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07807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报告(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色报告 立足边境,艰苦奋斗,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特色报告一直以来,我校承载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建设地方教育事业的重任,为原南宁地区、崇左市乃至广西的基础教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也积淀形成了“立足边境,艰苦奋斗,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办学特色,其不仅具有几十年一贯优秀的历史传统,又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既是我校全体师生、校友的光荣与骄傲,也深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赏!一、七十年艰苦磨砺 铸炼南专精魂1悠久的办学历史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南宁师专)办学历史悠久,它的前身是广西省立龙州师范

2、学校,始创立于1939年,校址在崇善县(今崇左市江州区),专门培养小学教师。此后学校几经变迁,解放后于1950年2月搬到龙州,并改名为广西龙州师范学校。1969年学校因历史原因停办。1972年4月,经上级批准复办,改名为“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学校培养目标为初中教师,设置文史、语英、数理、农化四个专业。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日制普通高校,校名为“南宁师范专科学校”,是广西最早的三所师专之一;1994年,原国家教委将其更名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对于师范院校而言,以培养

3、合格师资为中心,开展教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是其基本职能和重要任务;而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立足地方,为当地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开展教育科学服务,组织教师培训,更是其办学职能和任务所在。办学近七十年来,从“广西省立龙州师范学校”到“南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及至“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边境,艰苦奋斗,以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为已任,为培养老少边山穷地区中小学合格师资,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七十年的沧桑,七十年的辉煌!“龙州师范”声名日高,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提到“龙州师范”,几近无人不知。2艰苦的办学条件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崇左市

4、是广西最年轻的地级市,2003年在原南宁地区基础上撤地设立。全市辖扶绥、大新、天等、宁明、龙州五县和江州区,代管凭祥市,面积1.73万平方公里,人口230万,是广西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是红八军的故乡,当年邓小平同志在这片红土地上组织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龙州起义;是全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地级市;是中越边境,全市有4个县(市)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533公里,占广西陆地边境线的50.76%;是全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全的地区,同时也属于欠发达地区,全市有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5个自治区扶贫工作重点县。学校校址所在地龙州县,西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184公里,是广西典型的大石山区、国家级贫困县、

5、少数民族聚集区。学校距越南仅有30公里。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广西甚至全国建在边境线上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素有“南疆国门大学”之称。由于学校多年来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办学资源严重匮乏,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一是办学经费紧缺:1991年至1995年间,学校办学规模小,办学经费十分紧缺,每年办学经费预算不足350万元,学校发展极端艰难,有时连水电费都无法按时交付。此外,学校多年来处于搬校的动荡中,从1980年至199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三次下文迁校,但始终都没有搬成,期间基础建设基本不投入。80年代因校址未定自治区人民政府拟在我校建设的图书馆和实验楼项目先后转

6、给其他两所师专,1994年全区师专中唯独我校没有得到世行贷款扶持,使得学校多年来的办学经费异常紧缺。1998年,当全国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生均教育费支出达到9422元时,我校仅为2873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当地方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达到2614元时,我校仅为261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基础设施落后:多年来,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一方面受到搬迁困扰,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整个学校仍处于极端困难的状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校园设施十分简陋。1995年,全校仅有一幢十多间教室的教学楼,只有两幢可容纳800多名学生的宿舍楼和四幢64套两房一厅的教工住宅楼,70%以上的建筑

7、是建于四五十年代的砖瓦结构平房,有不少已属于危房,整个校园没有一条象样的水泥路。学校周边都是荒山和蔗田,显得非常荒凉破烂,故有“四不象”的说法(即不象学校、不象机关、不象农场、不象部队)。2000年,当全国普通高校生均经费达到5560元时,我校生均经费仅有1223元。三是队伍建设艰难: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福利待遇偏低、工作条件艰苦,加上多年迁校问题困扰等原因,导致学校留住人才不易,引进人才更难,教职工队伍难以稳定,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很不合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任务十分艰巨。1998年,当全国普通高校生师比达到11.6:1时,我校的专任教师人数只能维持在120人左右;当全国普通高校高级职称比例达到

8、34.67%、博士、硕士比例达到27.78%时,我校的高级职称只有11人,比例为8.6%,没有正教授、没有博士、没有硕士,被称为“三无”学校。另一方面,学校一直以来又承担着艰巨繁重的办学任务。原南宁地区总人口有56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66.06万人,占总人口的67.3%,有壮、瑶、苗、侗等20个少数民族。新兴崇左市总人口230万,居住着壮、汉、瑶、苗、回、侗、水、京等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89%,是中国壮族人口比率最高的地级市。这些人口80%左右居住在农村和山区,文化水平、生活水平都很低,基础教育也相对薄弱。2003年崇左建市时,全市只有3个县(市、区)通过省级“两基”验收,“普九”人

9、口覆盖率仅为37.4%;实验教学普及率仅占全市学校的4.5%,“两基”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要改善和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的教育状况、文化程度和生活水平,作为南宁地区惟一一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肩负着历史的重任。3非凡的南专精神一方面,是不相等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却面临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艰巨任务,基础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师范教育的需求,同样对学校的办学形成强烈冲击。面对学校任务与资源条件的巨大反差,我们的路径选择只能是依靠全体师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在逆境中求生存、于困境中谋发展!学校位于中越边境,这里曾吹响过无数革命号角,抗法斗争、红八军起义、自卫还击战等重大事件历历在目。1979年,

10、在战火纷飞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全校师生勇敢地奔赴前线,慰问部队,为伤员抬担架、护理伤病员,被评为支前先进单位,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广西军区的奖励,得到中央慰问团的亲切慰问;1986年,龙州县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南宁师专是重灾区。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全体师生立即组织起来,奋力抢救图书、实验仪器和其他财物,迅速恢复教学秩序,同时积极参加龙州县抗洪救灾,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先烈风采与光荣的浸染,在艰苦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南专人一种非凡的精神、一种宏大的气魄,那就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逆境中求生存、敢于困境中谋发展!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

11、良作风。艰苦奋斗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就一般意义而言,艰苦奋斗是指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艰苦奋斗意味着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坚韧斗志;意味着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意味着一种忘我奉献、不懈追求的坚强毅力;意味着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也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主题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

12、的基本国情,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还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创新能力,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南宁师专长期的发展进程中,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学校一种稳定的发展观和价值取向,被注入了特定的历史内涵。在我们的办学实践中,艰苦奋斗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办学道路和方式。“艰苦奋斗”对我们学校而言,既是指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也包括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竭尽全力为老少边山穷地区中小学培养高质量师资。这是一种“南专精神”,是一种立足

13、边境,不畏艰苦,不惜付出一切努力,服务老少边山穷基础教育的奋斗精神;是一种在办学经费紧缺、基础设施落后、队伍建设艰难的艰苦环境下,紧紧依靠全体师生,患难与共,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竭尽全力为地方中小学培养师资、培训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服务的拼搏精神。学校自举办高等教育近三十年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无论面对怎样的艰苦条件,为了实现高等学校的办学职能和基本任务,我们都以特有的奋斗方式,取得了服务老少边山穷地区基础教育的显著成绩。二、几代人艰辛耕耘 成就南专辉煌在边境办大学,在老少边山穷地区办大学,没有一种特别的精神是不可想象的,也是难以做到的!我校正是坚持和发扬

14、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逆境中求生存、敢于困境中谋发展的精神,几代南专人艰辛耕耘,终于迎来了学校的发展、壮大与腾飞。1艰苦奋斗,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九五”时期,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立足边境,艰苦奋斗,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改善办学条件,把一所旧师范建成了一所新师范,为满足老少边山穷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提供了基本的保证。1995年,当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南宁师专在龙州建设发展的决策后,南宁师专结束了因迁校而动荡不前的局面,迎来了学校大发展、大变化的时期。学校领导认真学习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述,统一思想,审时度势,把办好南宁师专、发展南宁师专作为领导班子代表群

15、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把能不能办好南宁师专作为检验执政能力的标尺,坚定“以校为家,以办好国门大学为己任”、“不办好南宁师专,一个都不能走”的决心,面对困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后退半步。领导班子的坚强与实干,影响和带动了广大师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为了彻底改变学校破旧、荒凉、落后的局面,学校号召全校师生以校为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上下一心,建设家园。没有建设经费,学校就连续多年不发放老师课酬津贴,全校师生勒紧裤带,节吃省用,筹集资金,投入建设。“九五”期间,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自治区教育厅和原南宁地委、行署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16、学校加大了校园基础建设力度,通过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总投资2087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先后筹集资金205万元,用于购置计算机、语音设备、实验器材等,并逐步加大图书资料的投入,使我校的教学设备在没有世行贷款扶持的情况下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些为我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2000年,共有大专普通生1931人。学校的教学管理逐步规范化,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设有汉语言文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数学教育等7个专业,同时承担南宁地区西部县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义教”工程的教学任务,此时我校逐渐成为南宁地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基地。2整合资源,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十五”时期,学校立足边境,艰苦奋斗,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实现整合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把一所单科师范发展成多科师范,进一步满足了老少边山穷地区基础教育及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的号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