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36573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0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0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0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0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泉州七中2010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曾念东 复核:冯晓云一、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9分)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驽马十驾, ; ,朽木不折。(荀子劝学)小学而大遗, 。(韩愈师说) ,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2)桑之未落, 氓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 。(屈原离骚)(3) ,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15分)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

2、徒。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为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即奏为监察御史。汉初,加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叹曰:“宰相器也。”质力学强记,性明悟。举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其后质登相位,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皆与凝同云。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后从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命刺史县令,必以户口版籍为急。朝

3、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世宗初征淮南,驻寿、濠,锐意攻取,且议行幸扬州。质以师老,与王溥泣谏乃止。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质趋前曰:“仪近臣也,过小不当诛。”因免冠叩头泣下,曰:“臣备位宰相,岂可使人主暴怒,致近臣于死地耶?愿宽仪罪。”世宗意遂解,复坐,即遣赦仪。质性卞急,好面折人。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闺门之中,食不异品。身没,家无余赀。太祖因谕辅相,谓侍臣曰:“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太宗亦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

4、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 (选自宋史)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 干:求取 B质以师老,与王溥泣谏乃止 老:年老,衰老 C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 不测:不能预测 D身没,家无余赀 没:同“殁”,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质自幼天性聪明颖悟,学习勤奋,九岁能诗文,十三岁攻读尚书,招生收徒做教师。洪培欣语文网 B范质考取进士时,主管贡部的和凝很看重他,因为和凝自己考中进士的名次是第十三,也把他排在这个位次上,贡院中把这样的事称为“传衣钵”,果然,以后范质的任职经历与和凝完全相同。 C范质为官清

5、正廉洁,生活朴素,死后家无余财,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曾高度评价他。 D范质为人耿直,好当面批评人,但敢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己,约束家人。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3分)(2) 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3分) (3)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书 边 事唐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注:断:占尽。青冢:指昭君墓。简析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6分)二、文学

6、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分)、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建安二十四年秋,关羽在襄阳、樊城抗曹。关羽仔细考察地形,发现襄江水势甚急,又发现曹军驻扎在山谷之内,于是派人堵住各处水口,趁夜晚风雨大作之际,放水淹没曹军。大意的于禁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擒。三国演义B、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凤姐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尽。凤姐说她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她说要行就行。她假借贾政名义,做成这一笔肮脏交易,贾政并不知情。(红楼梦第十

7、五回) C、葛朗台从不买肉和面包。佃户给他送足够的阉鸡、母鸡、鸡蛋、黄油和小麦,租用磨坊的人除了缴纳租金,还要登门拿小麦去磨。葛朗台要租他菜园的菜农供应蔬菜。取暖用的木材,是从田园四周作为篱笆的矮树或烂掉一半的老树上锯下来的。他的开支,仅仅是圣餐费,妻女的衣着花销以及教堂座位的租金等。欧也妮葛朗台D、在游侠途中,堂吉诃德与桑丘发现有两阵尘土滚滚而来,堂吉诃德与桑丘便拿定是两个结仇的国王率领着两支军队开到这片旷野来交锋打仗。他不顾桑丘的阻拦,冲进羊群,举枪乱刺,好象真在刺杀他的宿世冤家。牧羊人喝止不住,只好用弹弓夹着石子来弹射他,堂吉诃德不仅被射断了两根肋骨,还被弹得头破血流。(堂吉珂德)E、裕

8、华丝厂车间里全速力转动的几百部丝车突然一下子都关住了。被压迫者的雷声发动了!吴荪甫的裕华丝厂所有的丝车全部停工,愤怒的女工们要求赶走钱葆生、薛宝珠、屠维岳等人。他只好亲临工厂,工人们把吴荪甫的汽车包围住,后来,在屠维岳的帮助下,汽车从厂后门开走了。(子夜)7、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家中有这么一段对话:“琴哭得更伤心了,她挣脱了母亲的手,好象在跟谁挣扎似的,她悲声地喃喃说:我不走那条路。我要做一个人,一个跟男人一样的人我不走那条路,我要走新的路,我要走新的路。”“那条路”指什么路?“新的路”又是指什么路?请简述。(2)请简述复活中促使玛丝洛娃由堕落走向精神复活的主要事

9、件。 (二)文化经典阅读(分)、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回答问题。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注: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食:通“蚀”,指日月亏蚀。(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成己达德,除了可以通过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反省自己,从而达到目的。B、孔子对世人发出“已矣乎”的感叹。“已矣乎”这三字是表示没有希望的叹

10、息语气,而“吾未见”则有强调的意味,足见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绝望。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D、真正的君子,心地光明磊落,不必担心犯过,也不必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过错,知过而能改。(2)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3分)三、论述类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五四是一次伟大的文艺复兴李敬泽“五四”是一次文艺复兴: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对人的发现,将士大夫所垄断的书写权利还给民众,让民众的语言成为全民族书写和思考的语言。时至今日,“五四”的遗产仍然遭受着挑战:今年,反对简化字成为了公

11、众话题,引起争议的绝不仅仅是上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方案,而是肇端于“五四”的文字改革进程。文字改不改、如何改当然应该由所有写汉字的人充分讨论,但在讨论中,我们不应忘记“五四”先贤的初衷:让书写不再成为特权,让亿万国人成为文化的主人,成为觉醒的、能够自我表达的主体。这一初衷没有错。当你说简化字或白话文造成了中国传统的断裂时,就等于说放弃拉丁文造成了欧洲文化的断裂,这其中隐含着文化上的惊人错谬和倒退。“五四”这场伟大的文艺复兴不能被简化为几个关键词,更不能仅仅在关键词的水平上做出理解和回应,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民众壮阔复杂的探索和实践中,涌动着对于建设现代中国,对于重塑民族精神的坚定承担。所以,

12、“五四”与欧洲文艺复兴一样,绝不仅仅事关文学和文化,在“五四”新潮中,一代知识分子“奋空拳,扬白手”(罗家伦语),与各阶层民众同声相应,为拯救中国,为在现代世界争我中华一席生存与发展之地而呼号奋斗,这是现代国家意识的确立过程,而国人的精神觉醒、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和发展,正是这个过程的题中之义。在晚近的一些学者那里,“五四”的“救亡”和“启蒙”这两个主题被描述为相互冲突的“东风”和“西风”,这种描述隐含着对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后设的想象:似乎事情有可能不是这样而是另一样。后设性的历史眼光或许颇具学理趣味,但会使我们失去基本的现实感、失去对历史设身处地的体察和理解:中国的启蒙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观

13、念演进过程,它一开始就是在纷杂巨大的历史压力下的行动,它从各种紧迫的历史局面和事变中获得动力。当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们立志建构“人”的文学时,他们表达了中国人从近代以来的大变中得到的最深刻的信念:去除我们的文化和精神中的“跪拜”,成为“人”,成为站着的人,拒绝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屈膝,也拒绝在封建文化的压迫下屈膝。从“五四”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众从未放弃这一信念,“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共和国的创立者的宣言,是深刻地根植于“五四”精神的声音。站着,传统才是属于我们的传统,才谈得上继承和发展。当一些后来者指责五四的“断裂”,指责“五四”“打倒孔家店”的鲁莽时,他们大概忘了,如果没有“五四”

14、先贤绝然为民族开新路的精神,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发出这样的指责;我们也应该深切体察“五四”遗产的丰富性今天,人们也常常忘了,正是“五四”开启了对中国传统的现代认识和整理,今日被顶礼膜拜的“国学”,岂是乾嘉旧学,皆为“五四”之学,都是自“五四”一代开始对中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重新整理、认识和估价的成果。没有“五四”,我们可能会一直认为红楼梦、水浒是不入流的偏稗之书,没有“古史辨”,我们可能依然沉迷于神话,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不会有确切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文艺复兴的“五四”,解放了人,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也解放了我们的传统。或许文化保守主义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是一个必要的、有魅力的向度,或许我们已有足够的自信对我们的祖先取更具温情的理解,但“五四”教给我们的终究是在批判中继承和接续,在批判中求活力充沛的新生。(2009年05月04日人民日报)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作者认为,“五四”是一次对传统重新认识,解放人,解放思想,重塑民族精神的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B、肇端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直至上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方案,虽然有利于让书写不再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让亿万国人成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