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专练名言警句类选择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64263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型专练名言警句类选择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题型专练名言警句类选择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题型专练名言警句类选择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题型专练名言警句类选择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题型专练名言警句类选择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型专练名言警句类选择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型专练名言警句类选择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高考复习题型专练(四)名言警句类选择题1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启示是()宏观调控要远近结合、未雨绸缪要维护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要综合发挥各种调控手段的作用要着眼于维护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ABC D2武汉市三位“布衣参事”以“对话、汇智、求是”为题,与百名武大学子围绕“就业、医疗、住房保障”等问题面对面展开了交流,这让政府工作更“接地气”。如果让你撰写一篇关于“布衣参事”的小论文,来说明这种制度设计的必要性,最适宜借用的

2、名言是()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C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3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有一段经典对话。李世民问,人主何以为而明,何以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位领导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必须会用、善用耳朵,只有优化耳功,才能为民建功。”自古而今,“耳功”不仅关乎人的品格与襟怀,更关乎事业之兴衰成败。材料意在表明()决策权在人民手中政府的科学决策需要集中民智领导与群众之间应该是鱼水关系领导干部应该善于听取民意A BC D4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该

3、诗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有()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不要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摒弃传统文化对文化创新的影响A BC D5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如“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等。下列说法和上述精神内涵相吻合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吴越同舟、众心成城A BC D6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选 项中与这段话蕴含的道理

4、相近的是()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陆九渊)德不称其位,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王符)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A BC D7罗素在一本书中论述“哲学的价值”时说:“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哲学所考虑的对象是重大的,它的价值必须在它的极其不确定性之中去追求,它的用处在于能够指点出人所不疑的各种可能性。”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人生真正的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真正的哲学可以启迪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创新A BC D8“你在

5、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题中蕴含的哲理与下列选项相同的是()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B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C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D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9“五两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词说明()A运动和静止都只是人的感觉B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运动和静止都是有条件的D世界上不存在静止的事物10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司马迁对国家管理经济提出了“善者因之”,“各劝其业

6、,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善者因之”的合理性在于其认识到()A管理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B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C人们不应影响社会的发展D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11朱熹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上述观点说明()实践与认识相互决定、相互促进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实践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A BC D12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下列诗句中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7、偏”哲学寓意相近的是()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3下列名言能体现事物发展途径的有()A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B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顾况) D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杨万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使得曾经引发争议的话题再度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据此回答1415题。14人社部将根据劳动者的出生时间或工作年限分批调整,逐渐逼近目标。例如目标是将退休年龄延长5岁,政策启动后不是直接要求

8、劳动者5年后退休,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列与该方式蕴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A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B明察秋毫,不见舆薪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5延迟退休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抉择,既要考虑经济理性,也要考虑人文关怀,而关键在于养老保障制度的可预期性与透明度。下列与此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A BC D16老子基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观,提出均贫富的思想,并对当时社会“损不足奉有余”的“人之道”予以谴责。他告诫统治者“物或损之而益”,若效法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反而有益于统

9、治地位的巩固。上述观点()否认“人之道”与“天之道”的斗争性,倡导“人之道”效法“天之道”承认“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同一性,希望统治者遵行天道来治理国家提出“物或损之而益”这一思想,承认“损”与“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反对统治者“损不足奉有余”,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体现A BC D17下列说法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所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A BC D18自强不息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中国的诸多远古神话、寓言,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无不彰显着古人自强不息的人生品质。下列说法中蕴含的哲理

10、与材料一致的是()A经国大业,不朽盛事B不畏义死,不荣幸生C终日乾乾,与时偕行D平静淡然,不卑不亢答 案1选B本题考查国家的宏观调控。材料强调的是要未雨绸缪,着眼于长远发展,当选,答案为B;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中心无关。2选B本题考查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布衣参事,让群众给政府提意见和建议,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强化群众和政府的联系,答案为B。3选C本题考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的知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因此,领导者的科学决策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民智,反映群众的要求,当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

11、公仆,“优化耳功,才能为民建功”,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善于听取民意,当选,答案为C;人民能参与决策,但决策权在决策机关,错误;与题意不符。4选A诗句旨在表明,北方的梅花曲用羌笛吹奏,淮南小山的歌词中提到了南方的桂枝,请您不要再演奏从前朝代的曲子,听我新谱成的杨柳枝吧。喻指时代前进了,文学艺术也要前进,必须敢于创新,创作出能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来,当选,答案为A;与题意不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错误。5选B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当选,答案为B;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是团结统一精神,均不符合题意。6选C材料中王国维的语句意在

12、强调既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也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旨在强调知荣明耻即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不当选;的意思是德行和他所任的职位不相称,给他带来的祸害一定很残酷;才能和他所在的职位不相称,给他带来的灾祸一定很大,这侧重于知识与道德的关系,当选;意在强调礼义廉耻的重要,不当选;的意思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同样是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当选,答案为C。7选B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的关键句在于“它的用处在于能够指点出人

13、所不疑的各种可能性”,这启示我们必须重视真正哲学的作用,正确,答案为B;真正的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能提供具体方法,错误。8选B本题材料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转化。A项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C项观点错误,D项体现的是联系的条件性。B项符合题意。9选B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停却棹”“山不动”,而船在行进,这表明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答案为B;运动和静止是客观的,非人的感觉,A错误;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错误;D是否定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观点。10选A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旨

14、在强调“善者因之”即遵循客观规律的重要性,答案为A;B、D不符合题意;人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社会发展必然受人的影响,C观点错误。11选D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特点等。朱熹的话强调在“行”(实践)中发现“知”(认识)的不足,在实践(亲历其域)中检验和发展了认识(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正确,答案为D;错在“相互决定”上;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错误。12选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意即“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渺远”,这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答案为A;B说明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体现的是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均不符合题意。13选B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答案为B;A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表明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D蕴含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4选D本题考查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延迟退休,这体现了注重量的积累,答案为D;A强调革命批判精神的重要,B体现矛盾的主次方面,C蕴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