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13401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精查地质报告是煤炭资源勘探的最终成果,是矿井设计建设的地质依据,也是煤田地质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地质报告的编制,必须在确保各项勘探工程质量,取全取准各种原始资料,并通过认真细致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报告应包括文字说明、附图和附表三部分。对各种勘探手段所获得的成果(钻探、山地工程、地质填图、地面物探、测井等)通过综合的分析研究,集中地反映在相应的章节和图表中,使地质报告在反映勘探研究成果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地质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是: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数据可靠、依据充分、结论明确。地撰写文字说明时,必须注意既要把问题阐述清楚、文字又要通顺、精炼、用词确切、标点符号正确

2、、合乎语法规则和习惯,并做好文字说明的审核工作,严格把好文字撰写质量关。对图件和表格要求要适用、精度高、数据准确、清晰美观。本提纲为一般要求。编制地质报告可在本提纲的基础上,结合井田的地质特点和拟建井型大小等具体情况,研究最有效的表达方式,讲究图面和表格的设计,努力做到以较小的篇幅和数量(包括文、图、表)充分反映所有的勘探研究成果。在勘探过程中的有关分析研究图件,必要时可以缩制为文字说明书的插图、有关专题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报告附件。其它阶段的地质报告也可参照本提纲进行编制。地质报告的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煤田(矿区)XX井田精查地质报告”。(一) 文字说明文字说明共分十一章三十四节。各章、

3、节的标题及叙述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 目的任务本节扼要记述上级下达的任务及要求。列述本次勘探的地质任务,进行勘探工作的经过及其他有关情况。第二节 位置交通1. 井田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井田边界、四邻、长宽和勘探面积。2. 扼要说明经过井田的或邻近的主要水陆交通线(包括现有的和拟建的)。井田至邻近主要城市或交通枢纽的距离。第三节 自然地理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情况以及历年来的地震情况等。第四节 矿井及小窑本节应叙述井田内及邻近的生产、在建、停闭的矿井(露天)、小煤矿及老窖的生产情况及其他有关情况:其中包括井型能力、开采煤层、开采水平(或深度)、开采范围及面积、采煤方法

4、、通风、排水、照明情况、灾害及停采原因等。第五节 以往地质工作扼要叙述本井田以往地质勘探工作情况,包括历次工作的单位、时间、内容、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及质量状况、主要成果及其审批利用情况,当时和现时的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 勘探工作第一节 勘探方法叙述本次所采用的勘探方法,包括勘探手段的选择及依据,如何根据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选择基本工程线距及确定各种工程密度,各种勘探工程的布置原则,各种工程的施工顺序、相互配合及效果等。第二节 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本节应先列表说明本次勘探所使用的主要勘探工程的数量,然后分别对各种勘探工程的使用情况、质量情况进行评述。包括:1. 地形图的来源

5、和质量评述,控制测量的评述。2. 工程测量的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3. 地质填图的比例尺、工作方法、工程量及质量评述。4. 地面物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及质量评述。5. 山地工程的使用、工作量及质量评述。6. 钻探工程的使用、工作量、施工方法及依据、质量评述。7. 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及质量评述。8. 水文地质工作(包括水文地质测绘、动态观测、抽水试验及参数计算、其他等)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及质量评述。上述内容也可以分别叙述。9. 各种样品(包括各种煤样、水样、工程地质岩、土样、有益矿产样及其他等)的采取数量及依据,采样方法及样品质量评述。10. 各种测试、鉴定、分析试验工作的方法、数量和质量评

6、述。第三章 地层第一节 区域地层扼要叙述区域地层层序(由老至新)、时代、厚度、岩性及其变化等(也可用列地层表的形式)。第二节 井田地层详细叙述井田内地层层序(由老至新)、时代、厚度、岩性及其变化、古生物组合等。叙述井田内地层对比的方法、依据及可靠程度。第三节 含煤地层详细叙述井田内含煤地层的厚度、岩性、物性、古生物、岩相、沉积特征及其在走向和倾向上的变化。叙述含煤地层的划分及其依据。评价对含煤地层的控制研究程度。第四章 构造第一节 区域构造扼要叙述区域构造的基本特征,井田所处的构造位置。第二节 井田构造1.详细叙述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叙述井田内各种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褶曲和断裂的

7、一般规律,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评价井田的构造复杂程度及对煤层、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的影响。2.逐个描述井田内重要的褶曲和断层(包括井田边界构造)的基本特征、延展情况,各种勘探工程(包括物探)对构造的控制和研究程度。第三节 岩浆活动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种类、名称、产状、分布规律、控制研究程度,它们与井田构造的关系以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第五章 煤层第一节 含煤层本节综述含煤地层中煤层的分布特征及组合,煤层的层数及可采煤层(全区可采、局部可采等)层数,煤层的总厚度及单层厚度(也可以列表说明),含煤系数,煤层间距及其变化等。第二节 煤层对比详细叙述井田内煤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

8、逐层描述所采用的岩性、古生物、煤岩、岩矿、孢粉、物性及其它对比标志。评价各可采煤层的对比可靠程度。对于复煤层,还应叙述其分层的对比依据及对比可靠程度。第三节 可采煤层自上而下逐层描述各可采煤层的层位、间距、厚度(全层厚度及可采厚度,包括两极值和一般或平均值)及结构(夹矸层数、岩性、厚度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煤层的可采范围,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评价煤层的稳定程度及控制研究程度。第六章 煤质第一节 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本节综述煤层的物理性质(光泽、颜色、条痕、节理、断口以及电性特征),宏观煤岩类型,显微组分含量和显微煤岩类型,镜煤平均最大反射率,煤的变质阶段,变化规律及原因。第二节 化学

9、性质和工艺性能本节叙述各煤层的一般煤质特征及主要煤质指标在水平和能上能下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叙述各煤层的工艺性能,煤种及其确定依据,煤种煤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变化界线确定的可靠性。第三节 可选性叙述各可采煤层的可选性试验成果,并结合井田内或邻近生产矿井(露天)的有关资料,评价煤的可选性。第四节 煤的风化和氧化叙述确定各可采煤层风化带和氧化带的方法依据和结果,评述其可靠程度。叙述风化煤和氧化煤的一般煤质特征,评述其利用的可靠性。第五节 煤质及工业用途评述本节应根据以上各节所叙述的内容,对各可采煤层的煤质及其研究程度进行总的评价,并对煤层的工业用途作出评述。第七章 水文地质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1.区

10、域含(隔)水层的划分、岩性、厚度,与煤层的相互关系,以及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量、水质、水温等水文地质特征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2.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有明显分区,对井田水文地质条件有较大影响时,应说明水文地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各分区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井田在区域水文地质分区中的位置。第二节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1.叙述各含水层(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及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裂隙与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位标高、水量、水质、水温、地下水的埋藏类型、水力性质。评价隔水层的隔水条件。2.叙述断层、断层破碎带的性

11、质、富水性、导水性以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3.叙述井田地下水、地表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地表水与大气降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直接充水含水层补给的途径和部位。4.评价井田水文地质类型及其复杂程度。第三节 充水因素分析1.井田内及邻近生产矿井(露天)的水文地质特征和充水因素分析。2.井田的充水因素分析。第四节 矿井涌水量预算叙述根据井田充水因素的分析而确定的涌水量计算范围、计算方法、公式的选择、参数的确定及依据。叙述涌水量预计结果及其可靠程度。第五节 供水水源叙述井田或邻近矿井的供水水源情况。对于不需进行专门供水水源勘探的井田,应叙述可供利用的水源的位置、含水层层位、岩性、厚度等

12、,并对其水量、水质作出评价。对需要进行专门供水水源勘探的井田,应叙述水源勘探的方向和地区,并简述水源勘探区可能作为供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情况。第八章 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 生产矿井(露天)开采技术条件本节综述井田内邻近的生产矿井(露天)、小煤矿的有关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资料,并进行分析评价。其中应包括煤层顶底板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地温及其它开采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基本情况。(井田内或邻近没有生产矿井(露天)时,本节可以省略。第二节 岩石工程地质特征叙述井田内松散覆盖层和各可采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叙述水平运输巷、主要石门等可能遇到

13、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露天勘探地质报告在本节中应对最下一个可采煤层以上的全部岩层和最下一个可采煤层底板以下50米范围内的岩层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作详细叙述。评价露天边坡的稳定性和剥离物的剥离难易程度,评价与开采工艺和设备选型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第三节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本节叙述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成果,并结合井田地质条件和井田内或邻近生产矿井、小煤矿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评价其对未来矿井的建设生产中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四节 地 温叙述井田内的地温状况,恒温带的深度、温度、地温梯度及其变化,高温区的分布及其范围,地温背景及其变化规律,并

14、结合井田内或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进行评述。第九章 储量计算第一节 储量计算范围及指标叙述计算储量的各煤层的计算边界、垂深(或标高)和计算面积,工业指标及其确定的依据。第二节 计算方法叙述储量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确定的方法和依据。第三节 储量级别划分叙述储量级别划分的条件,并说明与一般原则不同的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第四节 储量计算结果记述储量计算的结果,各级储量数字及其比例关系,并附分煤层、分煤种、分水平的储量汇总统计表。本章在露天勘探地质报告中应按下述内容编写:储量和剥离量计算第一节 储量计算1. 叙述计算储量的各煤层的计算边界、垂深(标高)和计算面积,工业指标的确定及依据。2. 叙述储量计算

15、方法、计算参数的确定及依据。3. 储量级别划分条件,说明与一般原则不同的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4. 记述储量计算结果,各级储量数字及其比例关系,并根据需要附分煤层、分煤种、分水平、分块段的储量汇总统计表。第二节 剥离量计算1. 剥离量计算的对象、计算边界和面积、计算方法、指标、参数的确定及依据。2. 记述计算结果,并根据需要分别汇总统计上复松散覆盖层、基岩、可采煤层之间和煤层下伏岩层的剥离量。3. 近似剥采比的计算情况及结果。第十章 其它有益矿产1. 综述井田内各种有益矿产和稀散、放射性元素的赋存情况。2. 分别叙述品位较高,达到工业要求的矿种,包括其层位、厚度、品位、赋存深度、实际上达到的勘探研究程度,储量估算的方法和结果,评述其利用的可能性,提出下步工作意见。第十一章 结论1.对本次勘探成果进行总的评价。评述实际达到的勘探研究程度(勘探设计所确定的各项地质任务的完成情况),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2.提出在矿井设计和建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建议。(附图)一、精查地质报告的基本图件:1.井田交通位置图(也可作为插图附入文字说明之中)。2.区域地质图(附地层综合柱状及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