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心理学问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62939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要心理学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重要心理学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重要心理学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重要心理学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重要心理学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要心理学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要心理学问题(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你知道“罗森塔尔效应”吗不知朋友们有没有听说过罗森塔尔效应。在即将做教师的时候,我们的心理课上曾讲过“匹格马列翁效应”-每个做教师的人好象都要学心理学、教育学的。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匹格马列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这就是著名的“匹格马列翁效应”。直到上周日下午参加家长学校才第一次听到“罗森塔尔效应”。那次家长课的主题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专家带领家长一起朗读了一段话:一个孩子经常被看成怎样,经常被说成怎样,经常被怎样对待,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成为现实。是的,你经常怎样看待你的孩子,你经常怎样对待你的孩子,

2、在不久的将来,这都将成为现实。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

3、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罗森塔尔效应的启示为

4、什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赞美非常重要呢?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完成的。这个实验的结果,当时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后来就用罗森塔尔自己的名字,命名了此实验,将这个实验产生的效应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实验开始之初,罗森塔尔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小白鼠是经过他精挑细选出来的,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是普通的小白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两组小白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奇迹发生了!他发现A组的小白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小白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然而那些被

5、罗森塔尔贴上“非常聪明”的标签,并且的确比B组的“普通小白鼠”显现出了超常能力的A组小白鼠,真的像罗森塔尔说的那样,是经过他精心挑选的吗?其实不然,两组小白鼠都是随机抽取的普通小白鼠! 罗森塔尔觉得非常有趣,也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于是,1968年的一天,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1至6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郑重地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有关的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他和

6、助手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又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原本能力平平的学生成为“绽放的花朵”?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因为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威望,他刻意编织的“权威性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作用,令老师们深信不疑,影响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被选出的学生,营造出欣赏和接纳的氛围。被选出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

7、的期望,相信自己优秀。于是这些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这就是“期望”的神奇魔力!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他人(尤其是像老师和父母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导致被期望者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可见,鼓励、赞美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不光对孩子的学习,也对他们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父母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专家,因为再有名的专家也不可能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希望大家用心阅读这些案例,找到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8、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

9、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亲子沟通的技巧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

10、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就拿人际关系来说吧,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与其说一个人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如说他缺乏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那么孩子的这种能力最早是从哪里学习来的呢?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初学习场所是家庭。在家庭中,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保护、抚养,通过与父母的良好沟通,建立起对他人最初的信任关系。家庭为一个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能很多人觉得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这些能力应该是在学校习得的。其实不然,孩子最早的老师就是父母,小到孩子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大到孩子未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和家庭的亲子沟通有关。比如一方面,孩子从父母那

11、里得到食物、住处、指导、劝告、关怀、慈爱以及纪律和控制,同时他们也向父母提供了顺从合作、帮助和满足情感关系的机会;另一方面,社会文化、信念、价值观都是通过父母以一种高度个人化的、选择性的方式向孩子传递的。父母的人格、态度、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和性别也都影响着他们向孩子传递的文化价值和标准。 父母的言行不一是很多孩子心理冲突的根源。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很难形成评价事情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出统一的价值观。有人会问: 我们对孩子确实是一片真心,关怀爱护备至,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变得自私? 为什么有的孩子乐观向上?有的孩子消极蛮横? 从这个角度讲,家庭良好的亲子沟通就不单单是父母和

12、孩子关系处得好不好这么简单了。亲子间的相互倾诉、互相扶持,一起面对生活压力,不但会让孩子充满力量,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将来与他人、与外界的交流能力,还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亲子沟通的技巧是一定需要学习的。 把孩子当客人对待为什么要把孩子当客人?父母会觉得诧异吗?试想想,如果我们家里来了个客人,外面又下大雨,客人来的时候带着一把伞,然而走的时候却把伞忘在门边儿了。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怎么跟客人说话? 我们会这么跟客人说吗:“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总是丢三落四的,不是丢书,就是丢钥匙,如果脑袋不是长在你自己脖子上的话,你恐怕连脑袋都丢了吧!” 我们绝对不会这么跟客人交流,为什么呢?太没有礼貌了

13、!因为大家都懂得对客人要尊重,要以礼相待。我们会小跑几步追上客人,轻言细语地说:“您的伞,路滑,小心走好!”还会多说别的吗?不会!因为我们理解客人偶尔健忘是人之常情,绝对不会冷冰冰地只顾评价客人马虎的行为,而不照顾客人的情绪和感受。 可是大家想想,刚才模拟的那种说话的口气像不像父母平常发火时跟孩子说话的口气?一般父母在孩子丢三落四的时候,很难有对客人的那份耐心和体谅。我们虽然不会明说:“孩子,你事事都必须绝对正确,绝对不能忘事儿!”,但我们似乎下意识地觉得:孩子应该做得好,应该严谨不马虎。所以,一旦孩子的所作所为跟我们下意识希望的不一样时,我们的无名火就会窜出来,就会跟孩子絮叨上一箩筐的数落,

14、一直把孩子说得想要拿手或者棉花捂耳朵为止,全然忘记了孩子也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正在磕磕碰碰中摸索着成长他们有情绪也有尊严,也需要在突发小失误时,被尊重,被理解,需要父母能照顾到他们把事搞砸了以后沮丧的心理感受。我还记得有个8岁的小男孩在咨询室里跟我的对话。我说:“你愿意跟父母交流吗?”他摇头:“不愿意!跟我爸我妈都不爱交流,尤其是我妈!”我问为什么,他说:“你不知道他们有多恐怖?!跟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似的。我要是哪天想跟我妈说件事儿的话,那天晚上就甭想写作业,也甭想玩了。她会跟我说很 长很长的时间,天哪,我就什么都甭想做了!”这就是通常在家庭中看到的情况。 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时候,缺少了对待客人

15、的那份尊重,更多的是去看孩子做事情的结果,然后就这个结果做一大堆点评,往往缺乏跟孩子“共情”。“共情”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也就是日常所说的对他人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能力。需要父母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先去体会孩子的情绪,给予理解和支持,而不是直接去点评事情的结果,说上一大堆斥责的话。孩子本来已经很沮丧了,听了父母的话就会更加手足无措。首先,当孩子的情绪未恢复正常的时候,即使父母说的每一句话都千真万确,孩子也听不进去;其次,当父母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予以指责的时候,通常都是以否定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为什么会起反作用呢?做个小游戏,大家就明白了。请你闭上眼睛,深

16、呼吸好,现在听我的指令:请大家不要去想那只小猫,千万别想那只竖着两只耳朵、长着绿色眼珠的小猫,千万别想那只翘着银色胡须、长满黄褐色斑纹的小猫,请你千万别想那只尾巴弯弯的、晃来晃去的小猫好,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告诉我刚才你们想什么了?你一定会笑。你满心想的都是那只小猫,对吧?可大家明明听见我说“千万别想”,却干嘛偏要想呢? 这个游戏说明,当别人向我们传递信息时,通常我们是听不到否定词的,越否定的,越会被我们牢记。仿佛鬼使神差,大脑根本不听我们使唤。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也是这样,否定词都是无用功,孩子一个字也没听见。你越喋喋不休地叮咛孩子:千万不要做某事结果反而把这件事深深地烙印在孩子心里,恰恰让孩子不想做都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