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54799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 秀 案 例 鲸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优化教育。所谓“整合”,决不是勉强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拼合”在一起,而是真正“结合”在一起,是努力凭借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做却不容易做好的事情。鲸是人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常识说明文,文中大量采用了打比方、列举数字等方法来说明鲸的各方面特点。虽然文章叙述清晰,言简意赅,但终因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学起来就显得空洞乏味。有位教师在教这一课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了阅读资源和阅读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新概念阅读教学。一、揭题释题,设下悬念上网来到“鲸”的首页,首页设有“展览馆、鲸之谜、知识信

2、息窗、导游室、资源库、留言版、相关链接”七个栏目。师:从“鲸”这个字上看,它属什么动物?学生争议,教师请学生进入“展览馆”中观看。在里面的“图片欣赏”和“鲸的进化”动画片和文字说明中,学生初步了解了鲸是哺乳动物这一特点。再次进入“阅读提示”中的讨论:文中的哪些词句说明了鲸的进化是漫长的?请你读一读。二、精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分组进入“鲸之谜”栏目学习,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环节学习: 形体、种类、捕食、呼吸、睡觉、生殖 ,在每个版块中又分别设有“动画表演”、“图片欣赏”、“文字说明”和“阅读提示”。如一组学生是这样学习“鲸的睡觉”,点击睡觉后在“动画表演”中观看了鲸聚集在一起睡觉的场面,又

3、在“图片欣赏”中观赏到鲸睡觉的远景和近景图片,“文字说明”是课文的第六小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中的提示:鲸睡觉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立即四散游开”?多次阅读“文字说明”和“资料库”的内容后把小组讨论结果写在了留言版上以作交流。三、学生到主机上交流鲸的各方面特点,其余学生作补充说明或发表不同观点。四、学生点击“知识信息窗”了解鲸的相关知识,如:大海中的歌声,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鲸遭到人类疯狂残忍的屠杀五、点击“导游室”,出示四幅鲸的图片。提示:这是南京海洋生物馆中鲸的照片,请你配上一段文字说明,讲清楚鲸的名称、体重、捕食、呼吸等特点。阅读教学无非是两项基本活动:紧扣字词句段篇分析“课文”;

4、站在思路高度朗读、品味,加深对词句与思想的理解。问题在于,如今分析课文的教学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成了繁琐哲学,挤掉了站在思路高度朗读、品味及其他语文活动。尤其是这种说明文类型的文章,既要分析课文又要避免繁琐分析,成了当前改革语文教法的突破口。实践证明:传统方法无法打开这个突破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特征说为打开这个突破口提供了理论依据。按照特征说的观点,阅读时课文作用于人体感官的刺激信息是多方面的,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刺激信息,以及隐藏在这一形体后面的作者观察、思考的刺激信息,都记录在感觉记忆中。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由教师讲解操作,而是由学生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自动完成的,就像计算机那

5、样,信息输入后,处理过程都是自动完成的。案例中,教师把课文以及相关内容制成一个网页,它是一个“元素材集成”。不但丰富的教学素材,而且按不同栏目、不同层次整合起来的。不管是教师想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知识内容,还是想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还是想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材料,都很容易满足。这种“集成整合”对语文教学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充分可能。网页中的各栏目是针对语文课上学生应当完成的认知过程设计的。在这些课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生阅读活动整合在一起,这有助于帮助语文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帮助老师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到培养能力的教学上来。特别是“阅读提示”至始至终告诉我们这是一堂阅读课,不是计算

6、机课。所有的动画或图片或相关知识都是一种阅读的手段,是为了帮助我们阅读,它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又紧扣了重点词句,使语言训练实在有效。网页在素材呈现方式和链接方式上灵活多样,教师、学生均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需要、打开或关闭、暂停或继续、看提示或不看提示、返回上页或进入下页或转到另一页。这样应用信息技术,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提供了很大方便。网页中的声频资料和视频资料很多,这又使语文课堂教学大大增加了形象感,反映语文学科特点的因素,这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质量有很大帮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过程具有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

7、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我与地坛温十四中 周立一、设计理念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主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事实上,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所接受的教学信息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教授的信息输出量,特别是多媒体和互联网融入教学中,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从单向向双向(或多向)交互式的方式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换句话说,信息不

8、再是从教师那里“拿”回来,而是由学生在更广泛的时空里“找”回来的。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即时、多向获取信息的可能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二者融合将有利于语文的教与学。此外,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史铁生在20岁时不幸双腿残废,这篇散文凝聚了他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通过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用苦难提高了人们

9、对生命的认识。其中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对于少不更事的学生来说,是一次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的好机会。史铁生是当代文坛大家,有关他的资料非常丰富,而如何面对挫折及生命又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之一,因此网上相关信息也很多,这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文中的生命感悟充满了情感和思辨色彩,适宜学生做探究性学习。因此可以倡导学生阅读时有意识地带着疑问去探寻、追究作者的生命感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合作探讨,从而获得一定的认识体会。二、基本思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

10、教学模式。网络探究学习是网络时代新型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任务和过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引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整个过程全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师的角色:(1) 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2)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3) 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 (4) 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 (5) 学习的评价者网络的作用:呈现教学信息,传输教学信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学习资源库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在地坛中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生命感悟。2、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自主探索与学习的能力。3、 情感目标:增强直面挫折

11、、战胜挫折的能力,懂得珍惜生命,体验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 重点体验作者在地坛中的心路历程及获得的生命感悟,学会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2、 难点由于生活阅历尚浅,学生对作者生命感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数 2课时三、教学过程1、 地点 多媒体网络教室2、 教学软件 教师自己制作的我与地坛网页lanstar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能有效监控学生学习,可将学生作品广播给其他学生)BBS动态论坛(学生可提出观点,进行讨论,发布成果)3、学生基础:掌握一定的文字处理、网上讨论、信息搜集能力(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用网页展示作者的生

12、活经历及照片和地坛公园的图片。 师:史铁生在20岁时下肢不幸瘫痪,青春韶华,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他来到了北京的地坛公园,在这座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趋于沉寂的地坛中,他进行了深沉的思考,许多年过去了,史铁生竟成了著名的作家,现在的他以开怀灿烂的笑容来面对生活指导学生初步观察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发布到BBS上,教师做最后归纳:主要疑问史铁生在地坛中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他获得了什么生命感悟?(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现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无所谓探究。而网上发帖的方

13、式又确保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 (二)网上阅读,自主探究 师: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对于史铁生来说可谓意义特殊,请同学们对网上的电子课本进行深入阅读,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阅读速度较快的同学可自行浏览全文的其余章节。(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 围绕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和生命感悟,学生自主探究后争相发表看法(要求尽可能发表到BBS上),掀起了课堂第一个小高潮:生1:我觉得地坛公园的景色很美,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

14、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史铁生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忘掉了自身的痛苦,走出了残废的阴影。生2:我觉得地坛和史铁生特别有默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地坛可以说是他的知音。生3:我倒觉得是他母亲的爱帮助他度过了人生的难关,不再想着寻死。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得多感人,地坛就是母爱的见证啊。生4:我认为地坛的宁静的环境很重要,使他能静下心来思考生死的问题。生5:但这也离不开他

15、母亲对他的理解和关怀啊。母亲那份无言的爱才是促使他跟死神告别,选择坚强地活下来的最大动力。生6:我认为地坛的景物描写里其实就反映着作者的心路变化,起初都是些比较荒凉的景物,像老柏树、野草荒藤啊,后来的蚂蚁、瓢虫、蜂儿就显得有活力多了,作者后来已经能投入到景物的欣赏中来了,“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可见史铁生是一步步地走出了困境,重新热爱生活。生7:我觉得作者在古老的地坛中感受到了人的渺小,对自己的不幸不再钻牛角尖了。生8:其实不光是母亲,从后面的章节可以看出地坛里的其他人物都给了他很多启示将学生的各种看法进行分类,初步总结出以下观点:1、 地坛景物影响了史铁生的心路历程2、 地坛中人物(如母亲)给予史铁生的影响巨大3、 史铁生自己有顽强的生命力(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如有不同看法,不妨开展争论,各抒己见,思维碰撞,最后求同存异。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智慧。 教师应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有创见,让学生在个性张扬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