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60770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二)参考答案一、 这首诗抒写对远方的人的思念之情,起于“明月”, 终于“明月”。首句写景 , 即用“明月”为相思 铺设背景 , 而 “情人”的相思之情也正是由 “明月” 引起的。“情人”在月光下忍受相思之苦 , 漫漫长夜 , 难以入眠 , 最后想把满手的月光赠送给远方的人 , 却又不能 , 只好希望到梦中去相会。由此可见, “明月”贯穿了全诗,在诗中起线索作用,并同思念之情密切相关。二、 诗人在句中运用了拟人手法 , 将人类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 , 使之人格化。在诗人的想像中 , 明月成了富有同情心的知己 , 能将自己的思念和关切之情带给远方不幸的朋友。这一想像是十分巧

2、妙的:人隔两地,难以相随 , 而月照中天 , 千里可共 , 所以诗人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 随风飘到龙标 , 陪伴在朋友身边。这样写 , 诗人内心的忧虑、焦急和关切之情便跃然纸上了。三 本诗前一联是实写 , 后一联是虚写。“雪净”“羌笛”等象征着和平宁静的生活环境;接着 , 又运用设问、通感等修辞手法将曲名“梅花落”拆开 , 以故乡的花写声 , 表现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四、 “绿肥红瘦”是说绿叶更茂盛了, 花儿稀少憔悴了。该句使用借代和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惜春伤时之情 , 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境界 , 成为千古绝唱。 五、 (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

3、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六、 (1)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

4、,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七、 (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5、。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八、 (1

6、)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二三两句把视线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何等的旷达。(意思相近即可) (2)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九、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 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

7、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十、 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

8、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十一、 (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十二、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对);对比(或“对照”、“呼应”)。十三、 (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2)自月升到月落

9、,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十四、 (1)秋风无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黄,百花凋零,给自然带来秋光秋色,因此虽无形却可见。用“见”可将秋风及其带来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十五、 (1)特点是廖廓苍茫,朦胧凄情,萧条冷落,寄托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离愁别恨和孤独惆怅的羁旅情思。(抓住诗重臆想“碧云”、“黄叶”“寒烟”“斜阳”,从形象、色彩、情调几方面归纳特点,结合下片把握情感寄托。) (2)这一句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反衬羁旅

10、愁思。不直接写愁苦,而说只有好梦才能入睡,这里好梦显然是指亲人团聚,而现实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以梦境之乐写现实之悲,悲亦更悲。(先要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在联系上下诗句,方可明白其表达技巧。)十六、 (1)同意。它使通常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出豪迈的胸襟和气慨。 (2)第一、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颠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象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第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第三、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融入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