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张樱馨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54477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4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张樱馨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张樱馨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张樱馨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张樱馨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张樱馨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张樱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张樱馨(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虹桥第二小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樱馨单 元三课型第一课时课题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授课时间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资料的能力,能在课前根据要求,查找到有关知识。这样,在课堂上能较快地进入情境。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借助字典识字、会认3个生字”窟,窿,叼”,指导书写3个上下结构:寓,窟,窿 5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则,狼,叼,劝,悔” 1个左中右结构生字: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区分形近字:则侧 叼-刁 ,并积累亡羊补牢等四字成语,培养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2、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通过查字典或联

2、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抓“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句话引导学生对寓言含义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5、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和考核,组内互考、老是考、开火车考、读字词、口头组词、换语境等方式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教学重点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的窿本音读二声,这个词里读轻声。“街”字的字形。“窟,窿”的右下部分不要少写一笔,“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德育渗透联系生活实际,知道有错就改为时不晚

3、。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寓言故事。 学 习 活 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学生活动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释题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牢”指养牲畜的圈。)把这两个字的意思带入课题中就是“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谁来试着说一说?(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学生活动二: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提示:“窟窿”的“窿”本音是“l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记忆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呢?加一加:屈窟 隆窿 比较法:寓遇 狼狠想象法:叼、悔、劝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则寓言主要讲一件什么事?学生活动三:读文品

4、悟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画一画,说说自己的体会。(1) 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2、 全班交流交流内容:养羊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向学生渗透解释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学生的记忆方法只要合理就应给予鼓励。教师要注意表扬能用简洁语言概括的同学,对说(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学习第14自然段)街坊看到羊丢了,心情怎样呢?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养羊人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2)分角色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心情。(生生之间合作

5、、师生之间合作。)(3)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学生读第5自然段回答。)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3.拓展:(1)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满腹话语想对大家说呢?(2)、学生自由说。(3)、指名回答。师总结。学生活动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2)学生回答。预设:“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悔”:左右结构,左边是“”,不要写成“十”。右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

6、三点”。学生仿写。小组讲评。(3)我会用:近义词:劝告-劝说 街坊-邻居 赶快-赶紧 盘缠-路费 后悔-懊悔 反义词:赶快-不急 接受-拒绝 亡羊补牢-执迷不悟得比较详细的同学要加以引导,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境中,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学生也就明白了故事的寓意。通过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学生互相提示书写要点,有助于学生掌握书写方法,养成逢写必不苟的良好习惯。板书设计9.亡羊补牢起因圈破丢羊经过不听劝告再次丢羊 结果修补羊圈,知错就改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签字:虹桥第二小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樱馨单 元三课型第二课时课题9寓言南

7、辕北辙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组词、查字典会认2个生字”劝,缠”,指导书写1个上下结构的生字:盘 ,2个左右结构的生字:缠,硬。结合动作理解“缠”的字义,借助反义词记忆“硬”的书写。正确读写:”劝告,把式,盘缠,硬要”等词语。2、通过开火车读课文正音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寓言的主要内容。3、借助人物间的对话,教师画出示意图,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文中人物行为和想法是错误的并在读中体会其中的道理.4、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言中人物说话的表情和句子的含义,从而更好的理解寓言的含义。5、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教学重点“

8、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教学难点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体会、领悟道理。德育渗透联系生活实际,知道与目标背道而驰,只会渐行渐远。课前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寓言的小故事。 学 习 活 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学生活动一:成语导入:(1)同学们,你们能用“南”和“北”这两个字说成语吗?板书:南北(走南闯北、南征北战、南来北、南腔北调、山南海北、天南地北)(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故事南辕北辙。学生活动二:自主识字1、打开书读读吧,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2、出示词语。 南辕北辙 盘缠 硬要 好把式读词语:指名领

9、读。(提示:“缠”字读翘舌音)练习读。读生字:男女生接读,同桌对读记生字: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辕、辙。(也可以结合书中的插图讲解“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车往南走,辕就会指向南方。“辙”是车轮压过的痕迹。)想象法:盘、硬 比较法:缠厘同桌再读读课文刚才读不准确的段落。一人读,一人听。三、解决质疑:。确定重点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盘缠”“硬要”是什么意思?(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方向,他却满不在乎。)那个人最后能到楚国吗?为什么?词语拓展巩固听、读识字成果,只要求学生读正确。多种方式学习生字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学生

10、活动三:合作展示:1、明确自学要求:围绕重点问题1:读一读:找到相关段落读一读。 画一画:画出相关句子或词语。说一说:结合所画词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小组成员补充);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重点关注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学生活动四:读文品悟1、指名读文,其他学生思考:那个人最后能到楚国吗?为什么?(1)学习第10自然段。(2)出示句子:楚国在江南,他硬要往北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2学习第49自然段。a学习反问句。出示: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b“老把式”是什么意思?(联系最后一段想一

11、想:赶车的本领大。)“盘缠”指什么?(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引导。)朗读体悟3、你想对那个要去楚国的人说些什么?你想向谁提出你善意的学生活动五: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学生朗读。 2、组内交流应注意什么,并在小黑板上写。3、汇报:“缠”的右面要注意,不要写成“厘”。4、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5、学生书写扩词,小组互评独立阅读小组合作,抓重点词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学生互相提示书写要点,有助于学生掌握书写方法,养成逢写必不苟的良好习惯。板书设计9.南辕北辙总起去楚国,却向相反的方向走 分析马快 车夫本领高 盘缠多总结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签字:虹桥第二小学校

12、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樱馨单 元三课型第一课时课题10.惊弓之鸟授课时间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类似的事情,能够浅显的理解,为学习本课打下了基础。学习目标1借助图片认识“弦”借助历史知识和姓氏认识“魏“通过组词法认识悲,惨,愈”等5个生字,指导书写5个左右结构的字“魏,弦,射,猎,惨”,结合上下文能正确读写和理解“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拉弦、悲惨、仔细、愈合、”等词语,并能运用喜欢的词语说话,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兴趣。2通过组内读文、全班轮读正音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3借助拼音和同桌之间的合作扫清文字的障碍,将书读正确、流利、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

13、“更羸为什么能说出他射鸟不用箭呢?”思考这其中的原因。4、通过朗读和想像,用简练的话说一说故事的发展顺序,体会“惊弓之鸟”出现的原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5、在多种形式读文后体会“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时积累形容一个人的词语,培养学生积累词语、词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弦,更”是多音字,注意“愈”的读音,“惨”是平舌音。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想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德育渗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不要做惊弓之鸟,并能够学会认真的观察与分析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课前准备课件 字典 词典 学 习 活 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学生活动一:汇报预习效果

14、 (1)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知道课题中的“鸟”指的是一种什么鸟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出示大雁图片:看,这就是大雁,对于大雁你们了解多少呢?(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南方飞回北方,一般都成群结队地飞行,有时排成个“一”字,有时排成个“人”字。)学生活动二:合作学习,解决质疑。(一)合作学习,组内检测预习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二)小组合作识字1、分工读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汇报整理的易错字音,并说一说哪容易错,其他同学正音并补充。2、读词语。3、读通句子:组内每人轮读一句带有生词的句子。(三)、展示交流,老师考核1、展示读文:每个学习小组各抽一名同学,每人读一段。全班正音。 2、质疑词语:组长汇报刚才不能理解的词语。(预设:惊弓之鸟,魏国,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