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四年级后半稿课后答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54335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四年级后半稿课后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s版四年级后半稿课后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s版四年级后半稿课后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s版四年级后半稿课后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s版四年级后半稿课后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s版四年级后半稿课后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四年级后半稿课后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习题答案:17.莲叶青青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导析:文中通过作者回忆祖母十分喜爱荷叶,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来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赞美了祖母那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字里行间体现着对祖母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情感。荷叶长大,要读出祖母的兴奋心情来。祖母把荷叶送人,别人感觉可惜,但祖母却不心疼,要读出不以为然的情感。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跟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看到一池的莲花,“我”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参考答案:作者心生感动主要是因为想起祖母把喜爱的荷叶送给左邻右舍

2、泡茶喝和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病,而对家人可惜看不成荷花了却满不在乎,认为“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在57自然段,讲祖母把自己喜爱的荷叶剪下来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从中体会老太太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再结合内容说说自己体会。参考答案:第一句话写出了祖母的高兴心情:小荷叶刚长出来时,祖母看到那一片片极小的叶子,高兴得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第二句话写出了祖母以最快的速度、敏捷的动作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病,体现了祖母的善良品格。第三句“一物降一物”是说荷叶对制服暑气很有作用;“不开花也罢了”指不开花也就算了,这句话表现了祖母关爱他人的美好

3、情感。18.萧山杨梅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选择你读得好的句子和段落,读给同学听。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导析:这篇文章通过作者回忆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关怀、感激之情。课文感情浓烈,充分体现在金老师具体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和请帮忙的学生吃萧山杨梅这两件事情上。在朗读老师引导我们读课外书时,要读出对金老师的感激之情;读到金老师请学生吃杨梅时,要读出感激和想念之情;最后一句结束全篇,表达了作者想见到老师的迫切心情,要读出一种期盼和思念之情。2.课文写了一位令人怀念的老师金老师。想想作者写了金老师的什么事,为什么对这样的事印象特别深,想好后告

4、诉同学何老师。参考答案:作者回忆了两件事:金老师具体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和请帮忙的需完善吃杨梅的事情。金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使作者从中受益匪浅,心存感激;吃杨梅印象深是因为金老师对“我们”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让“我”难忘。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参考答案:第一句“常常”是经常的意思,说明萧山杨梅对“我”的影响很深。第二句“十分”表示很的意思。“只有”表示条件只有一个。用这两个词,突出了校园的宁静。第三句“尽量”充分体现金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第四句“又 又”“ 一直”“ 都”说明萧山杨梅让“我”品到了最美的滋味幸福与老师的关爱。19.地震中的父与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导析:这篇课文重点写了父亲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执着的意志,从废墟中救出儿子,使父子劫后重逢的事,场面感人,令人震撼。作者通过对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了父爱之深,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品格,朗读时不仅要读出父亲因寻不到儿子而绝望、悲痛,也要读出父亲连续挖掘三十八小时不间断的坚定执着,还要读出父子劫后重逢的欣喜之情。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中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参考答案: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这位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废墟,寻找

6、儿子的过程深深让我感到。这里让我体会到了这位父亲的坚强意志和对儿子的爱,他是位了不起的父亲。 3.读一读,比一比,说说那句好,为什么。参考答案:第一组中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个“冲”字,“冲向”比“向”所表达的语气更为强烈,更加突出了父亲想要找到孩子的急切心情。第二组中第一句只是说挖了“三十六小时”,并没有把挖的过程体现出来,而第二句中,随着时间的次第出现,说明了父亲救儿子是一个极其艰苦和漫长的过程,从中表现了父亲为了救儿子不惜一切,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这样描写,使语言色彩更加强烈,让人感动。20.母亲的呼唤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说说“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着什么。你有过听到母亲呼唤时的甜

7、蜜感受吗?说给大家听听。参考答案:“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着“急切、声嘶力竭、近乎绝望,喜极而泣、憔悴不堪”这都是母爱的深切的体现。示例: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很小的时候,我体弱多病,隔三差五地打针吃药,一连就是好几天。有时实在不行,那就得住院输液,往往是旧的针孔还在,又添了新的针孔。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学课文,往往重复好几遍,但我却仍不解其意,更谈不上掌握并灵活应用了。所以每次期末考试,我的成绩总是全班倒数。妈妈对此尤其焦虑不安,生怕我将来没出息毁了我的前途。于是她便在我生病期间,自己休假在家,照顾并辅导我学习。在我生病期间,妈妈教我念110这几个数字,换作别的

8、孩子,一会儿就背过了,但是我却常把它们混为一谈,把2当作了5,把5则当做了6。每当这时,妈妈的眉头总是略微一皱,轻轻地叹口气,但立刻又舒展开来,而我则傻傻地看着妈妈嬉笑。可是,也就是这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竟改变了我的一生。有一晚,我昏昏沉沉地走到妈妈跟前,告诉妈妈头疼。妈妈摸了一下我的头,手却猛地缩了回来,嘴里吸了一口凉气,自言自语地说着,坏了,又高烧了,赶紧把我抱到床上,让我躺好,盖好被子。又小跑去她屋里为我找药,但我吃了药确不见效。妈妈急得满头大汗,不知如何是好。爸爸出差去了,这时一切的一切全靠她了。此时的我已经烧得渐渐失去了知觉,她急中生智,从楼下的小卖铺里买来了几十根冰棍,贴在了我

9、身体的各个部位,又打了一盆冷水,用毛巾不停地擦拭着我的全身,妈妈为了让我保持清醒,不停地叫着我,一声声亲切而有力,温柔而坚决的声音灌入我的耳中,让我在茫茫的黑夜中找到了回家的路。第二天早上,我的烧全退了,屋里一片狼籍。看着累得倒头就睡的妈妈,我知道该如何去做了。在第二年的小学升级考试中,我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全年级第一,别人都说我是一个奇迹,只有我知道,是母亲的一声声呼唤,让我彻底地觉醒。21.爬山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导析:文章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以叙事说理的方式,展开情节,父亲的话含义深刻,

10、耐人寻味,朗读时,要紧紧围绕三次对话,体会父亲每次说的话的含义,要读出父亲对儿子语重心长和循循善诱之意。先把课文读通,了解主要内容;然后重点朗读、体会父亲说的话,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含义;最后一个自然段既叙事又抒情,语言精练,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2.默读课文,把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跟父亲一起爬山“我”学到了什么。参考答案:跟父亲一起爬山,“我”懂得了做事要有信心,要能征服自己,要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同时,也学会了怎样用心去欣赏大自然艳丽的美景。3结合课文,说说带点的词语的意思。参考答案:似懂非懂:好像懂,又好像不懂。若隐若现:好像隐蔽着,又好像显露着。斯条慢理:形

11、容说话或做事慢慢吞吞,不慌不忙。一五一十:比喻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无所遗漏。22.语言的魅力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导析:这篇文章讲的是法国著名作家让彼浩勒给一位双目失明的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帮助老人行乞的事,说明了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文章语言精练,感情丰富,要注意读好人物 的对话。读老人的话,要读出老人没有收到钱时的哀伤。当老人得到钱时,要突出老人的惊喜。背诵时要紧紧围绕“春天”二字展开。第一句以“春天”开始,紧接着描写了“春天”的良辰美景,最后又通过这景色之美带给双目失明的老人依然是一片漆黑作对比,进而激发同情之心

12、。这样从文章的意义上入手来背诵,就容易多了。2. 读下面的句子,想象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让彼浩勒加的那几个字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说一说。参考答案:(1)这句话描绘出了春天色彩斑斓的美好景色,而正是因为这种美景更增加了人们对老人的同情,同时也更加体现出了诗人加的那几个字所产生的魅力。(2)那几个字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想象出春天的美丽,更重要的是通过春天的美丽与盲老人眼前的漆黑一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更能激发人们的善心,获得人们更多的同情。3.照样子写句子。示例:天真热,可是我没做什么防暑措施。山谷很静,可是偶尔也能听到小鸟的鸣叫。你能像让让彼浩勒那样,用魅

13、力的语言在水塘边,草坪边,花坛边,电灯开关旁边写上提示牌吗?想一想,再试一试。示例:草坪旁:小草青青,踏着可惜。水塘边的提示牌:请不要往“我”的怀里扔垃圾,别弄脏了“我”!电灯开关旁边:我能给你带来光明,也能给你带了黑暗。23.寓言两则1. 朗读课文。导析:这篇课文是两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语气,一要读出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对混入吹竽队伍中不懂吹竽技术的南郭先生,居然给予很高的待遇这一做法的讽刺,二要读出寿陵人机械地模仿邯郸人走路,最后竟忘掉自己的步法,只好爬回自己的国家这一事件的讽刺。特别是对描写二人动作的细节要抓住重点词语重读,以近似夸张的语气反映他们的

14、姿态,来增强文章的讽刺意味。2. 讨论:两则寓言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参考答案:滥竽充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次的充做好的;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邯郸学步比喻机械地模仿别人,最后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记了。3. 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吗?给大家举个例子。参考答案:表示以次充好:如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表示谦虚:如每当媒体夸火箭队没有姚明不行时,他总是说自己滥竽充数。 展开想象说说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样;学走路的燕国人爬回去,人们会怎么议论他。选择一例,续写故事。导析:要求同学们续写寓言故事,目的是为了培养同学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续

15、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给材料作文”,是把不完整的故事继续补充写完整的写作。它有助于培养我们合理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续写常用方法:(1)展开想象,合理推测原文内容。展开想象,就是对原文故事没有写出的情节展开合理的推想,打开思路,多角度地去想象,想象出几种情况,几种结果,然后从中加以选择。譬如,四年级有篇课文雨中,写的是在傍晚的雨中,一位姑娘将满载的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姑娘万分焦急。课文仅仅对傍晚雨中路上的情景,以及姑娘翻倒箩筐的情景进行了描写。许多同学写出了不同的文章。有的续写出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故事,赞颂了社会的文明之风。有的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写出了路人的冷漠,斥责了这种做法。还有的写出了姑娘为了不堵塞交通,忍痛放弃捡拾苹果的故事。这几种故事的结局都是合理的,这样续写的文章就会内容丰富而有新意。(2)前后照应,防止自相矛盾。续写要注意前后照应,防止自相矛盾。特别是给开头的续写,必须要与上文紧密联系,使上下文融为一体。示例:滥竽充数不成功南郭先生逃跑后南郭先生气喘吁吁地跑出了皇宫,转眼就到了城门口,他一只手扶着城门,另一只手便去抚自己的胸口,才发现自己的说里还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