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类选择题解答技巧点拨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36536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释类选择题解答技巧点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注释类选择题解答技巧点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注释类选择题解答技巧点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释类选择题解答技巧点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注释类选择题解答技巧点拨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富丁(257400)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能力测试成为高考命题的主导,注释类选择题是推理型选择题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够对学生特定学习能力进行测量。为此,注释类选择题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和重视。如何解答这类选择题?我以近两年高考中的四道注释类选择题为例,在解答这些试题的过程中总结出解决这类试题的方法,期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一、试题举例【例1】(2007年广东历史卷17题)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

2、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解析: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因素比较多,有宗教原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对黄金的需要,封建主阶级奢侈生活的需要,人性的贪婪)等,题A、B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之。题支C的信息不能包含题干,因为题支结论仅涉及黄金提供动机,没有涉及宗教提供借口,即题支外延小于题干外延,因此予以排除。题支D认为追求黄金是心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其实质是肯定了新航路开辟有较多的推动因素,因而,题支外延大于题干外延,而且题支与题干构成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所以,题支D可以入选。【例2】(2007年广东历史卷8题)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

3、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解析:该题是以注释类选择题为主并同材料选择题、推理型选择题的进行了优化组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选择题。要做好该题首先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材料中两个句子构成转折关系,强调民众对壮丁逃兵役的坚决反对。其次明确题支结论是否能和题干事例之间构成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以及题支外延是否能包含题干外延。很显然,题支C的外延较大。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有很多表现:努力生产、宣传抗日、慰问抗日战士等等,民众对壮丁逃兵役的行为的痛恨是民众救亡意识增强的一个表现,因此C为正确答案。题支A所含信息与

4、题干信息不一致,军人开小差和壮丁逃兵役的确是厌战的具体表现,开小差的军人和逃兵役的壮丁只能代表一部分人,但要说是民众普遍逃兵役,在逻辑上犯了推理过程中外延扩大的错误,故不能入选。题支B也犯了类似的错误,民众对逃兵役的壮丁评价很低,骂他们为冷血动物,但不是整个军人。题支D中信息不能和题干信息构成包含关系,也不能构成有效的推理关系,因此,不能入选。【例3】(2008上海历史卷2题)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解析:该题是以注释类选择题为主并同材料选择题,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选择

5、题。要做好该题首先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分为两层,分别抓住各层中的关键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次明确题支结论是否能和题干材料之间构成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以及题支外延是否能包含题干外延。综合以上分析,题干材料中的叙述是法家思想的重要表现,D项题支外延大于题干外延,而且题支与题干构成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选择D项。【例4】(2008年江苏历史卷6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族思潮

6、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解析:该题是以注释类选择题为主并同材料选择题、推理型选择题的进行了优化组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选择题。要做好该题首先要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题干材料中1869年 报道“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开始开放,但题干材料“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还很保守。其次明确题支结论是否能和题干事例之间构成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以及题支外延是否能包含题干外延。很显然,B项和D项不符合这一要求。题支C项的叙述与题干无关,综和以上分析,题干材料中的叙述是题支A项的表现,题支A项与题干构成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且题支外延大于题干外延。因此,正确答案选择A项。二、方法指导注释类选择题的表述一般是“A反映了B”或者“B 是A的反映”,考查的是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把握能力,这里的A是B某一方面属性的具体表现,从外延上看,B的外延包含A的外延。因此,该类型题目的解析方法关键在于判断B和A是否构成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以及B的外延是否包含A的外延。(此文发表于素质教育报历史专刊岳麓课标高考版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