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文社会学系自我评鉴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07631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220 大小:1,0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人文社会学系自我评鉴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0页
区域人文社会学系自我评鉴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0页
区域人文社会学系自我评鉴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0页
区域人文社会学系自我评鉴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0页
区域人文社会学系自我评鉴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人文社会学系自我评鉴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人文社会学系自我评鉴报告(2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竹教育大學九十五年度區域人文社會學系評鑑 區域人文社會學系自我評鑑報告 聯絡人:_楊雲龍 _聯絡電話:_(03)5213132-2800_ 電子郵件:_yulmail.nhcue.edu.tw_系主管:_楊雲龍 _目 錄九十五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自訂配分與實地訪評評分表.1摘要2第一章 導論2第一節區域人文社會學系之歷史沿革2第二節自我評鑑過程2第二章自我評鑑之結果6第一節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6第二節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12 第三節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17第四節研究與專業表現22第五節 畢業生的表現29 第三章總結與改進建議36第一節自我評鑑結果之總結36第二節自我評鑑之改進方案38附錄1-

2、基本資料表48附錄2-分項評鑑表.70附錄3-綜合訪評敍述.171九十五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自訂配分與實地訪評評分表受評學校:新竹教育大學 受評系所:區域人文社會學系項目系所自行配分訪評得分委員一委員二委員三委員四委員五平均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20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25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25研究與專業表現20畢業生表現10總分100實際得分:備註:1.受評系所應依據所屬學門所訂之配分權重上下限,自行決定各評鑑項目之配分,惟總分需為100分。2.無畢業生之系所,項目五之畢業生表現仍須配分,惟不列入評鑑,評鑑得分則依前四項配分加權計算。摘要第一章導論第一節 區域人文社會學系之歷史沿革 本系之前身為

3、社會科教育學系,於民國七十六年師範專科學校改制為師範學院時,由原史地組改制成社會科教育學系,其設系目的仍與專科學校時代一樣,為培養國小社會科師資。為深化教學與研究成果,本系於九十年設立社會科教育碩士班。近年來由於受到師資多元化的教育改革及少子化社會現象的衝擊,本系遂配合本校改大轉型為教育大學計畫,於九十四年八月更名為區域人文社會學系,冀望培養社會所需的旅遊與文化導覽、地方社區營造以及地方文化產業工作之人才。同時,為了提供現職國小教師繼續進修終身學習的管道,本系更設立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班。第二節 自我評鑑過程 依據本校之評鑑工作時程表,本系隨即着手擬定95年度系評鑑之自我評鑑流程與各階段工作內

4、容(如表一)。首先,系主任召集本系全體教職員及學生代表說明此次教育部評鑑的重點及其意涵,並根據評鑑五項指標,進行任務分工(如表二),由系辦負責蒐集與整理評鑑資料,提供各組教師撰寫自評報告書。俟各組自評報告書完成後,本系即召開會議,相互研討自評報告書內容,並予以修訂;隨後,本系即邀請校外相關領域學者專家擔任訪評委員蒞臨進行實地訪評其流程如表三,本系復針對訪評委員所提各項建議補實評鑑相關資料,並擬出具體改善策略。表一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評鑑時程表時間工作內容95年3月2日第一次系務會議會議知會全系教職員,並成立評鑑委員小組,請全系老師學生提供資料與意見95年3月中旬召集評鑑委員討論並

5、分工自我評鑑工作95年3月29日第二次系務會議討論本系系目標、特色與評鑑各項資料之收集及工作進度95年5月上旬聘請校外教授:清華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沈宗瑞教授、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張長義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王俊秀教授、等三位為評鑑諮詢委員,先做課程評鑑。95年5月2日參加校內系所評鑑說明會95年5月9日接獲學校提供之系所手冊。95年5月17日評鑑小組會議報告系辦資料蒐集情形、說明評鑑表格填寫及討論評鑑項目分配權重比例。95年5月18日至95年6月16日 完成自評報告書初稿。95年6月23日、6月28日邀請訪評委員沈宗瑞教授、張長義教授及王俊秀教授進行實地訪評95年7月7日至95年8月23

6、日依照訪評委員之訪評結果修正自評報告書後送人社院審核,審核完畢後本系依學院意見再修正報告書。95年9月1 日至95年9月29日上傳基本資料表95年8月24日至95年10月2 日前依學院、校評鑑小組意見修正,完成評鑑報告書,並送教務處表二 區域人文社會學系評鑑小組委員系所評鑑標準負責委員一、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李文政老師曾慈慧老師二、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倪進誠老師許佩賢老師三、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陳鸞鳳老師丁志堅老師四、研究與專業表現闕雅文老師曾慈慧老師五、畢業生表現鄭國泰老師表三 訪評流程表(6/23及6/28)時間工作項目人員說明11:00-11:15訪評委員會議訪評委員主席由訪評委員互推一人擔

7、任主席11:15-11:30學門簡報學門主管1. 相互介紹2. 聽取學門概況簡報11:30-13:00午餐各訪評委員、學門主管、教師代表、行政人員、學生代表。安排午餐與午休場所13:00-14:00進行各層面分項評鑑(檢視教學設施、觀察教學活動及查閱資料)。訪評委員、學門主管、系務老師、行政人員1. 相關教師及行政人員陪同,以備查詢2. 參觀有關場所及一般教學作業情形,查閱各項資料。14:00-14:30訪談各訪評委員、學門主管、教師代表、行政人員、學生代表。1.與教師座談,以了解教師之教學概況,及其對學門之建議。2.與學門相關行政人員訪談。14:30-15:001.與學生座談,以了解學生對學

8、門之意見反應15:00-15:30訪評委員討論訪評委員分別討論評鑑結果,並撰寫訪評意見。15:30-16:00綜合座談訪評委員、學門主管、教師代表、行政人員。由各組召集人提出評鑑相關問題。第二章自我評鑑之結果第一節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壹、現況描述 本系原名社會科教育學系,初設立之宗旨在培育國民小學優質的社會科教學師資。其後,為了配合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本系的發展方向與重點為培育社會學習領域統整課程之師資,並致力於相關教學與教材之研發。鑒於學術研究能夠深化學生的專業素養,同時也為培養專門的社會學習領域之研究人才,本系於民國90年新設碩士班。此外,為落實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成效,並配合教育部教師

9、終身學習政策,本系復於94學年度成立桃、竹、苗地區第一所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暢通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在職進修管道,培養具備社會領域新課程所需專業素養之人才。 惟近年來由於受到師資培育多元化之發展趨勢,以及受到少子化社會現象的衝擊,教師就業市場供過於求,師範畢業生就業日益困難。為因應此種轉變趨勢,師範院校必須面臨轉型的挑戰。本系乃配合本校改大轉型的計畫,積極尋求轉型發展,培養學生其他專長以應社會的新需求。在轉型過程中,本系曾積極邀請外校學者專家與本系教師及學生代表共同商討轉型方向與未來發展目標。幾經系內商討,並經本校校務會議通過,報請教育部核准,本系遂於94年8月1改名為區域人文社會學系,開

10、展轉型的第一步。轉型初期除繼續強化社會領域師資培育之目標外,更將整合本校其他各系所既有資源,創造具有競爭優勢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使之具有深度觀光導覽、田野調查技巧、文化行政和社區組織規劃等能力,以因應未來地方社區營造及地方文化產業人才之需。貳、特色 在籌畫轉型過程中,本系曾多方了解國內相關系所之辦學目標(如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之人文社會學系及花蓮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等),並積極探求與本系未來教育發展目標攸關之教學與學習活動,以為借鏡參考。相較之下,本系在辦學方面具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強調科際統整教學與研究 當前學術發展趨勢已從昔日的分科專業走向現今的科際整合,其中有關人文

11、社會的教學與研究更是為甚。蓋人文社會的研究係從人、事、時、地、物等各方面,來探討自我、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所涉獵的領域範疇涵蓋甚廣,非單一專業學科所能夠為之,必須有賴學科的統整,才能有效提昇教學與研究之水準。本系承襲培育國小社會科教師的傳統,長期致力於歷史、地理、社會科學三個領域整合工作,系上專任教師的專業知識領域包含歷史學、地理學、倫理學、哲學、社會學、法律學、經濟學、政治學、教育學、公共政策、以及景觀設計與規劃等學科。這正是本系在轉型為區域人文社會學系時的最大特色與優勢。目前國內各公私立大學中有關人文社會的系所鮮少具有如此跨領域整合特色的師資結構。此外,本系於90至94學年度間

12、,承辦教育部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地方研究整合學程空間與時間的對話,成效卓越,累積不少地方文化社會教學與研究的統整經驗。因此,在現有堅實的學科統整條件與經驗的基礎之上,本系未來發展將配合學校整體轉型計畫,進一步結合校內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藝術與設計學系、音樂學系等、以及原住民教育中心等單位,冀望能全方位提昇國內人文與社會統整教學與研究的水準。二、深耕本土地方研究近年來台灣地區本土研究蓬勃發展,方興未艾,為了使相關研究更加精緻及深入,因此本系將先致力於桃竹苗區域性的人文社會研究,這也正是本系當初於轉型時,決定改名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的初衷,希望發揮本系師資結構的既有優勢,開發本土地方研究的能量,

13、深耕本土地方研究的成果,以為本系未來發展的另一特色,期盼本系致力於本土地方的研究與教學成果以及對本土地方相關研究資源之蒐集調查及整理,能為日後台灣的地方學研究奠定堅實基礎。三、著重人文與科技融合在當前高度資訊化的社會中,傳統人文社會的研究實已無法一成不變,如何結合數位科技與傳統人文社會研究已成為一種時代趨勢,這也正是本系因應資訊時代的需求,極欲在地方研究中將資訊科技統整於人文社會研究的教育目標。讓學生學習如何將人文社會的研究成果以數位化的方式加以記錄、典藏與呈現。例如,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空間資訊收集、處理、分析與呈現等功能的應用將能夠彌合數位科技與人文社會研究之間的落差,更能夠落實地方研究整合學程之教學,使學生能夠提升學習效能,達到本系轉型之目標。因此,本系於民國92年積極爭取教育部改善教學補助,建置了設備完善的地理資訊系統教學教室。希望藉地理資訊系統組成一個數位科技結合傳統人文社會學科的教學研究團隊,進而透過堅強之師資陣容,深化資訊時代學生地方研究之能力。四、在地全球化的新思維因應歷史的客觀趨勢與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