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南宁市201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18248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省南宁市201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西省南宁市201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西省南宁市201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西省南宁市201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西省南宁市201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省南宁市201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省南宁市201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省南宁市201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 文 试 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第I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诊断(zhn) 蓬蒿(ho) 档案(dng) 舐犊情深(sh)B道劲(jn) 憎恨(zng) 沏茶(q ) 忍俊不禁(1n) C炽热(ch) 崔嵬(wi) 隽永(jun) 埋怨不已(mn) D证券(clun) 诤友(zhng) 作料(zu) 同仇敌忾(gi)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据专家测算,

2、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 量的45%。B很多同学总是认为,平时因为时间关系,马虎点没关系,因而对卷面不以为意。殊不知, 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才上初中的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 惊叹不已。 D我们认为,上证指数失守2100点后,成交持续萎缩,市场情绪低迷,近期将维持弱势调 整格局,强烈建议股民应韬光养晦。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是把为社会培养优秀企业家为目标的大型公益创业教育平 台,在全国创业者中具有广泛影响。B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周五裁定,苹果、RIM均

3、未侵权柯达的数字图像预览技术专利,柯 达表示将提起上诉。 C微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主流媒体,在过去的两年里,微博改变着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和交 往方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D随着国家节能补贴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使家电市场何时回暖也成为业内广泛关 注的问题。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 , 。 。 。 。只有当全世界都公认中华文化真正繁荣起来、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强大的时候。 文化建设的滞后,必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乃至政治文明形成一定制约

4、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兴衰成败,历史文化的根脉始终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风骨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精神沃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A B C D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森林碳汇能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森林碳汇究竟是什么?它的可行性与价值前景如何?它会给我们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其实,森林碳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陌生,相反,在日常

5、生活中森林碳汇无处不在。碳汇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那森林碳汇又是什么概念呢?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储存在林木中的过程。人类在很多情况下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林木、植物、土地、海洋水体则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它们吸收二氧化碳的整个过程就是碳汇,“汇”就是汇集的意思,简单来说森林碳汇就是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 众所周知,导致哙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可能是人类排放的过多的二氧化碳。我们每天的出行、饮食甚至呼吸时都会产生二氧化碳。那么面对这个无法避免的现实,我们能否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增加森林碳汇就是一个缓解大气CO2浓度上升的途径。

6、那么,增加森林碳汇实施究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具体的改善呢? 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措施中,森林和林业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吸收汇和碳贮存库,通过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的碳汇功能可作为缓解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一个途径。其次在增加森林碳汇的同时,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风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森林的碳汇功能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其在气候方面的环境效益。 此外,不能忽视的是森林碳汇的经济效益。碳汇本身是不是商品,只有在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开始稀缺的情况下,通过林业活动增加的碳汇量才能作为商品在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中交易。

7、通常情况下,森林吸收CO2的成本比在能源和工业领域减少相同数量的CO2的成本要低。投资林业增汇活动或者购买林业碳汇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有利的。 在北京,消除“碳足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倡导低碳理念的环保人士已经开始关注森林碳汇。尽管如此,增加森林碳汇的活动仍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人们都说:“很想为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但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去做。” 森林碳汇对于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新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碳排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零排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碳汇采抵消碳排放,实现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碳中和。从“汇”的角度而言,我们要增加现有的森林面积,改善森

8、林管理,提高森林的碳汇;从“源”的角度而言,我们要避免毁林和森林退化,发展生物质能源,减少由于毁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碳排放。此外,还应该促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保护意识的提高。总之,森林碳汇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中国是全球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森林有着较大的增汇潜力。中国林业碳汇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林业碳汇的经营水平正不断提高。5下列关于“森林碳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森林碳汇就是缓解大气CO2浓度上升的途径。 B森林碳汇就是森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C森林碳汇就是森林植物吸收储存CO2的过程。 D森林碳汇就是植物缓解污染净化空气的过程。6下列理解,

9、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碳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林术、植物、土地、海洋水体吸收二氧化碳的整个过 程就是碳汇。 B森林和林业活动对于稳定CO2浓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增加森林碳汇,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风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C碳汇本身不是商品,当碳的排放置及碳的排放权受限制时,碳汇量就可以作为商品的形 式在碳市场进行交易,产生价值。D碳排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零排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森林面积 保护现有的森林来抵消碳排放。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碳汇作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人类排放的CO2是导致全球气候暖的罪魁祸首,而

10、森林植物能够吸收CO2。 B森林碳汇潜力大,我国是全球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森林有着较大的增汇潜力,国家政策也大力支持林业碳汇的发展。 C森林碳汇好矬多,有价值前景。通常情况下,森林吸收CO2的成本比在能源和工业领域减少相同数量的CO2的成本要低。 D森林碳汇已经引起倡导低碳理念的环保人士的注意,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大家都想为增汇出力,但不知怎样去做。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刘之纶,字元诚,家世务农。之纶少从父兄力田,间艾薪樵,卖之市中。归而学书,铭其座曰“必为圣人”。里中由是号之纶刘圣人。天启初,举乡试。奢崇明反,以策干监司扼贼归路,监

11、司不能用。 崇祯元年第进士,改庶吉士。与同馆金声及所客申甫三人者相与为友,造单轮火车、偏厢车、兽车,刳木为西洋大小砲,不费司农钱。 明年冬,京师戒严。声上书得召见,荐之纶及甫。帝立召之纶、甫。之纶言兵,了了口辨。帝大悦,授之纶兵部右侍郎。 初,正月元日有黑气起东北亘西方。甫见之大惊,趋语之纶、声曰:“天变如此,汝知之乎?今年当喋血京城下,可畏也。”闻者皆笑。及冬十一月三日,大清兵破遵化,十五日至坝上,二十日薄都城,自北而西。都人从城上望之,如云万许片驰风,须臾已过。遂克良乡,还至芦沟,夜杀甫一军七千余人。之纶曰:“元日之言验矣。”请行,无兵,则议召募,召募得万人,遂行。抵通州,时永平已陷,天大

12、雨雪。之纶奏军机,七上,不报。 明年正月,师次蓟。二十二日,大清兵自永平趋三屯营,骁骑三万,望见山上军,纵击之。之纶发砲,砲炸,军营自乱。左右请结阵徐退,以为后图。之纶叱曰:“毋多言!吾受国恩,吾死耳!”严鼓再战,流矢四集。之纶解所佩印付家人,“持此归报天子”,遂死。一军皆哭,拔营野战,皆死之。尸还,矢饮于颅,不可拔,声以齿啮之出,以授其家人。 (节选自明史刘之纶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费司农钱 费:耗费 B闻者皆笑 笑:哄笑C二十日薄都城 薄:迫近 D七上,不报 报:报告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之纶精明强千的一组是 以策干监司扼贼归路造单轮火车、偏厢车、兽车

13、,刳木为西洋大小砲之纶言兵,了了口辨遂克良乡,还至芦沟 之纶发施,砲炸,军营自乱“持此归报天子”,遂死 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族世代务农,刘之纶却从小热爱读书。之纶幼时随父兄致力田间耕种,偶尔也砍柴到市集上去卖,回来后仍不忘学习。 B刘之纶从小就有大志,因金声的举荐而被皇上封为兵部右侍郎。然而,后来在面对清兵的进攻时却无兵可带,只得招募。 C申甫很有先见之明,见东北方有黑气腾起横贯西面,预知将有大变,众人不信。后来,清军攻城,应验了申甫所言不虚。 D三屯营一战,刘之纶率部下死战,全军覆没。箭没人刘之纶头部,金声用牙齿咬断箭,并将咬下的箭交给刘之纶

14、的家人。第卷四、(23分)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甫见之大惊,趋语之纶、声日:“天变如此,汝知之乎?今年当喋血京城下,可畏也。”(5分) (2)之纶叱日:“毋多言!吾受国恩,吾死耳!”严鼓再战,流矢四集。(5分)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请结合全诗,分析首句中“竟”的妙处。(4分) (2)这是一首讽喻诗,全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1)落霞与孤鹜齐飞, 。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女娲炼石补天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