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79658752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26理想的风筝教材简析:理想的风筝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风筝”为线索贯穿全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课文运用倒叙的写法,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的情景、听同学回答的情景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思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

2、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情感线,多形式地朗读课文,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在读中悟情、在启发中激情、在朗读中诵情、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最终体会到“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思维,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学习文中运用典型事例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3、会认“哽、蜈、蚣、翩”4个字,会认写“筝、哽、翩”3个字,掌握“风筝、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等词语。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教学难点:探究刘老师是一位这样的老师,体会课文中写“我”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教学准备:1、收集苏书阳的相关资料,阅读苏叔阳的作品。2、收集阅读描写师生情意的文章。3、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简介

4、作者。(一)课件播放孩子们放风筝的图片,复习古诗春居,引导学生感受放风筝的快乐。【意在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以利于更快融入课文的情景之中。】(二)创设语境揭示课题。(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四)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叔阳的资料,教师简介作者。【引导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五)读课题,质疑。(例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抓住课题质疑,设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一)自读思考。1、学生自读课文,就读前的疑问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2、学习生字词语。(展示

5、课件)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风筝、蜈蚣、倘若、连翘花、哽咽、酸涩、翱翔、屈辱、线拐、沉醉、不由自主、慷慨激昂、各式各样、气喘吁吁、翩翩起舞、扶摇直上。)(提示:“连翘花”的“翘”是多音字,在这里读“qio”; “哽咽”的“咽”,这里读“y”,指悲哀得说不出话来。)指导写字:“风筝、哽咽、翩翩起舞”(二)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回忆部分,把课文一分为三。提示回忆性的文章一般结构。)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3自然段)。(一)出示画面(人们在春天放风筝),范读课文第一部分。(二)听读后质疑,解疑。(出示:为什么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6、)【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是闲笔。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和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爱放风筝的刘老师的回忆。】(三)体悟情感,指导朗读。1、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教师读1、2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2、有感情地齐读第一部分。(四)默读思考,初步感知主要内容。1、默读410自然段,思考: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情?2、边读边作上批注。3、交流思考结果。(教师相机板书:笑谈腿疾、上课情景、关爱学生、放风筝)【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了解课文回忆刘老师的几件事情,学生实际上也就很自然地对课文的内容和层次进行了梳理。】4、指名分事件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顺、读流利。)四、布置作业。(一)熟读课文,在令你感动的地方作批注。(二)抄写生字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