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9613953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汉政治 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宗族观念的强化解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宗的崇拜”可知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答案:D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

2、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解析: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天下为家的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A3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A史实: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推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B史实:诸侯带领周王所

3、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推论: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C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推论: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分封制D史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推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解析:西周的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商族的残余势力,可以得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故A项正确;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这一史实是正确的,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血缘政治,结论错误,故B项错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史实正确,结论错误,汉朝初期就实行过分

4、封制,故C项错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史实正确,根据这一史实得不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民主的主要含义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故D项错误。答案:A4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

5、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5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解析:材料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礼乐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贵族生活腐化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

6、特征,故A项错误;血缘色彩浓厚是宗法制的特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音乐发展迅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C项错误;社会等级森严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受朝国鲁国晋国齐国楚国越国纪国次数39次38次11次10次2次1次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解析:材料中“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而不是去朝见周天子,挑战天子的权威,因此反映出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变法运动对诸侯之间

7、相互朝见的影响,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土地制度的变化对诸侯之间相互朝见的影响,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邦国外交的目的是否为远交近攻的策略,故D项错误。答案:A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解析: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得,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从宗周

8、时代到大秦帝国时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在管理国家时,秦朝注重礼法并用,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专制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错误。答案:A8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解析: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的提出是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

9、,故C项错误;与周代分封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9周礼载:“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解析:材料中“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指的是同一族群或家族,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这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因此“族坟墓”的做法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选A项。周代并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宗法关系而非分封制的推行,排除C项;材料

10、信息无法体现迷信色彩,排除D项。答案:A1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A导致秦短命而亡B有利于君主专制C不利于巩固政权D更有利于百姓解析: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导致秦短命而亡的是其暴政,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郡县制也可能不利于巩固政权,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百姓,故D项正确。答案:D

11、11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解析:从“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黄帝至尊地位确立是在秦汉时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符,故A 项错误;宗法制存在于西周时期,故B项与材料“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的内容,故C项错误;

12、从材料中“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可知当时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血缘关系的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解析: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交流

13、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与材料“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不符,故C项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摘编自春秋公羊传材料二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

14、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间,史之阀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大一统”思想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大一统”国家形式在战国时期面临的困境。解析:(1)据材料一“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得出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及尊奉周天

15、子为天下共主;据材料一“公将平国而反之桓”,可得出以周礼为行为总则;据材料一“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得出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2)据材料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等,可得出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据材料二“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可得出西周贵族群体沦丧。答案:(1)内涵:遵从西周宗法制确立的封建秩序;尊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以周礼为行为总则;遵从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2)困境:宗法体系和周礼的崩溃;西周贵族群体沦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