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半期复习资料有参考答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54178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半期复习资料有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半期复习资料有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半期复习资料有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半期复习资料有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半期复习资料有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半期复习资料有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半期复习资料有参考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3.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六.课内语段阅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

2、,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

3、,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4.第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

4、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7.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七.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参考答案五.1.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学者: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 革命家: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3.要点: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4.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

5、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 ”“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启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六.1.第一层:开头到“证实了他的言和行”。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第二层:最后两节。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这句话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

6、决心。 3.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4.“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5.“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 6.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7.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第五课 伤仲永复习检测题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3.即书诗四句4.收

7、族为意5.宾客其父6.余闻之7.令作诗8.称前时之闻9.泯然众人矣10.固众人五.翻译系列句子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2.并自为自名。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4.父利其然也。5.贤于材人远矣。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六.课内语段阅读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2.解释词语。 传一乡秀才观之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或

8、以钱币乞之 3.翻译下列句子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4.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5.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二.多义字辨析市:东市买骏马 愿为市鞍马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7.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8.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F. 父异焉。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9、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请你思考: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伤仲永参考答案四.1.属于 2.曾经 3.写 4.聚,团结 5.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我 7.让,使 8.相称,相当 9.灭,尽 10.本来五.略。六.1.“扳”通“攀”,pn,牵,引 2.全乡;观看,观赏。完成。文采和道理有人;求取 3.略。 4.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自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7.如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8.父利其然也。 日

10、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正面:A B C; 侧面:D E F 10.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七. 探究性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一个人的成功是基于多种因素的,只是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不等而已。也许有人会说:天赋是成才的关键,没有天赋,不能成才。也许有人说:天赋有利于成才。也许有人会说: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偿。七年级下综合性学习试题一、在“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少年也识愁滋味,烦恼是无法避免的。1、当你遇到烦恼时如何去解决呢?2、当你的朋友遇到烦恼,你会如何去开导他呢?二、在“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全面了

11、解了有关黄河的知识。1、你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诗句?请写出至少两句。 2、面对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要求简明、有创意)3、在我们常用的俗语中,有许多和黄河有关,请任意写出两条并写出它的意义。三、综合性学习: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我也追星”的综合性学习,请说出你最喜欢(崇拜)的名人是谁,并说说他(她)的事迹及崇拜的原因。1、我最喜欢(崇拜)的名人是:2、你崇拜他(她)的原因是: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名人?一、 要求回答内容积极、健康、有条理,合乎逻辑。二、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

12、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九曲黄河一份情 ,两岸绿林四季清。 黄河清,天下平。 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 长江黄河两大江,犹如人类父母亲。 黄河不能停止奔腾,中华的血脉容不得玷污! 3、跳进黄河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的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也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三、1、2小题回答内容要求积极、健康。 3、我们对名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求全责备。 第十一课邓稼先复习检测题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

13、史?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3.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质有哪些?【体验探究】六.课内语段阅读“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

14、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2.“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