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9621027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版】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版】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版】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版】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内蒙古正镶白旗察汗淖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察汗淖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第卷(选择题,共6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后面的答题卡里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A. 嫡长子继承制B. 分封制C. 三公九卿制D. 宗法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周朝“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的含义,古代“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形成的是天子是君主,诸侯是臣民的等级制度。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

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只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后期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

3、方的矛盾。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末藩镇割据3. 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A.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B. 恪尽职守,以民为本C. 墨守成规,拒绝改革D. 维护皇权,稳定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给大臣下达旨意的本质用意应该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D项。A选项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康熙

4、的特点;B选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民本思想;C选项是消极的思想,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制皇权的本质【名师点睛】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4.美国人

5、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反割台斗争C. 义和团运动D. 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只是象征、鲁莽的行动”、“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运动,是一次鲁莽盲目的、和政府有联合、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完全符合的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太平天国运动无盲目排外的特点;反割台斗争没有政府的联合;新文化运动全盘肯定外来文化,也没有政府的联合

6、,排除ABD项。故选C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5.“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 国民革命的兴起B. 土地革命的开展C. 抗日战争的胜利D. 战略反攻的开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是指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逐渐占领中国东部沿海并且向内陆进攻;“心理统一”是指全民族团结抗战,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是从南往北推进,并非从中国沿海

7、地区向内地,排除A。土地革命从长江中游向东、北、南扩展,不符合材料提及空间方位,排除B。战略反攻从黄河中下游向黄河以南开展,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心理统一”“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等,结合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 增强了民族意识B. 推翻了封建帝制C. 确立了共和政体D. 实现了民族独立【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

8、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即肯定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封建帝制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共和政体,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并未实现民族独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7.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A. 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B. 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C.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

9、思想。关键信息:“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从人物、时间和地点信息可判定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D项正确。A是南昌起义,排除;B项发生在长征途中,排除;C项说法与史实相符,但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名师点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打破了以

10、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8.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答案】D【解析】由“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可知这些地理名称的变化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

11、料无关,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归绥、迪化等少数民族名称与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的理解,结合新中国的民族政策解答即可。9. 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A. “九二共识” B.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C. 连战“和平之旅” 演讲 D.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某协会组织”并结合所学

12、知识可知A项正确;B项是全国人大发表;C项是连战演讲;D项是邓小平提出。故选A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九二共识10.1951年6月美国时代周刊首次为西方人介绍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他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周刊如此介绍周恩来说明A. 当时中美处于全面对抗B. 时代周刊的文章都是不负责任的C. 中国是美国的头号战略对手D. 美国“冷战”的重心在亚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提示1951年正值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实现二战后称霸世界的野心,在亚洲积极,出兵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妄

13、图消灭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因此极端的仇视和丑化中国共产党,中美处于全面对抗时期,A正确。时代周刊的文章目的是为显示服务,A错误。苏联当时是美国最大战略对手,B错误;美国“冷战”的重心在欧洲,D错误。11. 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参加某次会议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这次会议是A. 1945年重庆谈判 B. 1954年日内瓦会议C. 1955年万隆会议 D. 1971年联合国大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根据材料“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故选C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12. 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美国这样做是因为A. 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B. 美国需要进一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C. 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D. 美国推行的外交政策没有原则【答案】B【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972年”、“对于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进行淡化处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它希望改善中美关系,以增加遏制苏联的筹码。故选B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1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的重大突破,根本原因是A. 中日建交B. 中国综合国力提高C. 中美建交D.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以及中日建交都是因为中国综合能力提升的结果,B正确。中日建交是中美关系缓和,A错误。中美建交是表现,不是原因,C错误。D也是20世纪70年代外交体现,D错误。14.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 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B. 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C. 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D. 罗马法稳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答案】D【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