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部分归纳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25646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部分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部分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部分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部分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部分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部分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硕士考试——心理学部分归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DM考试心理学部分归纳EDM考试心理学部分归纳一、 理论及代表人物:1心理学的流派:冯特、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内省法,走上实验研究的道路詹姆士、杜威、安吉尔等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意识的作用,使心理学面向生活实际华生、托尔曼、赫尔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行为,S-R解释行为的公式惠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勒温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作为整体、组织的意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研究无意识现象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奈塞(认知心理学1967)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后也包括皮亚杰“发生认识论”2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一个原本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

2、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这个中性刺激物便能引起该本能的反射。斯金纳工具性(操作性)条件反射,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机率就会提高。3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环境决定论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是原我、自我、超我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有5阶段;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把人一生分为8个阶段;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是四个影响因素,动力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即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同化、顺应、平衡三种方式),认知发展有4阶段;维果茨基社

3、会发展历史学说,人的心理发展有5个特点(随意机能、抽象-概括、社会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个性化、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发展区、教学走在发展前、学习最佳期)朱智贤心理发展理论:先天与后天的、内因与外因、教育与发展、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关系。4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定律:K=I/I5记忆的生理机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暂时神经的接通(识记)、巩固(保持和遗忘)、恢复(回忆和再认)。潘菲尔德定位说,贾维、埃思曼反响回路说,海登化学分子说。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间的关系,先快后慢的规律。7遗忘的原因:衰退理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干扰理论:多种痕迹

4、间相互抑制。前摄、后报抑制。8巴甫洛夫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信号系统是感觉、知觉、表象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概括功能)作为信号刺激和暂神经联系系统,协同活动,产生思维。9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需要;10情绪理论:詹姆士-朗格机体知觉理论,生理变化激起神经冲动凯农丘脑情绪理论阿诺德认识-评估说汤姆金斯、伊扎德动机分化理论沙赫特归因论11叶克斯-道得生定律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间的关系;12动机理论:弗洛伊德、詹姆士、麦独孤本能(有机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理论:强调先天遗传的作用,忽视人的社会性;武德沃斯、赫尔驱力(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

5、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的平衡)-诱因(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论:P=D*H*K-I;班杜拉认知理论:期望、归因、自我效能;13注意的生理基础:定向反射、大脑皮层机制14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认知资源理论二、 方式、方法: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测验法(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人格测验)、调查法(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法)、个案研究法;2如何培养观察力:明确目的任务、制定周密计划、具备必要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学会做观察记录、归纳与总结、观察的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6、等。3如何组织有效、合理的复习: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复习中尝试回忆、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形式多样化。4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过去经验、变式、词语的运用、定义;5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人的知觉特点、定势、已有知识经验和动机、个性差异。6创造思维的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发散性思维和聚合式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7想象的形成方式:综合、夸张、典型化、拟人化;8教师掌握学生情绪的识别方法(良好情绪的标准):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有良好情绪的学

7、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应符合学生的年令特点。9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问题。10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锻炼身体;培养幽默感;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11学习动机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及时、有效的反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12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力所能及;遇到困难,给予鼓

8、励和指导,而不是代替他们克服)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常与周围好的同学作比较,找出差距,奋力追赶;坚持定好学习计划,严格执行计划;每天写日记,检查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13如何培养注意的稳定性: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对学习和工作有浓厚兴趣、与分心现象斗争;1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15学习兴趣的培养:丰富自己的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发展高层次的需要,合理利用兴趣转移规律,了解哪些事物或活动易引起学生

9、学习兴趣;三、 基本过程:1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人对活动的态度、人的求知欲与认识兴趣、人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3创造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4意志行动的过程:采取决定阶段(确定行动目的双趋、双避、趋避冲突,制定行动计划,作出行动决定);执行决定的阶段。四、 规律、原则:1感觉的规律:感受性变化。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适应(视觉的暗适应、明适应)、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和感受性的练习。3知觉的基本规律:选择、理解、整体、恒常(颜色、大小、形状、亮度)性。4观察的品质:目的性、客观、精细、敏

10、锐性。5联想的规律有:接近、类似、对比、近因、强因、多因律。6记忆的品质:敏捷、持久、正确、准备性。7创造思维的特点:新异独特性、思维与想象的统一、突发性(灵感)、连续的思维(深刻、广阔、独创、敏捷性的综合表现);8思维的品质:广阔、批判、深刻、灵活、敏捷性;9动机的功能: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10意志的品质:自觉、果断、自制、坚韧性;11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12注意的品质:范围、稳定、分配和转移;13兴趣的品质:兴趣广度与兴趣中心、兴趣的稳定性与兴趣转移、兴趣效能;14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教育性。五、 基本概念:1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

11、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2气质:指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动力特点;3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的个性心理特征;4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掌握人类特有的知识经验;5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另言之: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6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问题和应对事件的过程中体现;7天才:高度发展的才能,即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高水平、开创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

12、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8语言: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9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10兴趣: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11爱好: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要基础上形成的;12好奇心:人们积极探求新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1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14动机: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15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

13、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6情绪:(广义的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17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18心境: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激情: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19道德感: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20美感: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21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22想象:人脑对已存表象

14、加工改造而成新形象的过程;23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24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25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26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一般用词来记载或标志的;27分析:在思想上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28综合:在思想上将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29比较: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30分类:在思想上按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3

15、1抽象: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特征、属性与其他特征、属性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32概括:(略)33具体化:(略)3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35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36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37识记: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38记忆: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39观察: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知觉高级形式,伴随思维和言语活动,还要归纳、整理;40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41知觉: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的反映;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