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13904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茶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茶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茶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茶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茶文化产业园项目规划报告序言所谓茶文化,广义而言,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茶业物质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本报告就如何打造有特色茶文化产业园提出设想,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论述,为促进茶文化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抛砖引玉。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近代科学家通过考察,在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近200处,发现了许多野生大茶树,其中大多数是高大的乔木

2、型大茶树。唐代陆羽茶经中就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古人的考察发现与现代古生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证明,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茶的饮用,发源于史前的神农时代,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11世纪商末周初以后已有种茶产茶的迹象,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称:周武王灭纣后,巴族地方出产的“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地“园有香茗”。公元前316年蜀国王曾以葭萌(古代茶的称呼)作为人名、地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古长沙国置“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

3、公元前59年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说明汉时已有茶的商品和茶市,还有烹茶、饮茶和茶具。 三国广雅、晋广志中,都记载有煮茶羹饮的方法。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中还有以茶代酒的记载。张载登成都楼诗中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称茶是最好的饮料。唐代是中国历史文化兴盛的时期,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区进一步扩大,据资料统计,当时己有76个州产茶,茶叶名品有150多个。从百姓到宫廷,饮茶进一步普及,以茶示礼,茶入诗画,茶会、斗茶、禅茶、品茶和茶道等都逐步形成和完善。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称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是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历史总结,是中国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陆羽茶

4、经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茶的起源、历史、种茶、制茶、煮茶、饮茶、茶器具等有关茶的各个方面。因此陆羽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唐时,随着对外贸易和交往,茶叶、茶籽和茶道开始向外传播,以后,茶这叶健康饮品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中国茶文化,经过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以至近代和现代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完善,更为辉煌。二、现代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2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茶文化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国内很快兴起了“茶文化热”。茶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现简要介绍如下。 1.各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1985年杭州“茶人之家”成立后,经常举办茶会;

5、1989年在北京举办了“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展示了大量中国茶的历史文化图片和名优茶产品,吸引了33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人士参加;1990年在杭州举办了“茶文化节”,同时举行茶文化展示、研讨与表演,内容丰富。此后,各地纷纷仿效,举办形式多样的茶叶节和茶文化节。通过这些茶文化活动,既普及了茶文化,也展示了各地的名优茶,促进了茶叶消费,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 2.茶文化的研讨与交流顺利开展 自1990年在杭州举办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之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专家学者踊跃参加,对茶文化的各方面展开深入的研讨,这对促进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十分

6、有利的。 3.茶文化著作等出版物不断涌现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专家,在对茶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著书立说,茶文化出版物不断涌现。诸如中国茶经、中国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光盘)、中国茶文化经典、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名茶志、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中华茶叶五千年等大型茶文化著作纷纷出版。此外,茶文化的普及性读物和系列丛书也大量涌现。 4.茶文化社团纷纷建立 从1985年开始,先后在杭州、厦门、福州、上海、成都、济南等地纷纷建立了“茶人之家”之类的茶文化团体。1991年在杭州建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随后在北京、上海、山东、四川、江西、广州、湖北、辽宁、新疆、宁夏、云南等地,也

7、纷纷建立了茶文化研究会、促进会之类的社团。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也先后建立了相应的茶文化团体。这些茶文化社团的建立,为弘扬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国内外茶文化交流、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茶馆业蓬勃兴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化休闲气息浓郁的现代茶馆,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开办。数万家现代茶馆的出现,己成为现代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已成为休闲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城市将这些茶馆业的发展纳入了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 6.茶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不断被挖掘、整理与考证 近些年来,各地调查发现、挖掘出土的有关茶的文物、古迹不断有报道。如云南的古茶树、陕西法

8、门寺的唐代宫廷御用金银茶具、浙江长兴顾渚山的唐代贡茶院遗址、福建建瓯的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河北宣化古墓中挖掘出的辽代古茶具和煮茶、奉茶、饮茶壁画、福建武夷山的宋代斗茶遗址“竞台”等。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茶文化历史遗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7.历史名茶基本恢复,新创名茶不断涌现 各地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名茶和新创名茶,在近十多年来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一批批“文化名茶”在各项各级评比中纷纷亮相。有些历史文化名茶获得“金冠”后,市场拍卖十分火爆,有些拍卖价十分惊人。这对促进名优茶生产,繁荣茶叶经济十分有利。 8.艺术茶具有了创新与发展 这十多年来,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的造型和艺术装饰都在不断

9、创新,随着各种茶的茶艺、茶道的发展需求,多种整套性茶具也创造出来。另外,一些纯粹为观赏和收藏的各种精雕细刻的石茶具、紫砂茶具、瓷茶具、漆器茶具等五花八门,很有观赏价值。还有很多为各类纪念活动特制的茶具更是多种多样。 9.茶文化艺术品不断涌现 有茶内容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自古有之,近几年来,随着茶文化活动的频繁开展,有茶内容的书画作品层出不穷。前些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一些名流书画家,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很多作品颇有气势。茶文化艺术品除书画作品外,还有以茶为内容的根雕、泥塑、金石、绣品等也涌现了出来。 10.茶文化人才培养得到重视 全国已有几家高等院校设立了茶文化专业,不少大学里的

10、茶文化选修课十分受欢迎。近几年来,随着茶馆业的开办,泡茶已成为一门技艺。国家劳动部门已将“茶艺师”列为职业技能培训的范畴。因此,各地纷纷开办初、中、高级茶艺师培训班。有趣的是,日本、韩国等不少国家的茶文化人士,也纷纷来中国学习中国泡茶技艺。 11.泡茶技艺得到发展,茶艺表演精彩纷呈 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泡茶技艺,在很多茶事活动中往往就形成了“茶艺表演”。这种茶艺表演,把泡茶的实用技术进行艺术加工后,形成了一种表演艺术。各民族、各种茶类的茶艺表演十分精彩,它已成为现代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茶旅游事业开始兴起中国不少旅游胜地也是名茶产地,有些历史名茶产地就有着茶文化的历史遗存。如浙江长兴

11、顾渚山的唐代贡茶院遗址、杭州龙井的十八棵御茶、四川蒙山的汉代仙茶园、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天台的国清寺、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等等。这些地方很多都已开展与茶内容相结合的旅游活动,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三、 茶文化有力地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飞跃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就是在这种非常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蓬勃发展起来的。近几年来出现的茶文化热,在大力弘扬茶文化,广泛开展茶文化活动、普及茶文化知识、发展名优茶、提倡“多喝茶、喝好茶”的推动下,有力地促进了茶叶的多元化消费,促进了中国茶叶生产、贸易、茶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市连续几年来举办茶文化节,使得人均茶叶年消费量

12、达到了900多克。又如,福建省安溪县,原来是个贫困县,近几年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特别是连续几年来举办的“茶王赛”活动,使该县特产乌龙茶“铁观音”的身价大大提高。茶叶市场越来越繁荣,茶农也富裕了,从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安溪县也成了福建省的经济强县。茶文化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类似例子很多。近几年来,茶叶产区名优茶的开发,借着茶文化热的东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名优茶产量增加了,卖价提高了,茶农收入也增加了,从而为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近几年来,茶区各地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纷纷加强有关旅游文化设施的建没,建成了一批有茶文化内容的旅游景点。如四川永川的“茶山竹海”

13、、广东梅州的“雁南飞”、福建漳州的“茶叶博物院”、四川峨眉山的“竹叶青茶叶观光园”、杭州的“梅家坞茶文化村”等等,都受到了中外游客的欢迎,同时也促进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中国各地城市茶馆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城市茶馆大约有三万多家。茶馆业的兴起,不仅有利于弘扬茶文化,促进茶经济的发展,而且现代茶馆业也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还有,近年来,茶叶深加工产品和茶饮料新产品的开发,广义而言也是茶文化繁荣的又一个方面。茶叶市场的多元化和茶叶产品的多元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这对拉动茶消费,促进茶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最后,必需提到的是,这几年来,中国茶叶的出口也有了较

14、大的增长。2004年中国茶叶出口28.02万吨,比十年前的1995年(16.66万吨)增长了68.2。据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茶叶出口量30.3万吨大关,首次突破30亿大关,同比增长2%,一举打破了近5年来始终在28-30万吨之间徘徊不前的局面;出口金额7.05亿美元,突破7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3.3%,实现了全国茶人期盼已久的历史性双突破,总量和金额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茶叶出口的增长中,也有茶文化的因素。一是中国的茶文化活动,给不少国外来访者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多种名优茶的色香味品质,让不少国外茶客心动和信服。通过茶文化活动,提高了不少名优茶的信誉;二是中国是一个盛产绿茶的国家,绿茶的营养价

15、值和药效价值是其他茶类不可比拟的,所以中国绿茶的出口量增加较多;三是中国是一个多茶类的国家,普洱茶、乌龙茶等特种茶类,其品质风味更为不少国外茶客所吸引,所以这些特种茶的出口也有增长。四、发展茶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顺应时代潮流。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在2004年的中国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确定茶为中国“国饮”的建议的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中国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中国茶业界各大组织和机构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中国,提倡“茶为国饮”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增进国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反腐倡廉,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国际交流;有利于社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有利于茶产业的发展和山区农民的致富。 茶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民的身体健康与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饮茶有利于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多种维生素等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中国茶类众多,各种茶类都有各自的优势,能满足各类人群的健康饮茶需求。提倡“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