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96639 上传时间:2017-05-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2014 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答: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

2、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

3、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是以往实践和认识已经达到的成果,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它是一个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又是一个个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关节点。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由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

4、,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这种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以上是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知识点,也就是说真理这种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收到人类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限制的,就目前人类的这一能力来说人类能够认识世界,认识太阳系,认识事物的最小微粒,这些就是绝对的科学的真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不排除人类会发现宇宙之外的东西或者更小的微粒,从这一认识上人类认识的真理有是相对的。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

5、的作用。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全会提出, “到 2020 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为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处”的中国改革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方面,有许多重大理论创新,初步体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全会提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1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

6、政府作用” 。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在党的文件中是首次提到的,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定决心,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是构建经济体制时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突破思想束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过程。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对市场和价值规律等有关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提出“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7、场经济体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新的突破,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 , “两个字”的变化,是对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世界各国在谋求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必将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有其他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市场借助价格信号传递复杂的经济信息,引

8、导各类市场主体作出理性选择,促使生产要素不断优化配置;市场具有强大的激励功能,能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市场具有“涓滴效应” ,通过动员各类要素,创造就业岗位,使劳动者获得增加收入的机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市场借助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创新,诱导结构变迁,促进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有效市场”和“有效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轮子,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只有“双轮驱动” ,才是完善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把“建设统一

9、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到了新理论和实践高度。要想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就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否则就会出现“市场失灵”和“资源误配” 。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各类市场主体(资产所有者、企业、消费者等)的自由选择和公平竞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等价交换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 7 月 23 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三中全会把“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10、,指出 “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相对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改革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我国的各类市场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市场分割和碎片化现象明显。以土地市场为例,我们还没有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受到限制,土地资源配置失误和低效率利用现象大量存在,农民的利益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其次,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还不完全和完善,行政干预价格形成的现象大量存在。消费品等一般性商品的价格已基本由市场机

11、制决定,但生产要素价格以及自然资源价格仍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价值和稀缺性,从而导致使用上浪费,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第三,市场壁垒大量存在,商品,特别是生产要素还不能充分自由的流动,投资自由和消费选择的自由受到限制。我们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起来,让资产所有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拥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让市场具有充分的弹性和灵活性,让人民享有充分的经济自由和较高的物质福利。2第三,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增添新的科学成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

12、济制度是党的十五大首先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 “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更加科学,内涵也更加丰富。一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这就清楚地表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是必须长期加以坚持和不断完善的。二是更加明确地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同等重要性,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并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

13、有制经济发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是 30 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2011 年,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到工业总产值的 71.88%,城镇总就业的 73.8%,税收总额的 62.9%。三是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特别提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各种类型的财产获得有效而同等的法律保护,是市场经济顺利运转的制度基础,也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前提条件。经济学把产权的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以及合

14、同的有效执行和纠纷的公平仲裁视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支持性制度。只有有效保护产权,才能把各种资源充分动员起来,激励人们去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和有效运用财富,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发展获得不竭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将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制度建设。四是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有效产权组织形式,也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党的十五报告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体现了我们党关于公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优势是它能够充分利用公有制经济和

15、非公有经济两种产权形式、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调节方式各自的长处,获得多种产权形式协同配合的正效应。在新一轮改革中,我们之所以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因为我国不仅出现了大量的非公有制资产,公有资产的产权主体和实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各种形式的财产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利用、相互制约已是大势所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改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还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的有效治理结构奠定坚实的所有制基础。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方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是加速构建有效保护各类财产的公平法治环境,无论是“公有”财产还是“非公有”财产,只要是社会财富创

16、造的源泉,都要给予公平对待和有效保护;二是通过清晰界定国有资本职能、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三是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进入壁垒,平等获得生产要素,保障投资自由。二、大作业具体要求: 大作业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基本理论要阐述全面和准确,相互关系要清晰,逻辑思维要严密,中心论点要突出,理论和实际要有机结合,结论要顺理成章。具体要求:1、两道题都要做(写在一份作业上,题目可分开:1、2、 ) 。2、必须严格按照原题做,两道题的标题都不能做任何改动。文章内容要紧扣题目,内容不得跑题和偏题。3、两道题的总字数要在 2000 字以上。4、严禁网上抄袭,严禁互相抄袭。3以上 4 条具体要求必须同时达到,否则不及格。三、参考教材朱同丹: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明教程第二章第二节;第四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