,只是要把每笔钱的用途记录下来,供其他人监督。几个月后,女孩不仅没再乱花钱,还指出父母在用钱时的不当之处。通过参于家庭的经济管理,孩子不仅可以学会理财,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还能培养他(她)成熟的心理,让他(她)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在走向“人”的人。另外,家长要注意纠正自己的不端行为,否则,将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16岁女孩小莉(化名)的父母为了离婚而经常吵架,有时吵得不可开交。小莉由于难以忍受,竟然在自己手腕上割了一刀,表示抗议。幸好被父母即使发现,才没有危及生命。 朱晓华医师对小莉的行为感到极为痛心。她说,即使是16岁的“大孩子”,仍是家庭中最敏感、最易

5、受到伤害的个体。家庭的任何矛盾,如父母争吵、关系紧张、甚至离异,都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为了缓和家庭的矛盾,引起父母的注意,大多数孩子都会以哭闹、不吃饭等形式表示抗议,而少数一些走向极端的孩子,就会采用自残的方式。小莉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已经从焦虑型转变成忧虑型的病态心理,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活着已经没有兴趣。目前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时有发生,朱晓华医师和缪建云部长希望通过记者向社会呼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提倡家庭民主,相互尊重,加强亲子沟通,通过“俯下身来和孩子一般高”的方式平等交流,这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还孩子自由的空间,培养其坚强的个性特点是培养健康心理的目标。这种青少年的自

6、残行为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了解,浙江省妇联儿童部、教育厅已建立了各级社会型的家长学校,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进行针对性教育。到目前为止,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的办学率已达80%以上,合格率为70%,各县市的新闻媒体有95%开办了与青少年家庭教育有关的栏目。同时,学校、社会对于有多动症、学习有问题的孩子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有了心理上的异常表现要及时与心理医生联系,及时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青春期为什么情绪不稳定好多大人都觉得青春期的孩子特别难琢磨,刚才还兴高采烈呢,怎样一会儿就晴转多云,甚至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了呢?确实,情绪的强烈和不稳定,正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少

7、男少女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并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有病或者犯神经,而是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之一。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至少面临着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身体正在急剧发育,特别是性方面的发育和成熟,使他们积蓄了大量的能量,容易过度兴奋;一方面学习上的任务很重,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竞争,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再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部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人际交往也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这就使他们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了。这三方面的压力常常交织在一起,矛盾此起彼伏,虽说生活的内容大大丰富了,但也不再像幼儿园、小学时那样单纯容易了。而这时,他们的大脑的神经机制并没有发育健全,调节能力

8、还比较差,因此面对各种压力和刺激,便很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青少年又不像成年人那样善于控制或掩饰自己,常常喜怒皆形于色,便显得情绪忽高忽低,特别不稳定了。 虽说情绪不稳定是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但是由于情绪的波动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比如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分散我们的学习注意力,长期的恶劣情绪还会使人生病,因此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青春期心理压力大怎么办人人都会有的压力究竟是什么?压力就是外界的各种刺激对身心所引起的不良影响。现在的学生由于课业繁重等原因,压力问题日益突出。轻微的压力可以轻松消除,随时间淡化,或因个人感受不同而逐渐转化为一种推动力,增加进取心。不过,从反面看,压力会引起不安

9、、暴躁等情绪变化,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压力的表现方式因人而异,初期症状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生理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疼,疲劳,失眠,消化不良,颈痛或背痛,食欲差或吃得过多。心理的症状主要包括紧张或焦虑,愤怒,消极,悲观,怨恨,易怒,玩世不恭和无法集中注意力等。这里向你介绍一种3R原则。3R原则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减压原则:即放松(relaxation)、缩减(reduction)、及重整(reorientation)。换句话说,是将减少遭遇压力源的机会、放松自己、重新调整要求或期望值三者结合起来,在已有的正面压力、自发压力与过度的压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节各方面来缓解压力?可以

10、从小事着手来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压力。热爱学业: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从主观上树立热爱学习的精神,排除对学习的抵触情绪。积极思考:停止消极的想法,重新考虑事物,变消极为积极。计划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坚持运动:制定一个锻炼的计划,有固定的锻炼时间、锻炼方式和锻炼频率。注意饮食:有计划地多吃一些能促进健康的食物,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合理。扩大交往:努力扩大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好处。适当放松:雕刻、听音乐等都是很好的放松方法,试一试,从中选择适合自己方法,给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留些时间。如果以上针对个人的减压方法不起作用,可以求助于专业机构或人士,例如心理医生或心理热线的工作人员。让这些专业人

11、员来提供减压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对缓解压力很有帮助。服用保健食品对减缓紧张,缓和压力有用吗?如果你承受的压力过大以致不能有效地学习时,服用保健食品来减缓压力或者遵医嘱服用药物来帮助睡眠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但其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证实。青年成长的十大心理障碍理想型:沉浸在理想王国里,眼高手低,不愿脚踏实地地干平凡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件事没有做完,又想到第二件事,不切实际。 自卑型:自以为事事不如人,受到冷遇更受不了,总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郁郁寡欢,自暴自弃。 闭锁型:有些青年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别人不同,又不易为别人所理解,因而他们倾向于把自我体验封闭在内心,而不愿向他人表白。 失意型:失意

12、,是当人的期望不能实现,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感到沮丧的心理体验。它使有些人会产生不正常的自我评价和期望,将导致个人社会适应的失调。 嫉妒型:这不但有碍于别人,而且有害于自己,对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惟分型:考试流于重本本、条文的弊端,牢牢地打下“分数第一”的心理基础。在这种惟分心理支配下,人们只得为“分”而奋力拼搏。 怯懦型:这种心理的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常多虑,犹豫不决,稍有挫折就退缩,不想有所作为。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都气质脆弱,无所谓创新、成才。 情绪型:青年情绪的变化带有两极性,容易动情、喜悦、激动和振奋。同时,也容易悲观、消沉、忧愁和苦闷。对于青年的这种正常心理活动,重要的是在行为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以减少不良影响。 习惯型:习惯的形成,一是自身养成的,一是传统影响的。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节奏缓慢,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等保守的心理习惯,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妨碍人才成长的不良习惯。 厌倦型:一旦遇到波折、困难或不顺心的事,都要抱怨他人,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悔恨“明珠暗投”,牢骚满腹,对生活失去兴趣,对美好的东西失去追求。这种厌倦心理磨损人的志气,是成才的一个致命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